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版查包養心得“萬萬工程”停頓咋樣?_中國網

3月6日,山西代表團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面對21家中外媒體提問,代表們圍繞“千萬工程”“產業發展”“鄉村養老”等觸及三農的熱點問題踴躍發言,配合講述起讓國民生涯幸福就是“國之年夜者”的山西經驗。

現在,全國高低掀起學“千萬工程”、干“千萬工程”的熱潮,那么山西版“千萬工程”是若何推進的?全國人年夜代表、山西省晉城市市長薛明耀用“高位推進、系統安排、強力保證”三個詞語來總結山西安排推進“千萬工程”的特點。

薛明耀以晉城市舉例,闡述了“千萬工程”推進的特點經驗:堅持全域規劃先行,省、市、縣、鄉(片)、村5級規劃一體貫通,推動全市1548個村莊“多規合一”規劃編制全覆蓋;發揮嚴重工程的牽引感化,通過太行包養一號游玩公路串聯起全市90%脫貧地區、90%景區景點和90%特點農產品產區,帶動13個鄉鎮310個村整體晉陞;做好“土特產”文章,摸索出壯年夜村集體經濟的10種形式,推廣聯農包養網帶農好處聯結6項機制,有包養網效壯年夜集體經濟,全市近1/3的村集體支出達到100萬元……“下一個步驟,我們將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推動鄉村周全振興獲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結果。”薛明耀說。

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就要讓廣年夜農平易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我是從過往那個艱苦年月過來的人,總是覺得老蒼生應該多獲得一點,讓群眾幸福就是年夜寨干部的初心。”全國人年夜代表、山西省昔陽縣年夜寨鎮年夜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的話鏗鏘無力。曾經,年夜寨人應用本身的雙手改變了窮山惡水的落后面孔,成為全國農村發展的一面旗。現在,年夜寨村依舊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郭鳳蓮介紹,近年來,年夜寨村與農科院、山西農高文物研討所等科研院所一起配合,鼎力種植推廣優質雜糧,并發展電商,打造年夜寨的農產品富平易近brand;通過深挖年夜寨村的文明遺產、生態資源、人文景觀,村莊走上了“文明搭臺、游玩唱戲”農文旅融會發展的門路,現在100多家農家樂已經開辦起來。“現在,老年人每個月都可以領取養老金,年夜學生考上年夜學還有獎金,老蒼生的是真的幸福。”郭鳳蓮說。包養網排名

農村養老一向農村基礎公共服務的短板。“若何實現鄉村老年人就近養老,已經成為了鄉村振興途徑上很是急切的社會需求。”全國人年夜代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薛村鎮小成村村委會主任馬金蓮表現。她認為,國家應加年夜對農村公益性、半公益性農村養老機構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撐力度。積極奉行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任務,將農村參保人員包養網 花圃納進該保險范疇。同時,加速養老護理人才的培養,鼓勵和引導通俗高校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增設養老掉能評估、養老保健養老服務等相關專業。此外,還要切實加強德孝文明建設,在義務教導學習中強化敬老愛老文明教導。


新華全媒+查包養網站比擬丨心愛的村落——為什么12年來,他們要在家鄉搬來上百萬塊石頭?_中國網

在融安縣東起鄉銅板屯,村平易近龍飛任(左一)向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烏英苗寨的村平易近們介紹產業發展情況(2021年2月18日攝)。

位于年夜山深處的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曾是典範的“空巢村”和“貧困村”,生齒外流、地盤閑置、郊野荒廢,一度只包養網剩下6名白叟留守。

從2012年起,銅板屯部門村平易近在當地黨委當局的支撐下,開始返鄉實施“故鄉解救計劃”。他們成立農平易近專業一起配合社,通過整合地盤資源包養,規模種植李樹和山野葡萄,發展特點鄉村游玩。適逢精準扶貧周全推進,銅板屯硬化水泥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建築人畜飲水工程以及停車場、環村觀光途徑、滴灌工程、游客招待中間、游玩公廁等一批基礎設施,村平易近自辦農家樂和平易近宿,發展山村游玩。2018年,銅板屯實現整體脫貧,古村煥發重生機,成為遠近聞名的“廣西鄉土特點示范村”,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尋覓鄉愁。

