河北省邢台市,有3500年建城史,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碑刻造像等文化遗存,以及散落在太行山区的160余个古村落,邢台市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破釜沉舟、武松打虎、冯唐白首等近百条成语和典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41项、市级53项,涵盖戏剧、舞蹈、音乐、美食等多个方面。
如今,一股乡村文化振兴的潮流正在邢台大地风起云涌。在邢台市委、市政府“文化兴市”战略的推动下,民间挖掘、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力量不断壮大。深埋在乡土中的文明记忆正在苏醒、重塑、重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振兴力。
“唤醒”文化基因
鼓点一响,白幕一亮,一线,一偶,老怀调皮影戏剧艺术团的皮影戏又上演了,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小学的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十里亭镇下解村有一个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皮影戏。沙河皮影起源于元代,后随着明代皮毛商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兴盛,民间艺术和班社的流动演出使老怀调、西调、平调等皮影班社发展起来。
随着时代变迁,皮影曾一度没落。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表演皮影戏的人渐渐老了,演出团队散了,皮影戏仿佛停留在人们遥远的儿时记忆中。
“不能让这门传统技艺失传!”2012年,下解村党支部书记任进生和包養村“两委”决定,筹集资金,成立皮影剧团,招收青年演员,充实新生力量。十多人的老怀调皮影戏剧艺术团正式成立。村委会免费提供的排练室和道具室,成为剧团的“阵地”。
老艺人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口述剧目的唱词,让人记录下来永久留存。他们还逐字逐句地指导唱腔,手把手地传授打鼓、敲锣、执杆等技艺。
“徒弟”们也全情投入、毫不松懈。“剧团成立十多年来,团员们每天都在坚持排练。大家都铆足了劲,要把皮影戏发扬光大。”团长秦乐琴是皮影戏第十三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我正在培养第十四代传承人,希望能为大家带去持久的欢笑。”
近年来,老怀调剧团的皮影戏走进了人们视野,学校、集市、民艺汇演、旅发大会等都出现了皮影戏的影子。2023年,剧团开展“皮影进校园”活动,演出了20余场。下解村还开发皮影戏道具、皮影戏衍生品等系列文创产品,投资300万元建设皮影中心。
2021年5月,沙河皮影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沙河皮影发展走进了一个新的纪元。邢台市和沙河市在加强对皮影文化保护和研究的同时,以皮影非遗文化为核心打造“皮影小镇”,将周边的沙河市湿地公园、传统村落、生态农业园等旅游项目连点成线,形成一条文化产业带。
“红色”是邢台市另一个特色。
包養網在册井镇全呼村,村民们集资建成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2名抗战英雄。
“每年清明我们都会组织党员和青少年学生来为先辈扫墓。”全呼村党支部书记崔伟国说。
陵园外,以红色精神长廊为主轴,串联起初心广场、党史教育园、红船驿站,让人们设身处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这里曾经是马会河边的闲置荒滩地,全呼村积极开展生态整治,就地打造沙河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党建主题公园,与白庄范子侠将军墓、全呼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一起,组成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掘传承红色文化。
全呼村借此实现了华丽“转型”。它曾是一个以工矿企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吃上了旅游饭,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2019年12月,全呼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搭建农村大舞台
2023年12月27日,河包養網北省邢台市襄都区晏家屯镇石相村村民活动中心,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这里正在举行襄都区“四季村晚”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惠民演出,独唱、河北梆子、豫剧、朗诵、舞蹈、器乐演奏轮番上演,好戏连台,将新年的气氛烘托到了高潮。
近年来,村民家门口举办着一场场文化盛宴。
邢台四股弦、邢台梨花大鼓、隆尧秧歌、威县乱弹都源于邢台。戏曲在邢台人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在南宫市王道寨乡孝昌村的文化广场上,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在唱着京剧经典曲目《梨花颂》。
文化广场占地7000平方米,是村里筹措200多万元资金高标准建设而成的。“我们身上的行头也是村里给我们配备的。我们现在唱起戏来,精神十足!”一位正在表演的村民告诉记者。
“乡村文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文化,要把话筒递给村民,把舞台交给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薄国纯表示。
南宫市还活跃着一支送戏下乡的专业队伍。南宫市戏曲艺术传承中心成立于2015年12月,演职人员30余名,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文武场配套。这是一个由原南宫市京剧团的老演员自发组建的演出团体。
