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促进乡村生态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振兴_中国网

生态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生态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就会红火起来。

乡村振兴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

探索“生态修复+”模式,提升乡村生态福祉。该模式针对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或生态功能缺失的乡村地区,统筹生态修复和生态惠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发展惠民产业,将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增加生态供给的同时,将生态产品的价值附着于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价值中,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例如,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将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建成国家湿地公园,为周边区域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并带动产业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经济、社包養会等综合效益。

探索“环境整治+”模式,打造宜居宜包養網业和美乡村。该模式针对人居环境“脏乱差”的乡村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为抓手,以建设和美乡村为导向,统筹推进环境整治与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厕所、污水、垃圾等关键小事,提升乡村美丽“颜值”,培育特色生态产业,让“好风景”成为乡村振兴的“好钱景”。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通过20多年持续实施“千万工程”,把全县所有村全部打造成美丽乡村。同时,积极发展观光旅游,推动茶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探索“生态农业+”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该模式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突出的乡村地区,按照生态工程学原理,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健康养殖等方式,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包養網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同时,依托优质农产品、优美自然环境、特色文旅资源等,实施农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依托区位优势、特色产品和历史文化,发展生态农业,打造洞庭山碧螺春等品牌,培育农事体验和文化旅游,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探索“清洁能源+”模式,增添乡村绿色新动能。该模式基于清洁能源丰富、土地资源充沛等优势,通过实施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动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带动百姓就地增收致富,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在“光伏+”模式方面,利用建筑屋顶、院落空地、设施农业、集体闲置土地等,通过屋顶光伏、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方式,推进光伏发电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新动能。在生物质利用方面,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发展生物天然气和沼气,助力改善人居环境,服务取暖用能。例如,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王堂村的农光互补项目,通过“光伏+产业”跨界整合,在提供绿色电力的同时,将光伏板下撂荒地开发成蔬菜基地,既提升土地资源效率,又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探索“制度创新+”模式,加快乡村自然资本增值。该模式针对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富足的乡村地区,通过建立资源权益交易、生态补偿等制度,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在权益交易方面,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等方式,健全碳权、能权、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创造生态产品交易需求,引导和激励利益方交易。在生态补偿方面,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由政府或生态受益地区以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等方式向生态保护地区购买生态产品。例如,福建省包養龙岩市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林下空间流转利用,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把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实现“林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共分享”。

(作者:王波,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农村环境保护中心主任)


长期海洋性冰川与环境监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测研究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全球海洋性冰川(温冰川),受海洋气候影响显著,对全球变暖响应敏感。玉龙雪山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因夏、秋季受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双重影响,其属性亦为海洋性冰川。我国海洋性冰川进入性相对便捷,且距四川、重庆等旅游客源市场较近,是冰川旅游开发较早区域,经济效益显著。然而,与大陆性冰川(冷冰川)相比,海洋性冰川受季风影响,冰温高、流速快,其冰川消退速率、属性变化更快、更强,其失稳风险及潜在影响更大。较小的温升和降水波动会导致强烈的冰川变化,其研究对于揭示全球变化具有指示作用。为促使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其冰冻圈与环境进行定位监测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中国科学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玉龙雪山站”)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始建于2006年,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性冰川与环境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野外站。玉龙雪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规模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长期定位监测对于揭示低纬高海拔冰川变化的过程机理意义重大。经多年发展,玉龙雪山站在野外观测平台建设、海洋性冰川变化过程与机理、海洋性冰川变化的环境效应与影响、冰川旅游服务、冰湖溃决灾害等协同研究方面进展显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研究进程,为统筹区域水包養網资源优化配置、冰雪旅游资源开发与冰冻圈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建成了中国海洋性冰川与环境综合观测网络体系

建站以来,在冰冻圈科学目标和国家重大社会需求牵引下,玉龙雪山站坚持“观测、研究、示范、服务”方针,逐步建成了“一站四区”(玉龙雪山站,梅里雪山、岗日嘎布、贡嘎雪山和达古雪山研究区)空间观测网络包養体系,并强化了整个海洋性冰川区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观测与研究能力。其中,玉龙雪山观测体系包括海拔2 049—4 850 m的5个梯度式气象监测系统,1处冰川变化定位观测场,1套冰川实时监测系统,1套冰雪化学特征观测系统,2处冰川水文观测场,3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其他4个研究区均布设有气象站、水文站,对其冰川、气象与水文进行定位监测。岗日嘎布研究区重点揭示冰川与冰湖相互作用机制,梅里雪山研究区重在明晰冰雪径流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贡嘎雪山研究区旨在揭示表碛覆盖对冰川包養行情物质亏损的抑制作用,达古雪山冰川区重点关注冰雪消融过程对可持续旅游的综合影响。在此观测基础上,玉龙雪山站研发了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了“一站四区”气象、冰川与水文观测数据的实时在线传输功能。

玉龙雪山站注重观测方法和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过程,加强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间的有机衔接,有序开展野外观测数据的汇交与共享,有效推动了科学设施、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开放程度。

开展了白水河1号定位监测冰川与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监测和对比研究

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建立了亚欧大陆距赤道最近、时间序列最长的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数据集,协同对比了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为区域水资源利用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2008年,在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上布设物质平衡花杆,开展物质平衡的连续监测工作。利用等高线法、消融曲线法和大地测量法,分别计算2000—2010年间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多年平均物质平衡(–0.99、–1.01和–1.18 m w.e.),结果基本一致。1952—2017年间,白水河1号冰川物质平衡波动变化明显,其物质平衡介于–1.94—2.26 m w.e.,冰川累计物质平衡为–27.45 m w.e.,表明过去几十年冰川物质亏损严重(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海洋性冰川快速变化机理:冰川区固态降水减弱、冰体消融包養網增加;冰川表碛覆盖率增加,降低了冰雪反照率;冰面破碎化增加了冰川消融面积;冰体温度快速升高;消融期粒雪盆液态降水增加。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性冰川区岗日嘎布、达古雪山、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冰川面积缩减率均超过了38%,远高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1959—2015年间,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剧烈,年物质平衡在–1.80—0.44 m w.e.区间波动,年平均物质平衡递减率为–0.037 m包養網心得 w.e./a。其中,白水河1号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全球参照冰川均有相似的冰川物质亏损趋势。在过去近60年间,平均物质亏损速率分别为0.03 、0.02 和0.01 m w.e./a。白水河1号冰川消融趋势明显快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同时也快于全球参照冰川物质亏损速率。2022年,白水河1号冰川仍处于物质严重亏损状态,物质平衡达–1.65 m w.e.。

揭示了海洋性冰川变化的水文、细菌微生物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冰雪融水对地表径流及其地下水的补给作用。选取梅里雪山明永河流域、玉龙雪山白水河流域和漾弓江流域,结合气象、水文、同位素等数据,建立同位素径流分割模型,量化分析了不同流域冰雪融水对地表径流的贡献。结果表明,消融期(6—9月)冰雪融水占明永河径流的58.4%,非消融期地下水所占比例最高且相对稳定(60.0%)。季风前雪融水对白水河流域地表径流的贡献为38.3%,季风期冰川融水对地表径流的贡献为61.1%。季风前雪融水对漾弓江河水的贡献率为47.9%,季风期冰川融水占漾弓江地表径流量的6.8%。采用质量平衡方程将明永河地下水分为冰川融水和雨水,发现降水和冰川融水对明永河流域地下水补给贡献分别为54%±22%和46%±22%,发现了非季风降水主导季风海洋性冰川区地下水补给的新现象。