近兩年,在結對幫扶的廣東省遂溪縣和后援單位柳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的支撐下,銅板屯充足應用粵桂協作和鄉村振興資金,建設平易近族文明齊心廣場、觀景臺、兒童游樂場、瓜果長廊等,進一個步驟晉陞游玩基礎設施條件,慢慢補齊生態游玩發展短板。銅板屯還跨縣、跨市和一些少數平易近族村寨在平易近族文明、鄉村游玩、黨建、平易近族團結等領域開展結對共建,攜手推進鄉村振興。

12年來,村平易近們搬來上百萬塊年夜鉅細小的石頭砌墻、鋪路、修廣場,種植兩包養網萬余棵李樹,用壞的鐮刀、鋤頭、錘子等不計其數,經歷的困難和曲折數不勝數。一起配合社理事長龍革雄說:“不論若何,我們不忘初心,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現在,當年返鄉的青壯年已陸續步進中老年,但依舊堅持每年種植李樹的傳統。他們堅信,不斷種下夢想的種子,辛苦耕作,終會開花結果。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包養

  
包養

跨越江山,到邊疆線上“當老查包養經歷師”_中國網

邊境線是什么樣的?

在參加陜西師范年夜學組織的“紅燭苗圃”邊境國門學校交通實踐活動之前,23歲的黃晶晶對“邊境線”的認知還逗留在課本上的概念——國與國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的象征。直到真正踏足邊境,目擊了邊境線上的“鋼鐵長城”,黃晶晶的認識才被徹底刷新。

“夜幕降臨,那條線特別長、特別亮,彎曲波折、熠熠閃光。”這是黃晶晶對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地點中緬邊境線的第一印象。

往年7月,陜西師范年夜學黨委啟動“紅燭苗圃”邊境國門學校育人實踐項目,組織全校的200多名師生分為10個實踐小隊,分別奔赴云南、新疆、西躲、廣西、內蒙古等五省(區)的10個邊境縣(旗)的國門小學,以鑄牢中華平易近族配合體意識、加強國家平安教導為重點,組織開展青少年交通成長營、教師教導培訓班等系列活動。黃晶晶地點的實踐隊往的是鎮康縣南傘邊境完整小學。

這所小學距邊境線的直線距離只要400米,穿過學校的后山就能走到邊境線跟前,甚至在教室的鐵門上還能看到境外飛來子彈留下的彈孔。黃晶晶說:“那一刻,我們才忽然意識到,原來這就是祖國的邊境線,守護著每一名中國人。”

從西安前去云南邊境線需求跨越2000多公里,10條線路的實踐隊師生們經歷高鐵轉綠皮火車、綠皮火車倒年夜巴的漫長旅行過程,有的路線甚至要花兩三天賦能到達目標地。不過,讓陜西師范年夜學黨委副書記羅永輝非分特別感動的是,每一名年夜學生都順利通過了體力和意志的考驗。他們帶著滿腔熱情和專業知識,為邊境線上的小學生帶往了一堂堂生動且充滿盼望的課程,也尋找到了加倍堅定的人生標的目的。

2024年,“紅燭苗圃”邊境國門學校育人實踐活動進選教導部思惟政治任務精品項目。作為項目重要負責人,羅永輝說:“這就是一次雙向奔赴的育人之旅。‘紅燭’是無私奉獻的教師抽像象征,‘苗圃’則寄意著通過‘年夜手拉小手’的幫扶情勢,讓邊疆的孩子們感觸感染到知識的氣力,同時也加強青年年夜學生們的責任感和任務感。”

“我們能成為像你們一樣的年夜學生嗎”