带着对戏曲的传承和热爱,中心成员们已志愿下乡演出600余场。他们演出的内容包括传统京剧折子戏《铡美案》《白蛇传》等,以及现代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20余剧目,再加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节目,广受老百姓欢迎。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坚韧的民间艺术力量,传统文化才生生不息。”南宫市委副书记付刚评价道。
繁荣文化产业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掘文化的经济属性,将其与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相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2年,在河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五个100”名单,沙河市新城镇“葫芦非遗小镇”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入选。
葫芦非遗小镇就像一个葫芦版“迪士尼乐园”——建有葫芦园艺长廊、葫芦工艺品展厅、葫芦菜肴主题餐厅、葫芦别墅民宿、葫芦美术绘画馆、葫芦丝音乐馆、葫芦主题摄影馆、葫芦影视直播基地、葫芦非遗博物馆、葫芦艾灸馆等十大主题版块,游客可以制作葫芦工艺品,穿上葫芦娃服饰变身“葫芦娃”,画葫芦、吹葫芦丝、做葫芦菜……在这里留下难忘的记忆。
“2014年,我在15亩试验田上种葫芦、卖葫芦,小有收获。”新城镇大学生村官崔刚毅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但是,想长远发展,就得做精深加工,做长产业链。”
在深入研究葫芦文化和传统工艺,大量开展市场调研后,崔刚毅决定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上寻找突破口。
崔刚毅和他的团队创新彩绘葫芦工艺,通过烙画、雕刻、针刻等技艺,把古文诗词、民族戏剧、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在葫芦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产品销路一下打开了。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2016年,崔刚毅创建葫芦小镇,目前已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
“等到公园建成,我们将包養網形成种植、设计、加工、销售、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链,能够带动更多周边劳动力,真正实现强村富民!”崔刚毅说。
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
十里亭镇曹章包養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制作专业村”,手工灯笼制作工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些年,这一文化资源并未被认识利用和充分挖掘。
改变发生在2018年,曹章村村集体成立了灯笼厂,把村民们组织起来,让灯笼制作这一“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走进曹章村灯笼制作车间,流水线上妇女们干得热火朝天。她们熟练地将绸布套在事先制作好的灯笼架上,红彤彤的灯笼在一双双巧手中初具雏形。另一边,人们在灯笼头部装上灯笼杆,尾部裱上黄色的幸福穗,装灯泡、打包装箱,“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一个个带着吉祥寓意和美好祝福的灯笼,走进千家万户,营造出火红、祥和的节日氛围。
曹章村党支部书记窦建学介绍:“我们开发了拉丝灯笼、羊皮灯笼、金条绸布灯笼、仿古灯笼等几十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300多万元。”
更重要的是,灯笼产业让村民们足不出户有活干、有钱赚。“每天家里的事忙清了,走几分钟就到了上班的地方,干活熟练点儿的话,一天就能挣100元。”正在缠穗子的村民魏小绵告诉记者。
春节前夕,灯笼厂加班加点赶货,以满足节日市场。村民们用亲手制作的灯笼,映照出红火的生活。
四月的东北,春意正浓。
广袤的松辽平原上,机械轰鸣,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种子一条街,种粮大户正在对各式新品种反复挑选;一纸纸合同签下,或入社、或托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吉林省已连续两年位列我国粮食主产区亩产第一。今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先进育种技术转化为核心、经营方式创新为支撑,正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提速扩良田 基础更扎实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吉林省榆树市黑林镇豆坊村的地头上,彩旗飘舞,机械隆隆。正在建设中的排水渠从田野伸向远方,一条水泥机耕路已见雏形。
“高标准农田建完后,旱能浇,涝能排,多打粮更有信心了。”豆坊村党支部书记刘朋会和几个种粮大户站在地头上观看着施工现场,十分兴奋。