冰川及其退缩迹地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冰川的低温、寡营养、强辐射等特征使其成为了一个天然、独特的微生物资源保藏库。不同生境(如雪、冰、融水、土壤、冰尘等)中的细菌群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冰雪体细菌群落丰度通常低于融水、土壤、冰尘等生境。中国冰川雪坑中微生物数量、多样性、群落组成总体变化呈现“北高南低”、大陆性冰川细菌数量(可培养)高于海洋性冰川的特征。白水河1号冰川雪坑中的细菌数量随深度加大而升高,但其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优势类群主要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白水河1号冰川融水和退缩迹地土壤中的细菌群落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但群落组成差异较大。融水中主要类群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蓝细菌门,而土壤中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丰度也较高。土壤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相似度均高于融水,这种差异与环境理化特征的不同显著相关,其中总有机碳(TOC)、pH值、Fe等多指标对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协同对比全球典型冰川退缩迹地,发现细菌群落结构同时受到气候与地理格局的综合影响。

冰川吸光性杂质的气候效应。基于长期观测,分析了白水河1号冰川吸光性杂质含量的时空格局、化学转化、富集-淋溶过程与机制,揭示了吸光性杂质的气候效应,评估了黑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物)对冰川消融的影响机制(图3)。在白水河1号冰川,随着积雪的持续消融,冰面黑碳和有机碳富集,其中黑碳富集更为显著。在不同吸光性杂质浓度情境下,冰面反照率降低的程度不同。其中,黑碳引起的雪冰反照率降低程度最高,在藏东南一些海洋性冰川中黑碳和粉尘可导致反照率降低15%。白水河1号冰川中黑碳对反照率降低的贡献约为10%,导致的辐射强迫可达145 W/m2。总体上,黑碳对冰川反照率降低的贡献高于粉尘。同时,估算了白水河1号冰川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为1.5 t,无机颗粒态碳7.25 t。这些吸光性杂质的沉降加速了冰川的消融。随着冰川消融,冰川中储存的碳被释放出来,冰川由“碳汇”向“碳源”转变。

长期的监测、试验与研究结果有效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仪器研发、试验示范与模型模拟,为景区旅游安全、景观美化及其水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建成国内首个冰川实时监测系统,已对白水河1号冰川冰流速及其物质消融进行实时监测,该系统可为未来冰崩事件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联合丽江市玉龙县气象局开展冬春季人工增雪试验,成效显著,为减缓白水河1号冰川消融起到了积极作用。利用实测数据和水文模型,重建了白水河冰川径流深数据集,量化了海洋性冰川流域冰雪融水对地表径流-地下水的贡献率,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参考。

以海洋性冰川旅游服务研究为切入点,揭示了冰川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服务价值及其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发现冰雪旅游目的地客源核心市场由发展初期的近域客源市场向成熟期的远域客源市场拓展。利用实地调查和旅行费用法,估算了玉龙雪山冰川旅游服务价值。经计算,玉龙雪山冰川旅游服务总价值为20.33亿—57.18亿元。2016年玉龙雪山冰川旅游服务价值仅18亿元,接近冰川旅游服务总价值最小值,冰川旅游服务提升空间很大。如果冰雪资源消失,至少损失20%—40%的客源。研究成果为其他旅游目的地冰川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海洋性冰川-米堆冰川长期监测为基础,综合现场考察、多源影像、无人机、无人船等多技术方法,系统揭示了典型冰湖溃决机理,提出了早期预警与中后期防灾减灾方案。发现,冰内水系溃决和冰川前进乃1988年光谢错溃决之主因,而2020年嘉黎县金乌错冰湖溃决事件则由冰雪崩体、侧碛边坡失稳滑坡体和溃决前该地区持续降雨多因素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潜在危险性冰湖溃决的灾害风险。建议加大海洋性冰川与冰湖相互作用机制的定位监测力度,同时应及早采取泄洪等工程措施以降低高危冰湖溃决风险。

以上研究成果有效服务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冰冻圈防灾减灾等重大社会需求。

结语

基于长期的定位监测与数据积累,以冰冻圈科学为引领,积极探索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研究路径,在冰冻圈变化过程机理、冰冻圈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生态效应、气候效应及其影响,以及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进展显著。研究结果积极推动和促进了冰冻圈化学、冰冻圈微生物、冰冻圈旅游学、冰冻圈灾害学、冰冻圈人文社会学等冰冻圈科学分支学科形成与发展。

未来,玉龙雪山站拟利用高新技术和方法,以玉龙雪山站观测网络为基础,持续加强海洋性冰川与环境的长期监测,并在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研究方向方面拓展,紧密围绕玉龙雪山站“冰冻圈变化过程机理、冰冻圈变化的环境效应、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三大领域方向,以冰冻圈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综合评估不同时空尺度冰冻圈致利致灾效应,以提出冰冻圈影响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作者:王世金、张昺林、郭万钦、燕兴国、马兴刚、王荣军,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米堆冰川-光谢错冰湖灾害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康世昌、陈拓、何元庆、杨梅学、李全莲、牛贺文、蒲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车彦军,中国科学院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米堆冰川-光谢错冰湖灾害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四川宝兴:大熊查包養心得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馆_中国网

包養

这是4月22日拍摄的大熊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无人机照片包養網)。

当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大熊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馆。展馆以大熊猫文化溯源为主题,集中呈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自然生态科普保护、大熊猫研究、大熊猫文化打造等成果。包養網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1   2   3 包養  4   包養 5   >  

新体系 新布局 新力量——农业大省山东的大农业观实查包養網心得践_中国网

岱青海蓝处处春,万象“耕”新正当时。沃野麦田里,春耕春管热火朝天,粮油作物茁壮生长;黄渤海之滨,包養行情生态养殖模式让耕海牧渔提质增效,形成优质蛋白供给;冬暖式大棚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培育的高品质农产品,丰富千家万户的“果篮子”“菜篮子”……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山东省积极践行大农业观,从“新”出发,构建新体系,谋划新布局,汇聚新力量,挖掘粮食、蔬菜、林果、畜禽、渔业等产业集群潜力,“齐鲁粮仓”日渐充实。

产业链延伸 一头牛变身40款产品

在位于淄博市高青县的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场,一头头健硕的黑牛在干湿分离、南北通风的牛舍内“听音乐”“睡软床”“做按摩”。这种“贴心”安排是为了让黑牛保持良好状态,提升雪花牛肉品质。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场(2024年3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目前,我们建立了从繁育、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公司副总经理孙小辉说,在加工环节,屠宰车间引入先进的排酸、屠宰和分割技术,开发出各类牛肉、牛膝骨、牛蹄筋等40多款商品;同时,精确记录肉的名称、规格、品相等数据,让每块肉从分割下来就有了“档案”。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场内的黑牛(2024年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介绍,为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山东在构建多元化农业供给体系上下功夫,挖掘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综合利用“四大潜力”,蔬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均在高基数上实现稳定增产。

近年来,山东建设“齐鲁粮仓”,深入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023年,山东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粮食总产达到1131.1亿斤,连续3年站上1100亿斤台阶。

山东省汶上县,农民驾驶农机在高标准农田里进行小麦春季管护作业(2024年3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走进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十亩田村的一处示范农田,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正在指导村民春耕春管。“这里的高标准示范农田已经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水肥一体化、自动化浇水’。”马建海说。

山东省汶上县高标准农田配套的粮食烘干、仓储设施(2024年3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在潍城区,已有30多个村把零散土地“打包”给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机装备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潍城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党建统领下,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带动村民将土地托管给技术能力更强的专业合作社,“补丁地”“巴掌地”“面条田”重新归拢、化散为整,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数字化。

“构建新体系,就是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根据消费市场变化特点深挖产业空间。”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岳说。