“這些孩子們雖然生涯在邊疆,但他們的心中有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妙未來的無限嚮往。”作為該校國家平安學院的碩士研討生,黃晶晶和實踐隊隊員們此行的重要任務是結合專業知識,為當地小學生講一堂國家平安課。為了適應當地學生的學習特點,實踐隊在出發前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備課磨課,特別設置了刮刮樂、猜猜看等游戲互動環節,盼望在寓教于樂中為當地小學生展現總體國家平安觀所包括的具體領域。

在講到國土平安的時候,一切小伴侶異口同聲地喊出了:“我們的祖國一點兒都不克不及少!”時至本日,這句簡單而堅定的誓詞仍然溫熱著黃晶晶。那堂課上,為了鼓勵大師,她給每一名小學生都發了一枚國旗貼紙。孩子們興奮地圍到她身邊,爭先恐后地表達著對祖國和未來的嚮往:“老師,咱們的五星紅旗真都雅!”“老師,你往過天安門看升國旗嗎?”“老師,我想考國防科技年夜學,保衛祖國!”

黃晶晶的眼眶濕潤了,她忽然清楚了跨越山與海,奔赴到邊境線上成為一名老師的價值與意義。

有實踐隊隊員說:“這一次就足以刻骨銘心。”

在“紅燭苗圃”實踐過程中,像這樣充滿未知與驚喜的課堂還有良多。每一支實包養網踐隊都由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音樂學院、地輿與科學學院、歷史文明學院等分歧專業的師生組成,他們各自發揮專業優勢,打造出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他們在西躲自治區林芝市米林市中間小學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課堂,帶領孩子們書寫毛筆字、觀看皮影扮演、親身經歷舞龍;在云包養網價錢南河口瑤族自治縣城區小學打造科普實驗課,帶領孩子們探討虹吸現象、3D全息記憶技術;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編排地輿課,帶領孩子們清楚中國地輿基礎要素、生態環境保護等知識……

“邊境線上的孩子們盼望看到裡面的世界,隨著年夜學生的到來,他們的幻想也在逐漸變得具象化,盼望成為像年夜學生那樣的人。”學校國家平安學院黨委書記阮小飛是鎮康縣實踐小隊的帶隊教師之一,讓她印象很深的是,在離開鎮康縣的前一晚,當地小學生久久不愿離開,他們爭先恐后地邀請年夜學生在筆記本上留下簽名和鼓勵的話語。

“老師,你們會再來嗎?”“我能往你們那里了解一下狀況嗎?”“我們盡力學習,能成為像你們一樣的年夜學生嗎?”……這些小學生年夜多都是戍邊人的孩子,他們誕生并成長在這片見證著國家遼闊邊境的地盤上,同時也充滿對更多能夠性的盼望。

在阮小飛看來,這次跨越千里的交通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心與心的碰撞和教導的彼此啟發,“當地小學生擁有了現實中可以觸摸的榜樣,年夜學生則在與邊境線緊密相連的祖國的強年夜中,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和邊疆國民守邊戍邊的不平精力,感觸感染到了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責任,這種感情深深沾染并鼓舞著每一個人。”

“邊疆教導還需求更多的人才和資源往填補空缺”

對于21歲的實踐隊隊員周嘉豪來說,來歲6月是年夜學畢業的日子,也是啟程前去西躲的日子。作為陜西師范年夜學西躲定向師范生,為了提早清楚邊疆地區的教導教學情況,周嘉豪主動報名參加了“紅燭苗圃”實踐活動,前去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金平縣”)進行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

真正走進邊疆之后,周嘉豪近距離看到國家對西部教導的重視和鼎力支撐,也深深感觸感染到教導對于改變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地區命運的主要性。“那里的基礎設施和硬件條件出人意料的好,但教導資源和人才非常匱乏。我們看到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實驗儀器,但良多老師在這些設施眼前卻很無助、沒有方向,他們并不會應用這些先進的東西。”這次邊疆之行,沒有讓周嘉豪覺得畏懼,反而讓他意識到,邊疆教導僅僅依附國家的支撐是不夠的,還需求更多的人才和教導資源往填補空缺。