3月20日,在吉林省榆树市黑林镇豆坊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工人们在修缮排水沟渠。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榆树市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拥有基本农田500万亩,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去年汛期十余个乡镇受灾,不少农田沟渠、田间路被冲毁,一些农田减产甚至绝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3月初,冰雪尚未融化,施工企业已提前进入豆坊村施工现场。“东北施工期短,我们加班加点,力争当年完工当年见效。”施工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国家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包養網标准和建设投入,调动了吉林产粮大县积极性。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要完成近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去年的近1倍;长春市计划新建300万亩以上,比去年多出近200万亩……一些县市还配套资金,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田成方、路成包養网、旱能浇、涝能排”基础上,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和智慧农业等先进要素向土地聚集。
4月2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驾驶农机整理耕地上的秸秆(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外表看不出啥,内容都埋在地下。”在吉林省德惠市义和村,惠泽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青松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田,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田里已播撒有机肥和各类菌剂,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地下铺设了滴灌管,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可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田间地头的气象、病虫害监测设备可以将各类指标数据实时回传,农技人员可以远程监控……林青松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耕地质量可以提高1个等级,粮食增产10%至20%。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望天收”的被动局面,为稳产高产打牢根基,还推动农业生产“变优”“变绿”,产粮大省向农业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
今年,吉林省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新建面积创历史新高,争取到2027年,将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突破新技术 育种“加速度”
选好一粒种,丰收有底气。
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种粮大户赵亚辉每年都要到当地科研院所、企业包養網排名的试验田考察,今年打算再试种几个新品种。“这几年新品种明显增加,再也不用担心连续种植同一品种导致产量下降了。”
4月2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驾驶农机整理耕地。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吉林在种业振兴上持续发力。2023年,吉林省有8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今年1月,吉林省农业农村部门优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玉米、水稻、大豆等126个主导品包養網 花園种供农户选择。
今年春耕时节,农安县小城子乡光明村不少农民打算种大豆。光明村分布着大片盐碱地,去年试种500亩耐盐碱大豆东生“118”亩产超过240公斤,让农民见识了科技的力量,过去不打粮的盐碱地有了丰产的希望。
东生“118”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应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培育的新品种。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冷建田说,今年力争在东北等地盐碱地扩种东生“118”10万亩。
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近年来加大科研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支持科研院校、育种企业组建育种联盟,联合攻关,广袤田野正成为“播种”和“催生”优质品种的肥沃土壤和广阔舞台。
4月2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驾驶农机整理耕地上的秸秆(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先进育种技术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未来我们还有更多新品种推向市场。”冷建田信心满满地说。
好品种还要搭配好技术。进入备耕期以来,吉林省已在多地规划“水肥一体化+密植”示范区。松原市宁江区地处松花江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开展规模化种植。当地种粮大户谷成文选购了耐密植玉米新品种。“今年打算把密度从每公顷6万株增加到7万株,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预计能增产10%以上。”他说。