水里有鱼虾、水面有荷花 塌陷地变成田园农家

在微山湖滨田园现代农业园,监控大屏上能清楚地看到园区的角角落落。正在智慧平台投喂鱼饲料的园区管理员杜廷介绍,每天两次投喂鱼饲料,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行了。智慧平台与微山县南四湖综合管委会技术部门联网,遇到疑难杂症,能够随时和专家联系。

位于山东省微山县的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2024年3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这里原来是采煤塌陷地、废弃鱼塘滩涂,后来我们通过治理,打造可持续利用、高产、高效农田和水产养殖区。”微山县南四湖综合管委会党委书记邵长岭说,采用“三池两坝”“鱼鳖混养+净化设备”“跑道鱼+藕虾净化”等多种生态养殖工艺,如今,水里有鱼虾、水面有荷花、岸上有农家,形成融渔耕、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的鱼苗育种场,工作人员在培育鱼苗(2024年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践行大农业观,需要谋划新布局。在特色农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形成规模化、品质化优势,构建乡村产业‘点、线、面’联动发展格局。”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徐加明说。

宜养则养,宜粮则粮。鲁西平原粮食畜牧产业带、黄河流域生态农业产业带、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业带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在齐鲁大地上逐渐成形。

位于山东省汶上县的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殖场内饲养的芦花鸡(2024年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芦花鸡是山东省汶上县的特色农产品。亲历过国外高产蛋鸡、白羽肉鸡的冲击,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正国深知保护本地特色品种的重要性。在畜牧部门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指导下,公司从艰难保种起步,不断提纯繁育、发展壮大,芦花鸡存栏量已从当初的数百只增至目前的30余万只,年孵化雏鸡超过3000万只。当地还建成了国家级汶上芦花鸡保种场。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张乃清说,山东沿黄地区的地方畜禽特色优势明显、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优势独特,阳信、高青、梁山等县已成为肉牛产业富民强县,凤祥集团、德州扒鸡集团等一批家禽全产业链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蔬菜种植户在智能温室大棚里进行春季管护作业(2024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探索形成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享誉全国。如今,得益于产业化的深耕发展,已培育形成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总数分别达到15个、10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涉农县全覆盖。

工艺再创新 小麦“身价”倍增

科技添动力,小麦的“身价”是多少?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我们创新再造工艺流程,把原料自动供给、产品自动包装技术引入挂面生产,用工人数是原来的十分之一,产能却提高了10倍。”公司党委书记付蕊说,从育种繁育、订单种植、生态养殖到弃物综合利用,小麦可以加工出谷朊粉、特级酒精、膳食纤维、蛋白肽等超过600种产品,一吨小麦的“身价”可突破9000元。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包養網,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339家,营业收入22062亿元。

“汇聚新力量,是进一步向人才和科技要质量、要效益,在精准培育、精细管理、精深加工中降成本、增品种、创品牌,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刘岳说。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智能温室大棚里西红柿进入成熟期(2024年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这两年,种地越来越有底气。”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兆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兆福说。得益于兖州区的新农人职业培训,王兆福几经引育、试验,选定了适合本地种植的甜瓜、西瓜品种,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达457亩,年销售额480万元。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的一家育苗基地,工作人员操作喷灌设备为幼苗浇水(2024年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让“外流”变“回流”,让“培训”变“培优”,让“候鸟”变“留鸟”,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在田间地头发挥才干。据介绍,山东近年来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乡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师傅带徒、团队带班等培育试点,培育高素质农民22.5万人次;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包養长张红旗说:“下一步,我们将践行好大农业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向设施农业、向畜牧业、向盐碱地、向大海要‘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百姓餐桌更充实更包養丰富。”

文字记者:王阳、叶婧、高天

视频记者:吴飞座

编辑:王黎、张虹生、戚文娟、韩芳、李明刚、邓坚、侯帮兴、姜子炜

海报设计:孙瑶

统筹:方思贤、李逾男

余姚鹿亭:特色生态产业助富百姓_中查包養国网

4月13日,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中村村一名女村民在晓鹿大溪上晾晒笋干。竹笋产业是中村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鹿亭”包養網为发展之基、共富之源,依托生态环境优包養势,积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探索强村共富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鹿亭乡是浙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包養網排名是浙江省级森林城镇,境内约有8包養網.7万亩山林,森林覆盖高达85%;绿色资源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

鹿亭乡中村村把握“党建引领,共创共富”总目标,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景村一体化发展,建设“古韵中村”,持续做强“红绿”融合产业,实现农文旅共富。

鹿亭乡白鹿村紧盯“云上山乡·七彩白鹿”发展定位,以红色党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化“七彩景观、七彩农业、七彩乐趣、七彩人文”四大品牌,打造“七彩白鹿”景区核心旅游体验系统。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包養

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建设的问去九宮格教室题与路径_中国网

——基于治理的视角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我国正在推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区域,国家公园需率先作为,突破传统行政管控模式的约束,探索中国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国家公园集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多种要素,是生态保护、科学研究、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绿色发展等多重功能的综合体。面对复杂的治理要素和多元的利益相关方,国家公园科学决策的重要性极为凸显,而有效的咨询机制是提高决策科学性、提升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国主管部门开展了科学决策和咨询的诸多探索,但相关工作的规范性和配套制度的完善度依然不足,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证。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从治理的视角对我国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建立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探讨,尝试解答从治理视角下如何确立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的组织形式和咨询机构的权责定位这一问题。

国家公园治理中的决策与咨询

国家公园治理的复杂性

治理是区别于行政管控的概念,具有主体的多元化、过程的动态性和适应性等特性,强调多方权责分配和利益共享。国家公园的治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引导下,国家公园以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为保护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愿景,同时具有科学研究、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绿色发展等功能,是多要素、多功能、多维度的综合体。

复杂的自然属性和人地关系等进一步增加了国家公园治理的难度。生态环境自身具有多维、动态、复杂等特性,如:源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要素不确定性的专业性特征、因国土空间差异和自然条件差异引发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各类生态环境要素和生物多样性小樹屋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而相互交融产生的系统性特征等。在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目标下,国家公园涉及的生态要素和空间结构要素多元,行业和地域关系复杂,再叠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目标,使得国家公园比其他空间实体具有更加庞大而复杂的利益相关方网络。此外,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地共生历史悠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共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治理复杂性。

建立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的必要性

决策是各项事业开展的前提,复杂系统的治理需要科学、民主的决策。合理高效的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是有效统筹公共部门、社会力量、私营部门三边互动关系,保障公共治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的重要基础,是复杂系统有效治理的关键路径之一。

国家公园治理的决策必须是在生态保护第一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公园多重功能的最优选择,是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的“无悔选择”,是能够兼顾绝大多数群体利益的明智选择。通过建立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可以充分吸纳科学团体和行业代表提供咨询服务并支撑决策制定和执行,全面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关系,带动社会参与,统筹社会经济和资源分配,避免政府“专权”管理下的路径偏离,逐步引导决策权由阶级特权走向基于科学事实和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公共权力的必须环节。

国家公园决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根源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是“边破边立”的过程。在体制试点之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并联合12家部委,开展了一系列决策咨询工作,包括组建涵盖多学科的核心专家组,依托科学团体推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文件的出台等。2018年国务院机构重组之后,在新组建的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的综合协调下,国家公园决策咨询的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如不同层级的研究和咨询机构逐步设立,国家公园的立法和规划、验收评估等工作,都吸纳了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和共享會議室决策咨询部门。

国家公园的科学决策与咨询工作进展显著,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通过对立法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一线管理和工作人员代表,以及社区居民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国家公园治理在多个环节存在决策缺陷,这固然与科学团体及各界代表的意见建议未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反映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

国家公园治理决策缺陷的具体表现

国家公园治理涉及建章立制、规划布局、保护修复、公共服务、社区发展等事务,各环节的决策缺陷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