“這讓我們產生了一種責任感和任務感,我盼望能夠為此盡本身的一份氣力。”現在,隨著畢業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周嘉豪的內心充滿了等待與準備。他說:“西躲的孩子們正等候著我,我盼望能用在‘紅燭苗圃’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為更多的小伴侶種下夢想。”

作為黨和國家布局在西部地區的獨一的部屬師范年夜學,陜西師范年夜學鑄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獻、尋求出色、教導報國”的“西部紅燭兩代師表”精力。建校80年來,培養各類畢業生50余萬人,70%以上的畢業生投身西部基礎教導一線。

羅永輝介紹,2021年起,學校啟動了“百校行”西部基礎教導服務對接活動,師生們深刻西躲、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廣西等地調研。“紅燭苗圃”就是針對“百校行”活動開展過程中,學校發現的邊疆邊地步區教導存在的凸起問題,決定發揮西部師范年夜學感化開展針對性活動。

這趟“紅燭苗圃”邊境線之行中,陜西師范年夜學面向邊境教師同步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培訓。在西躲朗縣,開展骨干教師成長發展專題培訓,從進步寫作才能、發展口語表達才能、增強聽力與溝通才能以及若何應用創新教導方式等方面進行講解;在云南金平縣,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開展年夜中小思政課一體化集體備課和點評指導,并在河口縣開展心思安康教導、教學項目申報等方面的專題培訓……

作為金平縣實踐隊的帶隊教師之一,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倩盼望能夠在當地買通年夜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導,由陜西師范年夜學的師生們陪同這里的孩子走過小學、初中、高中,甚至走進年夜學。她記得,在青少年交通成長營開營儀式上,年夜學生和小伴侶們攜手一起配合,配合繪制了一幅長達6米的畫卷,繪出了天安門廣場、國民年夜會堂、天然衛星、火箭發射,還有孩子們眼中的未來世界等。

包養倩說:“這幅畫融進了豐富的平易近族團結元素,象征著分歧平易近族間的和諧與團結。分歧佈景的孩子們和年夜伴侶們一路討論、一路構思,在這個過程中,大師開始懂得,無論哪個平易近包養網族,都是中國這個大師庭中不成或缺的一部門。這種沉醉式現場教學更包養行情加加深了大師對‘國之年夜者’的懂得。”

“我們來保衛祖國,你們來建設祖國”

陜西師范年夜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胡瓊月是為數未幾參加了兩支實踐隊的學生。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她馬不斷蹄奔赴云南省金平縣和西躲自治區林芝市朗縣。在金平縣,胡瓊月重要負責統籌協調任務,參與了課程設計、文藝匯演以及外出交通研學等活動;在朗縣,她則充當起了青少年交通成長營班主任的腳色,帶領著3個班級的學生開展朗誦、繪畫、音樂等課堂活動。

在祖國最需求的處所,駐足邊境國門,年輕的實踐隊隊員們隨處可見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胡瓊月說:“那一刻,平易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驕傲感仿佛匯集成了一股強年夜的氣力,充盈著每個人的胸膛。”

特別的是,實踐團隊年夜學生和各族青少年還依托當地紅色資源進行了實地研學。在西躲朗縣“初心教導講習堂”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在云南金平縣參觀“金平戰史館”接收愛國主義教導、在西躲米林市前去“紅旗頌”紅色研學主題教導聯館進行學習。年夜學生們傾聽戍邊官兵的故事,身臨其地步感觸感染邊防軍人的無私奉獻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一位戍邊官兵對實踐隊隊員們說:“我們來保衛祖國,你們來建設祖國。”

“新時代年夜學生就是要有享樂精力。”學校教導學部黨委副書記王楠帶隊往往的是西躲米林市。在那里,大師面臨著2900多米高海拔的考驗,還要應對種種未知的挑戰。面對邊地步區的特別需求,14名師生展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才能息爭決問題的才能。