4月2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检修农机。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吉林省今年计划通过优质品种和技术应用,推广应用高产耐密玉米、高产高油大豆品种200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100万亩,在产粮大县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建设玉米、大豆整建制单产提升示范县,开展高产竞赛,让更多玉米吨粮田等典型涌现出来。
壮大“新”主体 链接大农业
今年春耕前,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龙乡苇芦村又有不少村民加入了该村党支部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把自家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种植。去年合作社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和科技种田,实现粮食增产20%以上,今年合作社从当地农业银行贷款200万元,计划大面积应用新技术。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长期制约着吉林农业生产力释放和农业现代化。近年来,吉林省在推进良田、良种、良技、良机建设的同时,还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
苇芦村党支部书记宋学雷说,2022年成立合作社以来,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近200户,近400公顷土地实现集中连片耕种,大型农机、先进技术得到应用,实现了节本增效。今年,松原市推动1123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合作社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
吉林省今年启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三年攻坚行动,通过给予资金等政策,鼓励县级及以上示范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在全省18个产粮大县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服务供需对接,拓宽服务领域,延长服务链条,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月20日在吉林省榆树市土桥镇祥顺村拍摄的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排水渠。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备耕期的农安县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作为县一级社会化服务平台,联合社依托成员建立18家乡级服务站和100余个村级服务站,不仅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耕、种、收等土地“托管”服务,还提供农技推广、政策咨询、数字农业、银企对接等服务。目前,联合社拥有377家合作社成员,服务农安县6万多农户,土地近百万亩。
从“专业化企业+规模经营主体”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再到“保姆式”全程托管,多种合作经营模式正在松辽大地上推广应用。包養網
2024年,吉林省力争土地流转、生产托管服务等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6850万亩,超过播种面积的70%,力争示范类经营主体发展到1.25万家,新增社会化服务组织3000家。
以新促质,打造更高水平的“大国粮仓”。松辽大地上,一幅繁忙的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字记者:郎秋红、段续、薛钦峰
视频记者:魏蒙、薛钦峰
海报设计:谢悦
编辑:张虹生、王化娟、郑雅宁、王浩程、邬金夫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3月中旬,春风拂过大渡河畔,素有“中国雪梨之乡”的四川省金川县上百万株梨花怒放,万亩梨海,百里白蕊。记者从庆宁乡的梨花大道行驶在庆松路上,沿着色尔木山盘旋到达了海拔2800米的松坪观景台,只见整个大金川河谷似茫茫雪海、银装素裹,各地游客及众多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观赏包養網、拍摄雪域高原的梨花奇景,领略“万顷梨园香雪海”的壮美风光。
“1985年,从庆宁村上山到松坪村是一条路面包養網 花園很窄的土路,2012年将土路改造成水泥路。到了2022年,庆松路被列为‘四好农村路’示范点,7.8公里的庆松路由水泥路提升为沥青路,并且将路面拓宽,增设了错车道,缩短了村落之间的距离感。”庆宁乡乡长刘筱说。
近年来,金川县坚持以“打通断头路、发展旅游路、支持产业路、建设扶贫路、提升乡村路、形成网络路”为总体要求,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构建“一横一纵、两环相扣”交通网络体系。
金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马麟告诉记者,金川县本着“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文化、一路一景观、一路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农村道路+”模式,不断提升拓面道路运营效益,让更多农牧民直接受益。358公里的旅游路、产业路全面延伸到果园、牧区和田间地头,串联8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带动特色种养业、资源开发、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现有农村公路网络,打造“梨花大道”“梨园环线”等乡村文旅路,将农村公路景观打造与“三乡一镇连两河”乡村振兴示范试点绿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让公路融入乡村环境。“梨花节”“雪梨采摘节”等系列活动,也让乡村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路好了,人来了,庆宁乡庆宁村夏泽兵的农家乐也红火起来了。穿过一片高大的雪梨林,记者看见夏泽兵正忙着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过去路面破损严重,车进不来,好景也难赏。”夏泽兵告诉记者,这几年道路不仅变得平顺宽敞,也串起了沿线景点,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翻了好几倍。