遴选、设立等部分重大决策的评估论证不够充分。在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尚未得到充分论证,自然资源资产统筹管理方案和管理体制机制等尚未明晰之前,重建轻管、追求数量和速度的情况依然存在。

决策所依托的学科支撑不够综合。生态学、林学等相关专业在国家公园规划和管理中占据主流地位,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专家参与不足,学科覆盖面仍较为狭隘。

社区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受自然保护区传统管理模式影响,国家公园与社区的兼容发展路径尚未明确,移民搬迁、禁伐禁牧等“一刀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区居民的负面情绪。

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和方式不明晰。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社区群体表达诉求、建言献策甚至支撑决策咨询的意愿正在上升,但参与的渠道比较单一,方式不够明确,参与程度不足。

体制与机制层面的根本原因

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国家公园治理决策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之一,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見證

权责定位模糊,咨询机构的独立第三方支撑作用不显著。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国家公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等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机构快速涌现,但其职能定位还不够明确——哪些工作需要专家咨询,科学团体和其他咨询机构在不同事务上有什么权责,咨询形式和路径有哪些等,目前尚无制度性的明确方案,从而导致咨询机构的独立论证、中立建言等权利向决策者让渡,影响咨询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部门化管理的路径依赖尚未突破,决策咨询依然存在部门藩篱。受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地行业化管理的影响,国家公园的决策咨询事务现主要偏重于以林业和生态为主的自然科学领域,专家构成、咨询事务、咨询过程和决策模型等方面的学科综合性还不够凸显。

决策和科研的联动机制不够健全,科研成果未有效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决策部门和咨询机构职能不同,目前科研向决策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除国家层面以外,很多国家公园研究院或专家委员会未能将科研成果及时、充分地转换为决策所需的有效信息,科学研究的决策支撑作用不够显著。

决策咨询的制度性约束不足,程序不够规范,咨询实效不够显著。我国尚未就国家公园决策咨询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和运行程序出台专项制度,不仅咨询机构的编制和经费等无法纳入常态化管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随机性和临时性等问题时有发生,而且部分咨询论证流于形式,其合理性和实效性受影响。

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的国际经验

咨询机构的权责界定、咨询专家的多学科统筹、决策和咨询部门的联动协调、决策咨询的制度性规范等是弥补国家公园治理决策缺陷的有效手段,但我国目前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积累。考虑到咨询机制运行模式与治理体系和决策机制密不可分,而美国和法国九宮格的国家公园是集权管理和多元共治两种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相应的决策和咨询机制也截然不同。本研究重点参考了这两国的案例,以此洞悉全民所有公共物品和复杂权属自然资源治理过程的有效决策咨询模式,为兼具这些特性的中国国家公园治理提供借鉴。

美国和法国国家公园决策咨询的组织形式

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决策,科学咨询辅助。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联邦土地面积占比为96%,是典型的全民所有公共物品,分享实施政府主导的决策模式,由美国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法行使唯一的决策权。根据需要,联邦政府依法在其内部设立特定职能的咨询委员会,并与外部专家协同配合,为国家公园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也对政府决策形成制衡作用,避免政府专权。

法国模式:多元共治,科学团体行使重大事务决策权。法国国家公园土地权属复杂,环境、文化和经济等多要素交织,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并行目标,实行多元共治。法国生态转型和领土团结部依法负责国家层面国家公园的统筹管理,各个国家公园则由董事会、管理委员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和经济、社会与文化委员会等共同治理。此外,中央和各个国家公园也都配有负责决策咨询的首席科学家。

美国和法国国家公园决策咨询的运行模式

国家公园决策咨询的运行模式与组织形式相配套,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运行模式。

决策咨询机构的事权边界。美国在联邦政府单一决策的体制下,美国国家公园的咨询机构主要发挥辅助决策、避免政府专权的作用。《联邦咨询委员会法》规定,咨询机构仅具有咨询职能,不参与决策。对于可能产生显著环境影响或有潜在重大经济社会影响的国家公园行动计划,需要独立环评机构、外部专家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同行评议等予以论证,论证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法国国家公园相关决策是基于公共选择的公共决策。法国国家公园科学专家委员会在决策咨询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决策的影响力更强,主要包括国家公园成立前的先导性决策咨询和国家公园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决策咨询职能。例如,国家公园成立前对于最优加盟区的边界、核心区范围和宪章条款的科学方案制定权,核心区内的保护性或生态修复性工程性项目、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项目、宪章更新过程相关条款的审议等。经济、社会与文化委员会只就加盟区的经济、社会议题提供咨询服务。

咨询专家的多学科统筹。美国国家公园高度重视咨询委员会专家专业和行业构成。以国家层面的“国家公园体系咨询委员会”为例,其12位成员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家公园管理、财务等不同的学科、技能和地理区域背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同行评议机制也要求采取跨学科的分析方法,确保评估和论证结论的综合性和公正性。同样的要求也适用于法国。法国国家公园科学委员会由生命和地球科学、人类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权威科学家构成,而经济、社会、文化委员会的代表由相关机构和非政府组织(NGO)代表、科学专业人士、当地社区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知名社会人士等组成。

决策和咨询机构的联动协调。美国国家公园的各类咨询委员会有明确的业务范围。例如,法规制定、专项规划编制、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土地产权的管理、人类活动授权、车辆管理等,各委员会在各自业务范围内与主管部门联动协调。法国国家公园的咨询委员会通过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召开的科学论证和经济、社会、文化议题辩论进行。有的国家公园(如埃克兰国家公园)还在决策部门和咨询机构之间搭建信息技术平台,需要科学委员会给出建议的文件都在该平台上共享,相关专家给出相应答复,行业外专家可选择参与或不参与。

决策咨询的制度性规范。美国具有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指令体系来保障决策咨询机制的规范运行。《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所有联邦机构须:对拟议“重大联邦行动”的影响和备选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有关行动;公众参与是制定对环境存在潜在影响的决策的前置条件。《国家历史保护法》对文化资源保护管理中的咨询工作进行了规制。《联邦咨询委员会法》明确了咨询机构的法律地位。为落实国会法案的要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指令性政策,细化了决策咨询的具体规定。法国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法典、国家公园总体法、行政命令3个层级。《环境法典》明确了国家公园董事会需要依托科学专家委员会的专业技能和经济、社会与文化委员会的辩论成果等制定相关决策。《国家公园改革法案》作为国家公园总体法,明确了国家公园治理的组织机构和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董事会、科学委员会和经济、社会与文化委员会的权责边界。基于此,国务院令(行政命令的一种)进一步明确了两大咨询委员会的基本构成和运行机制。

综上,美国国家公园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公益性突出,决策机制中政府的主导权强,咨询机构主要发挥辅助决策的咨询功能。各类专家通过多种外部评议机制辅助决策,避免单一政府决策主体的专权。法国国家公园公共物品属性比美国弱,重大决策以集体选择或公共选择为主,咨询机构倾向于发挥决策前置科学支撑和深度支撑决策的职能。这种差异如图1所示。

我国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的建设路径

我国国家公园决策体系和咨询机制建设的未来方向

公共事物的自身属性决定决策体系运行模式,进而决定决策咨询的实施路径。中国国家公园要求在生态保护第一前提下实现全民公益性,这一定位与美国国家公园接近。作为同样以严格保护为管理目标的国家公园,政府主导决策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全民公益性。然而,美国国家公园的政府集权管理与私有制背景下相对集中的土地权利束和清晰的产权边界、相对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等紧密相关。这些条件不能完全适应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实际情况。法国在国家公园建设初期就因当地利益相关协调不畅而导致了严重社会冲突,因而随后改革建立了多元共治体系。