回到學校之后,王楠有了一個值得欣喜的新發現:參與項目標年夜學生們在思惟格式和國家意識上有了顯著晉陞,他們變得加倍成熟,加倍堅強,同時對國家和社會責任也有了更深入的懂得。

“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國旗的升起,更看到了平易近族精力的升起,看到了國家未來的盼望。”學校物理學與信息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高霏帶隊往往的是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在她看來,這份愛國情懷是邊境國門地區所獨有的,分歧于書本上的文字,它是真實生動且具體的,能夠觸及青年年夜學生的內心。

不過,若何才幹長期且精準對接邊境國門地區的教導需求?在剛過往的冷假,陜西師范年夜學又組織實施百名學生黨員結對百名邊境學校學生專項實踐活動,研發了“紅燭苗圃聰明教導學堂”云端數字平臺,組織169名優秀學生黨員與云南鎮康、金平、河口,西躲米林、內蒙古烏拉特后旗5個邊境縣169名國門學校小學生結成幫扶交通對子,運用數字技術手腕打破時空壁壘,在線上開展“云閱讀”“云學習”“云游覽”“云書信”等活動,共讀《祖國在我心中》系列圖書。

4月21日至27日,陜西師范年夜學還將迎來來自西躲、新疆、內蒙古、廣西、云南等省(區)的100名邊境國門學校各族小伴侶開展成長交通活動。

陜西師范年夜學黨委書記李忠軍說:“對于師范高校學子來說,就是要培養心有年夜我、至誠報國的配合幻想信心,我們盼望能帶領無數青年學子用行動往詮釋這份承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新華全媒+丨心愛查包養行情的村落——為什么12年來,他們要在家鄉搬來上百萬塊石頭?_中國網

75歲的龍展星(右)和老伴在村口展現特產(2019年3月9日攝)。

位于年夜山深處的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曾是典範的“空巢村”和“貧苦村”,生齒外流、地盤閑置、郊野曠廢,一度只剩下6名白叟留守。

從2012年起,銅板屯部門村平易近在本地黨委當局的支撐下,開端返鄉實行“家鄉解救打算”。他們成立農人專門研究一起配合社,經由過程整合地盤資本,範圍蒔植李樹和山野葡萄,成長特點村落游玩。適逢精準扶貧周全推動,銅板屯硬化水泥路,裝置太陽能路燈,建築包養網人畜飲水工程以及泊車場、環村不雅光途徑、滴包養灌工程、游客招待中間、游玩公廁等一批基本舉措措施,村平易近自辦農家樂和平易近宿,成長山村游玩。201包養8年,銅板屯完成全體脫貧,古村煥發重生機,成為遠近著名的“廣西鄉土特點示范村”,每年吸引不計其數的游客前來尋覓鄉愁。

近兩年,在結對幫扶的廣東省遂溪縣和后援單元柳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的支撐下,銅板屯充足應用粵桂協作和村落包養復興資金,扶植平易近族文明齊心廣場、不雅景臺、兒童游樂場、瓜果長廊等,進一個步驟晉陞游玩基本舉措措施前提,慢慢補齊生態游玩成長短板。銅板屯還跨縣、跨市和一些多數平易近族村寨在平易近族文明、村落游玩、黨建、平易近族連合等範疇展開結對共建,聯袂推動村落復興。

12年來,村平易近們搬來上百萬塊年夜鉅細小的石頭砌墻、展路、包養修廣場,蒔植兩萬余棵李樹,用壞的鐮刀、鋤頭、錘子等不可勝數,經過的事況的艱苦和曲折數不堪數。一起配合社理事長龍革雄說:“非論若何,我們不忘初心,從未有過廢棄的動機。”現在,昔時返鄉的青丁壯已陸續步進中老年,但照舊保持每年蒔植李樹的傳統。他們深信,不竭種下幻想的種子,辛苦耕作,終會開花成果。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查甜心寶物包養網三年管理見成效 納污河變淨水河_中國網