刘筱介绍,庆松路的包養提升改造,为庆宁乡的发展带来了三个好处:闲置的松坪村活动室改造成农家乐,盘包養網活了村集体资产;在松坪观景台的荒山投资400多万元打造民宿群,增加集体收入;游客增包養網多,带动了沿线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至目前,金川县公路网总里程达1493.643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100%,行政村通农村客运率100%。这张铺陈在金川大地的公路网,将一个个乡村紧密串联,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风景路、致富路、幸福路。
贵溪市塘湾镇上祝村,依山而建、竹林环绕,屋舍呈阶梯状错落分布,赣派民居与青翠的竹海交相辉映。近年来,上祝村党总支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向新而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包養網 花園上祝村一景
建好建强党组织,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上祝村党总支与江西渥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结对共建,以“村企党建联建”促进村企深度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上祝村党总支定期组织党员到企业开包養網心得展“同学习,共进步”主题活动,推动村企人才双向流动、互相学习。企业结合自身优势,推动智慧污水处理设包養备及净水设备在村落地。
上祝村驻村工作队还通过实施“三培两带两服务”项目,加快培育农村致富能人、村级后备干部,带动15户村民增收,同时为村里培养党性修养高、工作能力强的后备党员队伍。
党建引领红色旅游,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上祝村以打造红色名村为契机,修缮保护传统建筑,形成红色基因传承学习实践阵地,特色化开展线下红色课堂。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发展红色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改造居住房屋,打造赣派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提升传统村落旅游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当地民宿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上祝村种植的罗汉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上祝村党总支把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依托特色资源及文化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引进罗汉果特色种植产业,种植罗汉果300亩。
包養包養網價格“项目达产后,我们还要带动更多村民扩大罗汉果的种植面积,同时有效改善村级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上祝村党总支书记占善军说。(陈玉飞)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题:天水之后会是谁?“文旅热”如何热得久?
新华社记者文静、杨思琪、张武岳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甘肃天水凭借麻辣烫“出圈”,短短20多天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0亿元。权威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接近5万亿元。
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榕江“村超”,再到“尔滨”冰雪,一些地方呈现出文旅火爆的态势,更多城市管理者开始探索文旅大市场的新活力。
“网红”城市上新,文旅消费的潜力有多大?
“开了26年店,像现在这样一天接待七八百位外地客人还是破天荒。”天水海英麻辣烫老板娘哈海英说,店门口从清晨6点排队排到晚上9点,麻辣烫的竹签每天要用成千上万根。
天水麻辣烫火了之后,各地游客涌向这座西北古城,品尝美食的同时,打卡麦积山石窟、探游伏羲庙、观赏千年古柏……
2024年3月20日,游客在天水市麦积区游览麦积山石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坐高铁进講座“淄”赶“訪談烤”、榕江“村超”全网关注、“尔滨”现象火爆、天水麻辣烫走红……近两年,地方文旅接续“出圈”,一个个IP涌现,“网红”持续上新。透过这波热度,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文旅对消费的撬动力量。
数据显示,3月1日至26日期间,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35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亿元。