要坚持国家公园基本理念,兼顾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管理目标的多元性等特征,我国国家公园的决策体系应该是以政府为主体和引领、多方联动、充分尊重科学的循证决策体系。在此决策体系下,国家公园的咨询机构除了要发挥常规咨询服务的功能,也有必要针对重大事务深度支撑决策,承担起一般性咨询和支撑重大事务循证决策的双重职能。

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的组织形式

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提供咨询服务是决策和咨询机制在落实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研究院和专家委员会结合的方式,发挥两者的长处,共同为国家公园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明确研究院和专家委员会的差异化职能定位

国家公园研究院是实体机构,通常依托某一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建立,如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国家公园研究院等。因其实体机构的属性和专业特性,此类研究院通常都有其主攻的业务领域,如空间布局与规划、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很难覆盖国家公园综合性的咨询业务。专家委员会并非实体机构,而是由主管部门牵头,调集不同机构、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代表组成,咨询事项可以覆盖包括自然和人文等多个领域。

在咨询形式上,国家公园研究院除日常咨询外,还可以通过承接特定课题提供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建议;而专家委员会由于没有实体机构,其决策咨询的过程通常是就特定事务提供群体性咨询意见。

国家公园的决策咨询需要同时依托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专业性较强、需要系统化研究成果支撑的决策事项以研究院的咨询为主,而对于跨学科的、涉及更多利益相关方的综合性事务,则在依托相关机构研究成果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家委员会的群体性决策咨询职能。这种“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的教學場地组织形式,可兼顾国家公园科学咨询工作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以及组织机构的专业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国家和公园层面建立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专家委员会

中央层面的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侧重于为主管部门的宏观政策制定、国际合作交流、全国尺度工作成效评估等提供决策支撑。专家委员会秘书处或办公室可设在国家公园管理局,主任及成员的选择遵循多元化原则,兼顾生态学、林学、环境学、地理学、地质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个体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偏重于国家政策的落地、地方政策和制度的设计、管理和监管的具体执行等咨询工作。成员构成在坚持多元化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实践层面的专业和技能,并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两级专家委员会均可设立不同领域的专项小组,就不同事务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决策层提交集体意见。

科学团体在国家公园决策咨询中的权责边界

决策咨询过程中科学团体等咨询机构权责边界的清晰确立是有效实现其组织形式、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关键。

确立权责边界的考虑因素

美国和法国的经验表明:潜在生态环境影响程度是科学团体支撑循证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对生态环境存在重大潜在影响的政策和措施必须开展法定的最严格的决策论证,并且赋予核心科学团体表决权。影响程度的判别可以从决策实施后核心生态特征是否产生正面或负面深层次影响的角度予以考虑。潜在社会影响程度是决定科学团体和其他咨询专家决策支撑程度的重要因素。决策实施后是否可能导致社会结构性变化、社区居民生计结构和产业形态的正负面显著改变等重大社会影响须作为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并就此征求咨询机构的意见。决策实施的现实约束也需纳入咨询机构权责边界确立的考虑因素。对于政府财政投入较高、涉及利益相关方较为复杂的决策,有必要通过多方咨询和论证;在经济影响、社会冲突等风险预测的基础上评估决策的可行性,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科学团体等咨询机构的事权清单

根据以上考虑因素,本研究提出科学团体等咨询机构支撑决策的事权清单:若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环境影响或潜在社会影响,必须通过法定流程确保科学团体有效支撑决策,对于潜在社会影响较高或决策实施现实约束较高的時租空間事务,需要启动多方论证(图2)。

为细化权责清单,笔者于2022年5—7月对研究领域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从事国家公园研究和规划等相关工作5年以上、本人或其研究团队在国家公园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等相关专家进行了调研。调研分两步进行:就国家公园治理的决策事务类型对专家进行访谈,通过总结归纳,并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法律法规制定等顶层设计到规划、保护、发展等具体工作环节的8个业务范围和34项具体决策内容(表1);围绕34项决策内容的潜在生态环境影响、潜在社会影响、决策实施的现实约束3个方面咨询受访专家的意见。发出的问卷共12份,收回10份,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学者4位,36—50岁的学者5位,50岁以上的学者1位。除1位具有硕士学位的受访者以外,共有8位具有博士学位和1位在读博士受访者。受访专家的评估结果用数字“1”“2”“3”进行标定,分别对应潜在影响或现实约束为“低”“中”“高”。综合10位受访者的反馈意见,每项去掉1个最大值和1个最小值后,取剩余8个数值的平均值,数值高于2.00的视为潜在影响或现实约束为较高,并据此对具体事权进行判别(表1)。

 

根据表1显示,对于国家层面国家公园法律法规制定、中央与地方及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相关部门权责边界确立、生态监测网络建设与实施等26项决策内容,需由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赋予科学团体深度支撑决策的权利,在特别重大的问题上甚至赋予其一票否决的权利。而对于国家层面国家公园法律法规制定、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规划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制定等19项决策内容则需启动多方论证机制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

国家公园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运行保障的建议

决策咨询组织机构和权责定位的有效落实需要运行制度的保障。对此,笔者建议:

对国家公园决策咨询工作进行制章立典。对国家公园研究院和专家委员会的议事规范和程序进行规制,将其功能、职责、事权清单、任期范围等正在推动制定的《国家公园法》和《自然保护地法》等顶层设计中予以明确。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也需要对相应组织机构进行统筹安排。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三定方案中明确提出专家委员会秘书处或管理办公室的角色与定位,明确委员会的性质和职能。建议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进入国家公园管理局领导小组名单,参与国家公园决策层的各项常务会议。

建立国家公园决策部门和咨询机构之间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建立国家公园决策部门和咨询机构之间的联席会议机制,将定期工作动态分享和不定期信息交流相结合,同时构建国家公园决策咨询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形成决策部门和咨询部门双向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双方信息的有效对接和研究成果的及时高效转化。

(作者:魏钰、程多威、王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丨长三角“神奇动物”在哪里_中去九宮格共享空間国网

九宮格

講座

2024年4小班教學時租場地月1日在浙江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扬子鳄。

教學近年来,由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見證护工作取九宮格得实效。这片经济发展活跃的热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生存之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會議室出租

国去九宮格見證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开放科学正蓬勃发展,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期刊等科技活动关键要素的开放共享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广泛合作与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重大设施”)开放共享,作为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服务。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将投资与建设重大设施作为提高国家科技能力的重要举措。例如,美国在物理、天文、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等多个领域建设60多个重大设施,英国建设重大设施数量超过40个,德国超过60个,法国则接近60个。在拥有众多重大设施的同时,这些国家与地区在通过重大设施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及提升科研效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建和投入运营的重大设施项目约57个,其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在综合性能上已达到全球“第一方阵”。作为重大设施的大国之一,我国始终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以提高重大设施的资源使用效率并促进科学成果的产出。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项目遴选的重点不突出、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开放共享服务能力低等。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改进和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形成与开放科学理念和实践相适应的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重大设施开放共享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重大设施的产出效益、综合效益评估及评价机制等方面,鲜有对国外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模式的总结和比较研究。为弥补这一研究议题上的不足,本文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围绕资源稀缺性和资源可持续性深入分析国外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方面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总结不同开放共享模式,以期为我国制定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政策和改进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支撑。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模式的分类模型

重大设施提供的共享服务是重要科技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非排他但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即设施共享服务不能同时满足每一位有需求的科研人员。因此,从需求上讲,重大设施共享具有资源稀缺性。从供给来看,重大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高昂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如何确保设施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共享服务,面临资源可持续性的制约。本文尝试从资源稀缺性和资源可持续供给2个维度出发,探讨重大设施的开放共享模式。