“顛末3年管理,東河水質惡化。”近日,云南省保山市生態周遭的狀況局副局長李明彥在綠美保山生態文明扶植主題消息發布會上說。

東河是怒江左岸一級主流勐波羅河的下游段,起源于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王家箐。主河流自北向南流經保山壩包養后進進保山市昌寧縣,再由施甸縣舊城包養鄉年夜盜窟匯進怒江。

2021年4月7日,中心第八生態周遭的狀況維護督察組發明,東河淨化題目日益加劇,在保山城區下游來水基礎堅持Ⅱ類水質的情形下,城區下流雙橋、石龍坪監測斷面水質接踵好轉為劣Ⅴ類。同年4月16日,中心環保督察組公然《云南省保山市治污不力“母親河”東河淪為納污河》典範包養網 花圃案例,將東河淨化題目作為典範案例停止傳遞。

包養網

2021年起,保山市對淨化題目停止周全反思,聚焦東河道域綜合管理,成立了任務引導小組,抽調職員成立市、區任務專班,制訂整改目的義務總體計劃。李明彥向記者先容,為管理好東河,保山市提出6個方面42條整改辦法,舉全市之力綜合施策、體系管理。

記者清楚到,保山市經由過程“鎮村截污管理+城市雨污分流”,進步中間城市截污程度。為加大力度鄉村截污,保山市311個天然村包養網心得展開截污管網扶植,展設管網1017.14公里。為晉陞城市截污效力,本地展開市政途徑雨污分流及城中村、老舊小區截污管理,完美扶植管網221.05公里。

同時,保山市還實行污水處置廠新建、擴建及提標改革工程,讓中間城區污水日處置才能晉陞到12.8萬噸;經由過程“清淤+控源”,慢慢加重東河淨化負荷;實行年夜柱山供水工程,累計向東河補水1200余萬方;樹立東河長效管理機制,分類整治東河干主流沿線排放口2513個。

李明彥先容,經由過程有用施策,2021年,東河沙壩國控斷面、疊水河橋省控斷面、石龍坪斷面水質好轉趨向獲得遏制。2022年,3個斷面水質較2021年均晉陞1個種別,水質顯明惡化。2023年,東河沙壩國控斷面水質堅持Ⅱ類,疊水河橋省控斷面、石龍坪斷面水質堅持Ⅳ類,到達水效能區劃請求。同年,保山市宣布提早一年周全完成東河道域水淨化管理目的義務。

現在的東河,淤泥少了,河水清了,岸上還種了樹和花卉。為連續穩固好東河的綜合管理成效,保山市發布了“常管長治”之策。東河之美,曾經悄然浮現在沿岸居平易近面前。


六百多萬噸“生態累贅”變身“綠色財富”查甜心寶物包養網_中國網

今年的春季,內蒙古興安盟廣袤的農田上總能看到濃郁的黑煙騰空而起,將田間秸稈付之一炬是本地展開春耕備耕前的無法之舉。

今春的興安年夜地上,濃煙不再。包養網已經“一燒了之”的農田放棄物,化身成為牛羊愛吃的養分餐、泥土減產的生物資肥、乾淨平安的燃料。近兩年來,興安盟曾經將若何推動農作物秸稈綜合應用作為推動農業綠色成長的必答題,完成了年秸稈收受接管應用量610萬噸,使秸稈這個“被放錯了處所的資本”從“生態累贅”釀成了“綠色財富”。

“飼料化”肥了牛羊

記者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爾古代草財產加工物流買賣園區,聽到機聲隆包養隆。這是秸稈正在年夜型機械的高速運轉下被碾壓成飼料顆粒。“秸稈飼料化在晉陞養分價值的同時,還能下降養殖本錢。”該園區擔任人鄭亞鵬告知記者。