无独有偶,哈尔滨春节假期8天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4.2亿元;榕江“村超”去年获得数百万人次到访和数十亿元旅游收入;淄博2023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630亿元,同比增长68.42%。
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去年全国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出游总花费4.91万亿元。今年春节长假,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总花费超过6300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期,一系列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利好政策举措出台。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认为,大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关注点可能是某个著名场景、特色美食、极具烟火气的生活体验和多彩的文化展示,大城小县都有“出圈”的机会,文旅消费可挖掘的空间巨大。
“文化和旅游、诗和远方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长,收益面广,涉及各行各业,文旅可以“加”百业,百业也可以“加”文旅,百业只要加上了文旅,既带来了人气,又开辟了财源,就会出现人财两旺的好势头。
底蕴、特色、实诚劲儿,一个都不少
文旅热的“流量”密码是什么?记者梳理最近一年的“出圈”之地发现,这些地方无一例外凸显出底蕴、特色和实诚劲儿三个关键词。
丝绸之路重镇天水,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羲里娲乡”,秦人在此放马、建都,蜀魏在此拉锯争雄,东西文明在此交汇,“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坐落于此。
“冰城”哈尔滨,冰雪文化底蕴深厚,是冰雪运动爱好者的首选之地;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火车站等建筑极具异域色彩;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齐风古韵、蒲翁故里、陶琉名城……淄博同样拥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基因,所辖临淄区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都,灿烂的齐文化给淄博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脉。
“多地走红的背后,是厚重的城市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小樹屋延长‘流量’的重要支撑。”把多勋说。
从哈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从泉州的簪花到三亚的浪花,从天水的麻辣烫到淄博的烧烤……无论东西南北,各地的“火热”都离不开具有高辨识度的本地特色。
油泼辣子的鲜香和手擀粉的爽滑成就了别具风味的天水麻辣烫,小饼烤肉加蘸料组成了淄博烧烤“灵魂三件套”,特色美食成为解锁城市文化地图的一把钥匙。
现场观教學場地众拿着锅碗瓢盆助威呐喊,比赛奖品是本地香猪、香羊、小香鸡等特色农产品,村民身着民族服饰进行拉拉队表演……榕江“村超”以溢出屏幕的农趣农味和群众发自内心的热爱,打动了网友的心。
感人心者,莫过于诚。实诚劲儿也是多地火爆“出圈”的必杀技——热情、真诚和贴心服务一以贯之。
服务主打一个“实”。在天水,爱心车队暖心迎来送往,行李寄存点设置及时、考虑周到。哈尔滨及时关注游客留言投诉,接诉即办,道歉整改。淄博严明要求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向缺斤少两说不。
将短期“流量”现象转化为长期“留量”经济
“网红”之后,如何留住文旅热度,将短期“流量”现象转化为长期“留量”经济?这成为多共享空間地城市管理者的探索课题。
记者近日在淄博曾经的热门打卡地八大局市场采访发现,部分“网红”烧烤店已更换招牌,销售体现民俗文化亮点的产品。不久前,淄博举办首届萝卜糖球民俗文化节,精品百货、特色美食、变脸、打铁花等非遗表演,带来视觉与味觉双重享受。
随着“尔滨”爆火,冰雪大世界AR冰箱贴、索菲亚教堂蛋糕、大雪人甜品、“恋上哈尔滨”立体贺卡等各类文创产品一道“出圈”,不仅包含着交流地域特色、奇思妙想,更有科技赋能、IP加持。
中国時租空間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想形成持续关注,要在城市形象塑造、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等多维度发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因城施策,打造个性化的城市IP。“与其追逐表面上的浪花,不如把河床打得更坚实,打好自家特色牌,让城市IP的吸引力更细水长流。”
在陕西西安的沉浸式街区,游客“变装古人游长安”;在广西阳朔,依托喀斯特地貌打造的攀岩节让运动休闲融入山水观光;住进莫干山乡村民宿体验农趣、享受慢生活;走进三星堆博物馆看数字化技术助力古老文物“活”起来……当旅游产品和服务愈发丰富优质,文旅热就不再局限于“眼球”经济。
千招万招,关键在于落实,接好接力棒。今年年初,全国各地的文旅部门纷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为自己的城市宣传推介,输出创意短视频、喊话明星为家乡“上分”。
戴斌认为,当“流量”来了,除了打造消费场景,更要守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防止短期过度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要持续跟踪、把握变化。黑龙江省文旅厅副厅长齐斌说,要进一步做好消费市场调研、消费热点跟踪和消费心理预测,将“流量”转为核心竞争力。
核心阅读