资源稀缺性

稀缺性指的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总是超过可用资源的数量。资源稀缺性要求根据优先级来做出分配决策。重大设施的稀缺性指用于支持研究开发活动的服务有限,远不能满足科学家的需求,因此需要在服务于哪些科学家或哪些科研活动之间做出选择。

根据资源稀缺性的高低,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服务的分配策略和重点会有差异。当资源稀缺性高,即共享服务严重供不应求时,应当优先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将重大设施的分配集中于能够实现科研产出最大化的用户或项目。据此,重大设施资源管理者会通过设置遴选标准,訪談优先考虑那些对资源有高度依赖性且能实现高产出的专业用户。与之相反,当资源稀缺性低,即共享服务供给相对充足时,重大设施的服务范围和对象则可以更加宽松和多元化。较小的供需压力使得管理者可以更多考虑资源分配的多样性和公平性——在满足专业用户的基础上,可以向一般用户开放更多资源,以促进科研的多样性和知识的普及。因此,从资源稀缺性的视角来看,重大设施的分配策略呈现差异:在资源稀缺性高时,注重效率和专业用户的需求;而在资源稀缺性低时,更多地考虑公平性和普及性。

资源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指在长时间内保持福祉,甚至可能无限期的情况。资源依赖理论提示,应当关注一个组织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以获取对其自身持续运转至关重要的可持续性资源。在探讨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模式时,必须考虑开放共享服务的成本补偿机制。

就重大设施的开放共享服务而言,成本补偿一方面依赖于无市场参与时的政府支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提供有偿服务获得市场化收入。在无市场参与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直接投资、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为重大设施提供稳定的资金和专业人才等必要资源。长期稳定的政府支持,覆盖了重大设施的运行成本,确保重大设施能够持续地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在有市场参与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通过购买服务为重大设施的运营、维护和升级提供额外的经济保障。市场参与模式在增加设施运营经济来源的同时,还通过价格机制优化资源分配,以及加强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联系,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因此,从资源可持续视角来看,重大设施的开放共享区分无市场参与和有市场参与2种情形:无市场参与时,政府支持保障了重大设施开放共享的可持续;而有市场参与时,有偿服务为重大设施的开放共享提供经济补偿,促进利用效率的提升。

开放共享模式的分类模型

综合考虑“资源稀缺性”和“资源可持续性”2个维度,运用类型学方法,本文提出了4类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模式(图1)。

公共普惠共享模式

在资源稀缺性较低且无市场参与的情境下,重大设施资源分配和利用的重点在于确保广泛的用户群体能够平等地访问重大设施,以促进科研活动的民主化和全球合作,形成以开放访问策略为核心特征的公共普惠共享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重大设施的使用限制较少,可以为广泛的科学家群体提供使用机会,但重大设施的运行维护重点依赖于政府资金的支持。而政府除了确保重大设施的持续运营和升级,也指导重大设施管理者制定一套评估和审批流程,以确保重大设施的开放共享符合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市场响应共享模式

在资源稀缺性较低且有市场参与的情境下,重大设施根据市场需求和价值创造向愿意购买服务的用户开放设施使用权,形成了以市场机制和成本补偿为核心特征的市场响应共享模式。用户为获取对重大设施的访问或使用权支付费用,设施运营方通过部分市场化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市场响应共享模式下,重大设施的共享服务转化为市场产品,提供给有需求且愿意支付费用的用户。收费机制将重大设施的部分运营成本转嫁给用户小樹屋,而支付价格则反映了市场对重大设施共享服务的价值评估。通过有偿服务,政府和市场合作运维重大设施,实现重大设施的长期运营和科研支持能力。

集约保障共享模式

在资源高度稀缺且无市场参与的情境下,资源分配的重点在于确保具有战略意义或承担关键科研任务的用户群体能够获得稳定且持续的资源支持,形成了以集中管理和精细化分配为核心特征的集约保障共享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用户被要求提交在重大设施上开展研究的详细研究方案,由管理机构实施用户筛选和优先级排序,从而确保有限资源得以服务于最具科研潜力和紧迫性的项目。集约保障共享模式强调政府在资源保障、维护和更新方面的关键作用。尽管用户可能需要承担部分成本,但重大设施整体的资金投入、维护和升级工作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

战略合作共享模式

在资源高度稀缺和市场参与的情境下,既需要遴选用户以保证重大设施资源配置的效率,也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2种途径保障设施使用的可持续性,形成了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战略合作共享模式。由于资源稀缺,重大设施主要向那些具有研究能力的遴选用户群体提供共享服务;而为了补偿运维成本,会倾向选择那些具有支付能力的用户。重大设施与遴选用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遴选用户长期依托重大设施开展合作研究。战略合作共享模式是在资源稀缺约束下,保障重大设施可持续运维和提高开放共享效率的策略选择。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上述分类模型,本文选取国外重大设施开放共享的典型案例,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运行特征,总结相关经验。

公共普惠共享模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放数据平台

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是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室之一,由欧洲12个国家的合作伙伴组成,主要致力于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探索基本粒子和宇宙的起源与性质。CERN建立并运营了包括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质子同步加速器(PS)等重要设施。为了满足广泛的数据需求,CERN推出了开放数据平台(Open Data Portal),提供公众访问其实验数据的途径,包括多个实验和研究项目的数据,以及不同探测器的数据集,以确保实验数据得以保存并向广泛受众开放。

重大设施一般可分为技术平台的“硬设施”和数据平台的“软设施”两大类。CERN的开放数据平台作为“软设施”之一,采用面向公众的普惠共享模式。在资源稀缺性方面,开放数据平台的建立降低了高能物理领域中实验数据稀缺的程度。由于实验数据的非独占性,即允许多用户同时访问同一数据集而不会导致资源的供应不足;而以往这些高价值的数据主要用于CERN的内部研究和其合作伙伴,普通公众和非合作的科研人员则难以获得访问。从资源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CERN的开放数据平台并不依赖市场资金来维持其运营。政府资金的支持足以保证数据平台九宮格的开放和持续更新,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可持续使用。通过访问开放数据平台,用户可以免费获取设施产生的实验数据集,满足研究需求,且无需支付使用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CERN开放数据平台向公众开放数据需遵循特定的时间规定和政策,如LHC的数据在公开前需要在数据存储中心先保留3年。公共普惠共享模式下,实验数据的知识产权完全公开,用户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和研究。此外,CERN开放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相关的元数据、文档、软件和分析工具等附加资源,帮助用户理解数据背景、实验设计和处理方法,支持用户在数据分析和解释方面的工作。

市场响应共享模式——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

成立于1959年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位于德国汉堡,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加速器中心之一。DESY配备了先进的大型加速器设施,如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和环形加速器(HERA),提供用于实验研究的关键光线和粒子束资源。2022年,DESY的年度预算达到2.3亿欧元,员工总数约2300人,其中包括约650名科学家;每年约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0名客座科学家在DESY开展研究工作。

DESY作为市场响应共享模式的典型,为科学研究与工业界的紧密融合提供了创新性的框架。在资源稀缺性方面,DESY以其资源的相对丰富性和可持续性而著称——其不仅支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还通过向工业界开放其加速器设施。工业企业用户可以通过联系相关负责人获取设施访问权限,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项目研发。针对资源可持续性的挑战,DESY采用了市场化收入机制来提高其资源可持续性。DESY通过服务工业合作伙伴,从而实施使用费用收取机制,为其设施的维护、运营和支持成本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DESY的市场响应共享模式通过优化资源供需关系,不仅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还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之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此外,该模式通过鼓励科研合作与技术商业化,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了持续有效的服务,为设施的运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市场响应共享模式中,知识产权通常归属于申请者,但科研机构可能保留一定的使用权或其他约束,以平衡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创新的推动。例如,Captor Therapeutics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其通过利用DESY的PETRA III设施获取了关键的蛋白结晶衍射数据;这些数据帮助该公司解析靶点蛋白与配体复合物的原子级结构,从而设计和优化新型靶向降解药物。但是,这些数据不会对外共享,属于双方共有产权。DESY的市场响应共享模式体现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科研资源的供需关系,同时确保科研成果的合理利用和知识产权的管理。