眼下,以秸稈綜合應用為引領的綠色輪迴成長新形式正悄然鼓起。飼料化應用恰是此中最主要的轉化情勢。

自2022年國度級古代畜牧業實驗區獲批創立以來,興安盟完成飼料化應用449.6萬噸,占秸稈綜合應用量的73.7%;經由過程實行秸稈收、儲、加、銷、用一體化項目,興安盟鼎力推行秸稈青貯、黃貯技巧,并激勵飼料生孩子加工企業展開訂單收買,支撐秸稈飼料化企業購買秸稈機械、秸稈處置裝備,極年夜地晉陞了秸稈飼料轉化率。

“肥料化”沃了地盤

秸稈不只可變身牛羊“養分餐”,還因其含有豐盛的無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還可作為農業生孩子主要的無機肥源。

記者走進位于興安盟突泉縣永安鎮四家子村的內蒙古億平易近生物科技無限公司,看到廠區內一堆堆金黃的秸稈像一座座小山。這幾天,工人們正在為生孩子儲蓄原料。

依托龍頭企業,突泉縣樹立了健全的農企好處聯絡機制,由企業組建專門研究的收儲、運輸步隊收受接管農戶秸稈,應用秸稈、畜禽糞污生孩子復合微生物肥料,年生孩子無機肥20萬噸,轉化秸稈14萬噸、羊糞6萬噸。

“比來,我們與中廣核興安盟生物動力無限公司簽署了5000噸的無機肥半製品復合原料采購合同,今朝曾經生孩子1500噸。依照訂單看,我們年可應用放棄秸稈20萬噸以上。”內蒙古億平易近生物科技無限公司項目司理包文成先容,秸稈收受接管到廠區后停止破壞,依照必定比例添加牲口糞便,參加微生物菌劑,使之加熱發酵,待到發酵成熟后,生孩子加工成無機肥料。

“動力化”熱了家園

在興安盟扎賚特旗永林生物資熱電無限公司生孩子車間里,秸稈拆包破裂后被保送進低溫高壓輪迴流化床生物資汽鍋,源源不竭的生物資燃料轉化為“綠色”電能、熱能。該公司司理胡雪介告知記者:“生物資熱電聯產以耗費秸稈、稻殼、稻草等資本為主,年轉化秸稈28萬噸、節儉標煤10.04萬噸、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10.05萬噸,年售電及供熱支出2.2億元,帶動本地農人直接增收5600萬元。”

包養熱電公司應用從四周農戶地步中收買的秸稈停止發電,停止生物動力的再應用。今朝,興安盟全盟燃料化應用跨越45萬噸。與此同時,興安盟依照公道半徑計劃扶植規范的秸稈收儲點,領導支撐旗縣農牧部分組織展開技巧領導辦事,完成秸稈收儲運銷收集鄉鎮全籠罩,增進包養網資本節儉、周遭的狀況維護和農牧平易近增收。

現在,興安盟以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為轉化的重要道路,統籌原料化、基料化的包養平臺推舉有用成長,讓“秸稈滿身都是寶,綜合應用效益好”在本地成了共鳴。


黃河盡壁植綠人查包養網站比擬_中國網

植樹工人在山西省石樓縣沿黃一號游玩公路邊的山上植樹(無人機照片,4月2包養網6日攝)。

黃河岸邊,群山綿延。在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沿黃一號游玩公路邊包養的荒山荒坡上,有一群繁忙的“植綠人”。他們身背樹苗,手持鋤頭,在絕壁峭壁間行走,為缺林少綠的荒山荒坡植樹添綠。

石樓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西麓,境內溝壑縱橫,地包養網 花圃形破裂,植樹造林難度較年夜。在黃河岸邊的荒山荒坡上,1200多名植樹工人搶抓時包養網機,扶苗、培土、踩實、澆水……種下側柏、油松等耐旱樹苗。