昔日“瘦田”,如今高产连连。近年来,辽宁省阜新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农田灌溉水源工程,拓宽、硬化田间道路,引入新技术与新设备等多种举措,实现田丰人富。一片片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发,成为农民的希望田、幸福田。
如何让贫瘠田野变为高标准农田?怎样将不利条件扭转为农业发展优势?记者走进阜新田间地头,探究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
辽宁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与辽河平原之间,寓意“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因过度开垦放牧,变成了大片沙地,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9.3%。每遇大风天气,飞沙漫天;常年少雨,十年九旱。等雨播种、看天吃饭,曾是农业生产的长期痛点。
粮食要高产,良田是保障。近年来,阜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越来越多的“瘦田”個人空間跃升为良田。
连日来,记者蹲点阜新,下农田、访农户、进农企,探究土壤沙化问题严重的地方,如何高质量建好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高标准建设好农田
骑上电动三轮车,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皂力营子村村民王小七径直赶到村外自家耕地旁,开始调试农田灌溉系统,为今年的春耕提前做好准备。
这个种了半辈子田的农民,如今对这些管线格外上心。
“从爷爷辈到父亲辈,再到我这辈,之前都没敢想过地能这么种!”自从王小七家的地块建成农田灌溉水源工程,他就跟昔日的等雨播种说了再见,不用担心久旱无雨影响春季播种和作物长势,也无需忧虑错过最佳上市时机。“产量、收入年年高,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王小七说。
阜新少雨缺水,以往多采取沟灌或渠道引水方式灌溉农田,遇上干旱年份,耕地“喊渴”,农民受损严重。王小七回忆,早些年遇上连天没雨,想浇地就得开拖拉机到两公里开外的小河沟拉水,一趟拉4吨水,5趟才够浇一亩地,油钱花不起,人也跑不起。
近年来,阜新市推动实施灌溉和排水等6项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已达368万亩,并提出到2025共享空間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450万亩,以此稳定保障45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8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00万亩,推动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产量提高100公斤以上;到2030年将永久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王小七说,现在春耕后的夏管也更方便。每到浇地日,打开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凉的水雾喷洒而出,落入农田、滋润青苗。
“看见玉米棒长成小臂长短,听着玉米根咕嘟咕嘟‘喝水’的声音,我心里比蜜还甜!”王小七说。
便利农户的不只有灌溉水,还有田间路。“从前都是田埂土路,农机车辆无法下地。”王小七说,如今新修建的田间道路完成了拓宽、硬化,不仅牛车、马车全都分享能走,拖拉机、收割机也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走进阜新蒙九宮格古族自治县于寺、化石戈、大五家子等镇的坡改梯地块,规整的梯田错落有致,宽阔的机耕路蜿蜒其间。阜新市结合耕地原有田间道路情况和地块周边交通道路分布,推动田间道路全面实施拓宽、硬化,改善生产作业交通条件,总长已达1966.69公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道路通达率97.96%,平原区通达率高达100%。
“地势相对平坦、农田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块,以改造提升为主;水源条件一般的丘陵山区坡耕地块,连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将坡地建成水平梯田或坡梯田,总计有3.44万亩。”阜新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赵志坚说,“坡改梯改变坡面长度,分段拦截水流,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降水入渗时间,提高了地块抗旱能力。”
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片片高标准农田在阜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户们的希望田、幸福田。
新技术打造“吨粮田”
“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里?”建设推进之初,阜新彰武县两家子镇马尾村村民都有这样的疑问。
如今,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大地上,老乡们不仅看见了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的好农田,还看见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高产量。
2023年秋收时,彰武县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副理事长张博轩拿到了一份测产报告——社里位于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600亩玉米地,亩产达到2135.2斤;镇里另一块面积480亩的耕地,玉米亩产2093.2斤。
让张博轩尤为自豪的是,这两块地都曾是沙化耕地,“在沙化地里,我们种出了高产粮!”