集约保障共享模式——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NHMFL)

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NHMFL)是一家专注于高强度磁场研究的科研机构;其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并与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强磁场实验室之一,NHMFL拥有诸如电子磁共振(EMR)、离子回旋共振(ICR)、脉冲场(Pulsed Field)等重大设施,服务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NHMFL实施集约保障共享模式来管理和分配磁场设施资源。在资源稀缺性方面,NHMFL高强度磁场设施因其数量和供给有限,难以满足所有潜在用户的需求,具体表现在设备数量受限、有限的使用时间,以及广泛的用户需求等。为应对资源稀缺性挑战,NHMFL采用申请和科学委员会评审程序来遴选用户,包括准备文档、创建用户配置文件、在线提交请求及报告研究结果等步骤,旨在确保设施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在资源可持续性方面,NHMFL几乎不涉及市场参与,重点依赖政府经费来支持其运营,允许遴选用户免费使用高强度磁场设施。通过精确的资源分配、用户遴选和优先级设置,NHMFL提高了设施的使用效率,确保设施资源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在集约保障共享模式中,用户使用高强度磁场设施产生论文成果时,拥有论文成果归属权,可以自主决定论文的出版和利用方式。与此同时,NHMFL要求用户公开数据,其他研究者通过公开数据可以验证研究结果、建立新的研究问题,并推动科学社区的合作和创新。此外,NHMFL采用灵活性的访问策略,用户既可以直接操作高强度磁场设施,进行实验和观察;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进行实验控制和数据采集。NHMFL的综合管理模式包括内部科学委员会和外部委员会。内部科学委员会负责监督科学研究方向和质量,以确保与实验室使命和目标的一致性。外部委员会包括用户委员会和外部咨询委员会,其中用户委员会专注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而外部咨询委员会由各领域专家组成,为实验室运营和战略规划提供建议。

战略合作共享模式——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是美国能源部下的一个主要科学与工程研究机构,由芝加哥大学成立的“芝加哥大学阿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营。作为美国最早建立的国家实验室之一,ANL的员工团队包括约3500名正式员工、325名博士后和近500名研究生。ANL拥有多个重大设施,包括超级计算机、中子源、光子源和离子加速器等;这些设施每年服务于约6700名科研用户,为核能、可再生能源和环境科学等不同领域科研活动提供关键支持。

ANL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有效管理和最大化利用重大设施资源。为应对这一挑战,ANL采取了一种战略性的合作共享模式,这一模式旨在通过与特定用户建立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来充分利用其重大设施资源。在战略合作共享模式下,支付费用或提供经费支持的特定用户可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享受优先服务和其他特殊支持。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超越了单个项目,目的在于共同推动重大设施的发展和创新。在资源可持续方面,ANL既参与市场活动以获得资金,同时也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来维持其运营。

通过战略合作共享模式,ANL不仅能够满足特定用户的科研需求,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商业化。例如,ANL的技术专家常驻计划、企业优惠券计划和技术商业化基金等合作计划,促进了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推动了能源技术的商业化和发展。这种融合市场导向的战略合作方式,为重大设施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创新和实效的模式。ANL的战略合作共享模式不仅为重大设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还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重大设施资源的利用和提高产出效率,有效应对资源稀缺性的挑战。

总的来看,不同重大设施的开放共享模式各有所长,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取决于重大设施的资源稀缺性和资源可持续性。在用户类别、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等方面,不同的开放共享模式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差异(表1)。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已在重大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当前更迫切的需求是如何利用好这些重大设施,扩大开放共享,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基础支撑。基于上述开放共享模式分类模型及对国外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文总结以下5个方面启示。

依据重大设施类型,分类推进开放共享

国外重大设施依据“资源稀缺性”和“资源可持续性”2个维度,形成差异化的开放共享模式,从而平衡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和重大设施服务能力,提高重大设施的利用效率,促进科研合作和创新的多元化发展。相比而言,我国重大设施的开放模式还较为单一,主要以实验提案申请为主。为最大化提升重大设施的效用,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设施特点和用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设施的稀缺性水平和服务功能,制定差异化的共享策略。

构建分类共享模式。对于资源稀缺性高的设施,如核聚变实验装置或深海探测设施,可实行严格的使用审核和调度安排,以确保重大设施资源被高效且专业地使用。对于资源稀缺性低的设施,如数据存储和分析平台,应提供更灵活的访问权限,以促进更广泛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采取差异化服务与支持策略。对于学术界用户,可采用集约保障共享模式或公共普惠共享模式,以开放式申请和非歧视原则,以确保重大设施资源的广泛可用性;对于产业界用户,更适宜采用市场响应共享模式或战略合作共享模式,通过付费使用权限和附加服务满足其特定需求。

重视用户遴选机制设计,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

鉴于重大设施资源的稀缺性,用户遴选机制是确保设施资源高效、公平分配的关键。在国外重大设施的管理和运营中,用户遴选机制得到高度重视,综合考量用户的背景、研究成果、项目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高效,从而最大化其科研潜力和社会价值。相较于国外成熟的用户遴选体系,我国在用户遴选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上,尚未形成一个高效、公正的多维度评估体系,这可能导致重大设施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共享會議室、科研潜力未能被充分挖掘。因此,针对资源稀缺性问题,我国重大设施开放共享亟待以“非对称、重长板”为原则,建立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遴选机制,从而适应科研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对科学界用户的遴选,重点评估预期的科研产出。在用户遴选中突出申请者在科研领域的长板,重视其研究的创新性、学术背景、研究成果,以及项目对科学的潜在贡献。对于提出新理论或具有潜在重大科学影响的研究项目、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受到广泛认可的团队应予以优先支持,从而确保重大设施资源被分配给最有潜力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团队或个人。

对产业界用户的遴选,重点评估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或产生颠覆家教場地性技术创新的潜力。考察项目对现有技术或产品的改进潜力、市场应用的可行性、商业潜力,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优先支持那些有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或引领新的市场趋势的项目。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重大设施资源使用效率,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九宮格

对市场服务提供定价指导,保障重大设施可持续运维

考虑到重大设施的运营和维护需要显著的资金投入,引入市场参与机制,特别是通过向企业用户提供有偿服务,是增强重大设施资源可持续性的有效策略。国际经验表明,重大设施在面向企业用户开放共享过程中,提供有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广泛采纳的做法。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相对落后,企业用户在重大设施利用中的比例偏低,这导致重大设施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未能充分实现,重大设施的市场参与度也未达到预期效果。调研显示,重大设施资源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对有偿服务提供定价指导,制定既合理又有效的价格政策,鼓励更广泛的市场参与和利用,以支持设施长期运行和发展。

坚持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有偿服务定价策略的核心在于确保价格能够真实反映重大设施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定价不仅要考虑直接成本、运营维护费用、人员成本等,还要基于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以确保用户支付的费用合理体现重大设施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差异化或合理分层定价。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支付能力和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可以通过灵活的定价结构(如分层定价、合作定价、按需定价等)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分层定价适用于不同级别的服务需求,合作定价适用于长期合作伙伴,按需定价则贴合特定项目的需求。

定价策略应透明和灵活。为确保重大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重大设施定价结构应是透明的,应使得科研机构、企业、公众等不同用户,都能够理解定价背后的原理和考量因素,以有助于建立信任机制。灵活性则是指定价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包括市场需求的波动、技术进步、政策调整等因素。

提高开放共享服务能力,支撑高水平科研活动

在国外,许多设施依托单位已经建立了成熟的重大设施开放共享机制,通过公正、透明的申请评审程序和高效的信息平台,确保重大设施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同时,特别注重提供先进的实验装备和技术支持,以促进跨学科合作。相比之下,在我国,设施依托单位在开放共享机制的构建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构建公正、透明且高效的开放共享机制。引入国际化、小同行专家评审团队,建立公正、透明的申请评审流程,确保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加强流程的透明度,确保用户对申请过程和结果有清晰的了解。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功能和技术支持。重大设施应增加对设备维护和升级的投入,提高技术個人空間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用户技术支持,从而提高研究效率和深度,促进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开展。

重视重大设施的公益性特征,扩大开放科学的获益范围

随着开放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普惠性和公益性的策略来管理其重大设施,旨在通过扩大设施的开放共享,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促进科学知识的民主化和科研机会的均等化。例如,2021年NHMFL用户的76%来自大学,16%来自政府实验室,8%来自工业界;而我国一些重大设施的企业用户不足1%。对比来看,我国重大设施仍然倾向于服务特定的“精英”团体,普惠性尚未充分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重大设施资源的广泛应用和科技成果的社会化。在开放科学的背景下,我国在推进重大设施开放共享的进程中,应更加重视普惠化的开放共享,以期最大化发挥重大设施资源的社会价值。

在确保核心科研任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逐步降低访问与使用重大设施的门槛。特别是对于资源匮乏的中小型科研团队、独立研究者、企业等用户提供更多支持。同时,为推动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的融合与创新,应加强对这些跨界项目的鼓励与支持,从而促进科学领域内知识与技术的交叉融合。

利用数字化手段,打破地域使用限制。通过建立在线共享平台等数字化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虚拟访问与远程操作能力,从而提升重大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宋大成、温珂、郭润桐,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肖帅、李天鸣、张辰、魏强,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游小班教學玎怡,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万千去九宮格教室气象看云南 | 西双版纳多措并举强力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_中国网

央广网西双版纳4月6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近日,万千气象看云南·西双版纳采访团一行,先后走进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曼栋村委会曼费村小组、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龙利和勐景来村小组、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弄老寨村小组、勐腊县勐腊镇补蚌村委会会龙村小组,近距离了解各村在强边固防、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现代化小樹屋边境幸福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同向发力、苦干实干,以典型引路全域打造“四型示范村”,一个个美丽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千里边疆呈现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曼费村:打造强边固防美丽幸福村

统一的蓝色屋顶、复古的傣式建筑、干净整洁的院落、绿树红花的道路……在景洪市曼栋村委会曼费村小组,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庭前屋后花团锦簇,格外醒目耀眼。

曼费村的美丽“蜕变”是在2022年完成的。参与到美丽村寨建设中来的曼费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构建出一个美丽宜居的乡村样貌。景洪市勐龙镇党委书记万陈华介绍,時租場地村小组积极筹划举办首届边贸互市节,吸引300多个沿路摊位商家进驻,20户农户在庭院开设客栈、餐饮、东南亚百货销售等经营主体,3天的时间户均增收800余元,村集体创收4.5万元。此外,村小组每周日常态开展赶集活动,推动村组持续增收,预计村集体年均增收84万元,布局业态50余户,户年均增收3.8万元。

曼费村的“美丽”还来自村民们的勤劳致富。近年来,曼费村发挥劳务资源优势,组建村小组劳务运输队11支132人,根据勐龙(240)通道劳务需求,由村干部依次分配务工任务,有序输出村内劳动力,实现村民务工、务农“两不误”。同时,村小组盘活土地资源,转租土地162.2亩,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如今的曼费村家家户户生活好了、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建成了强边固防、乡村振兴样板村。

龙利村:搭“感恩桥”开启新生活

沿着宽敞整洁的“极边感恩第一桥”——龙利桥,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中缅边境的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砖混或木结构的傣楼错落有致,农户房前屋后栽种着花草树木,墙壁上用竹子拼制成各种寓意美好的图案,别有一番风味。

龙利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玉儿囡介绍,2020年4月19日,云南省领导深入打洛镇打洛村调研时了解到龙利村民小组因打洛江阻隔、农特产品难销、经济发展受限的情况后,专门安排资金建设龙利桥。

龙利桥于2020年7月5日开始修建,当年12月31日便建成通车。龙利桥建成通车时,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将其取名为“极边感恩第一桥”,并写下对联:“打洛江源远流长泽润边陲,感恩桥路畅人和惠通龙利”。自此,龙利村民小组结束了村民出行办事要绕行六公里崎岖边境小道的历史。

龙利村民小组的田间地头,各类特色经济作物长势喜人。目前,龙利村民小组有耕地464亩、林地380亩,产业以橡胶、火龙果为主。2022年,村民通过“特色经济作物+庭院经济”模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

勐景来村、会龙村:村寨+景区”激活边境乡村文旅发展

蜿蜒的打洛江、精美小樹屋的塔林、别致的民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有原汁原味的傣族村寨,迷人的热带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傣家风情。

勐景来村民小组长岩温相介绍,近年来村民小组党支部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采取“党支部+企业+村民”运作模式,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訪談、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田园特色综合体——“勐景来景区”。村民小组通过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行“村寨+景区”模式,建成“香水莲花稻田庄园”。村民通过景区分红、景区务工、庭院经济等渠道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现代化边境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子。

据介绍,勐景来村民小组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既发展乡舞蹈教室村旅游,又为游客保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独特风光。勐景来规划出傣族传统村寨保护区、田园风光游览区和热带特色农业种植区三大功能分区,拆除异化老化建筑,统一为传统干栏式建筑风格,景区“热、傣、水、边”特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如今,勐景来已成为国家教場地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家及省、州、县20余项荣誉称号。一座山清水秀、业兴民富的傣族特色旅游村庄正蓬勃发展。

与勐景来村傣家风情不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补蚌村的会龙村小组则是一派哈尼族风共享空間情。绿瓦红墙的哈尼族新居,色彩鲜艳的花纹、图腾,推窗就能看到的青山碧水。

会龙村属于半山区,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寨。会龙村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与望天树景区签订协议,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开展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景区把会龙乡村旅游产品纳入望天树旅游线路产品统一营销推广,重点推出会龙村研学旅游、雨林徒步、观鸟、农特产品选购、民俗风情体验等旅游项目。同时景区与会龙村在会龙村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运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创建等方面联合开展,最终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

如今,不少到望天树景区等周边旅游的客人都会“拐”到会龙村“打卡”,节假日入住还要提前预约。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会龙村累计吸引10000余人次游客,30余个团体前来观光体验,营业额累计达90000元,劳务收入户均增收6000余元。

贺开村:一片茶叶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的贺开古茶园,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古茶树从山腰一直延伸至山顶,山峦连绵,云雾缭绕,茶园里一派繁忙的采茶景象。茶农们穿梭于茶叶绿海之中,采摘今年新春鲜嫩的翠芽。

贺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泽忠介绍,贺开古茶园有古茶树230余万株,是国内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山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

2019年,贺开村整合资金,采取“村党组织+企业+茶农”的合作模式,引入公司,建设316平方米的茶文化特色民宿和民族文化展示项目,生产制作出系列茶产品,构建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到近20万元,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

同时,贺开村还以项目为根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引进企业,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贺开庄园半山酒店,开发配套系列产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茶旅模式,每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吸纳本地群众就业500余人,让群众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增收,描绘了生态美、产业兴、人才聚、百姓富、组织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