张博轩与农田的渊源很深。2013年,张博轩考进沈阳农业大学,每逢寒暑假便去农村调研。“那时我总去农村合作社,了解他们的运营模式,对‘种好地’这件事很感兴趣。”张博轩说。
2021年,已工作的张博轩被派驻到彰武县。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是防沙治沙示范区,在这里,张博轩发现了大田农业的优势,“彰武县有些耕地土质确实比较差,但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贫瘠。”
井、田、水、路一应俱全,张博轩动了心:“这里的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不错,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又一直干农机这一行,对于种地有一些经验。”正巧有合伙人向他发出邀请,张博轩毅然辞职,加入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2023年,是张博轩“全职种田”的第一年,也是彰武县承接并实施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第一年。同心创展流转、托管的5块土地,引入了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种起了玉米。
密植,意味着每亩玉米种植数由3000多株增加到近7000株。如何保证玉米的存活率,进而提升产量?张博轩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下田观察,同时利用智能化设备,全程精准调控。整地阶段,自动驾驶的农机根据土壤特质,决定深松深翻的力度;播种阶段,利用北斗导航,将种子间距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别;玉米生长阶段,墒情仪动态分析土壤情况,管理者远程操作浇水、施肥;秋收时节,监测设备实时反馈玉米损失率,助力颗粒归仓,智能收储实现农业资产数字化,为后续决策、融资提供科学依据。
这样的地块,在彰武县22个乡镇铺开。秋收时节,经初步测产,项目区平均每亩增产400斤以上,核心项目区亩产2000斤以上,达到“吨粮田”标准。
以项目为圆心,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成果扩散到更多乡村。从阿尔乡镇出发,绕过大青沟一路向西,彰武县四堡子镇兴隆村小南洼屯也在2023年迎来了丰收的喜悦。2023年初,当地18户农民自发流转了近千亩土地,利用密植技术、水肥一体化设备种植玉米,秋收实现一亩地玉米产量超过2300斤。
“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主要在22个乡镇已建或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实施,通过农田供水和滴灌小樹屋水肥精准施用系统,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支撑,有效带动玉米产量均衡提升。”彰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猛说。
2019年以来,阜新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37.87万亩,项目区内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2亿公斤,直接受益农户逾16万户、72万人,农民年收入累计增加2.73亿元。
新模式提升示范力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吨粮田”在阜新市不止一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1万亩時租农田,也是“吨粮田”。
示范区运用信息化平台,形成种植网、水网、路网、电网、林网、信息网“六网合一”,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农田防护面积提升90%。示范区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实行龙头企业自主经营、“农户+家庭农场大户”等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引领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推进”目标。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阜新市创建了“先建后补”管理模式,即由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单位先行筹集所需资金并实施,验收合格后,财政部门将财政补助资金一次性支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在王府镇辉彤村流转土地900亩,自筹资金完成项目设计、审批、施工,已建成旱稻种植试验、玉米密植种植试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辽宁天阜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思远说,在玉米密植种植试验区,将肥液与灌溉水按需配比,通过管道和滴头精准送到作物根部,省时省家教場地力又高效高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不降低玉米产量基础上提高大豆产量,一举两得,增加效益。
同时,阜新市推行“以工代赈”管理模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后套改村作为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共有527户参与项目建设,1847人受益;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产能15万公斤,直接增加收入22万元以上。“参加建设赚劳务费,建成之后赚种粮钱!”家门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民张良赞不绝口。
“阜新市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很适合利用智慧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精准调控,能节约资源,提高产量。”谈起阜新市农业的未来,张博轩信心满满。2023年,他在玉米地里划出了试验区,密植16个玉米品种,通过试验,筛选最优种植方案。2024年,他所在的合作社打算继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寻求与农机、种子、化肥厂家的合作机会,延伸产业链。
随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和综合配套完善,阜新市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势头随之显现。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超过5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力争到2030年,将全市的永久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阜新市副市长陈磊说,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真正让农民看到了示范田的示范作用、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老话说,龙马年,好种田。随着气温回升,大地孕育生机,连片的农田透着湿润。在马尾村,几家种植大户正加紧筹备农资,盘算着今年继续扩产,期盼着又一个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