據清楚,此次綠化的荒山荒坡屬山西省黃河道域中游(呂梁段—石樓縣)高東西的品質領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該項目觸及人工造林、叢林東西的品質精準晉陞、村落綠化等三部門內在的事務。此中實行人工造林27000畝,重要分布在黃河一號游玩公路兩包養網側,今朝19000余畝荒山荒坡已完成造林綠化。接上去,本地還將依照成活、成林的請求,展開範圍化、體系化管理,有用改良黃河道域生態周遭的狀況。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1   2   3   4   5   6   7   >  

查包養科技助力 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_中國網

一年之計在于春,植樹造林合法時。3月12日,在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堆龍德慶區西嘎山片區,跟著開工軍號響起,東嘎社區二組的90余名村平易近熱忱低落,開端搬運樹苗、揮鍬鏟土、開挖樹穴……大師分工一起配合、各司其職,現場浮現出包養網一片忙碌有序的氣象。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西嘎山片區重點造林項目正式停工。

在推動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中,科技施展著要害感化。近日,記者走進西躲拉薩市奪底鄉看到,跟著無人機操縱員的一聲令下,農用植保無人機在一分鐘內便將客土運至山坡。無人機的應用不只進步了運土效力,還確保了施工平安。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奪底溝3號片區的植樹工人扎西說:“有了無人機的輔助,我們不消吃力把土和樹苗搬上山。無人機擔任運輸,我們專注蒔植。這里的山勢峻峭,應用無人機既方包養平臺推舉便又平安。”

據悉,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是西躲自治區首個在高原河谷地域展開的年夜範圍生態扶植和修停工程,也是一項主要的平易近生工程。近年來,拉薩市深刻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成長理念,保持生態優先、綠色成長,鼎力推動南北山的綠化任務。經由過程應用無人機監測、遠感技巧、地輿信息體系等古代科技手腕,綠化工程完成了精準計劃、迷信施工和有用治理。

拉薩市林草局副局長王尚德先容,在選擇包養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所用包養植被時,科研團隊經由過程遠感技巧對本地天氣、泥土等天然前提的深刻剖析,挑選出合適在拉薩南北山發展的樹種和草種,確保了綠化後果的耐久性與生態的協調性。同時,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利用了智能節水澆灌裝備等,不只進步了水資本應用效力,還防止了過度澆灌對泥土構造形成的損壞。

今朝,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拉薩段正在施工的造林片區共有88個。自工程啟動以來,拉薩市已挑選出30多個合適高原栽植的樹種。同時,各造林單元也積極采用新機械、新技巧展開任務,進步植樹效力和苗木成活率。據清楚,工程打算用10年包養行情時光完成營建林206.72萬畝,旨在將拉薩打形成生態宜居的高原省會城市。

來自西躲拉薩市曲水縣茶巴朗村的旦增近兩年一向積極介入家門口的植樹造林任務。他表現:“我餐與加入過多期科技培訓,植樹造林不只能改良棲身周遭的狀況,還能讓我取得響應的支出。我很是等待將來能在故鄉看到滿眼的綠色。”接上去,拉薩市將持續深化科技與生態維護的融會成長,推進生態維護任務獲得更年夜成績。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長三角篇丨長三角“神奇去九宮格分享動物”在哪里_中國網

2024年3月31日,水鳥在上海浦東南匯東灘濕地覓食。

近年來,由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地區時租場地生物多訪談樣性保九宮格護工作取得實效。這片經濟發展活躍的熱土為教學場地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生存之地,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九宮格  1  2  3  九宮格4  5  6  7  8  9  10  11  1對1教學12  13  14  15  

一棵菜,穩住“菜籃子”,鼓起“錢袋子”去九宮格交流_中國網

2023年9月,當地里的烤煙進入收獲后期,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何元鄉何元社區查家小組脫貧戶段朝虎像往年一樣,在10畝烤煙地旁播下青豌豆種子。烤煙采收后,青豌豆苗破土而出,攀附烤煙稈茁壯成長。近日,青豌豆已采收完畢,給段朝虎家帶來了3萬多元收入。

相比于其他很多大宗農產品,蔬菜收益高、見效快,成為很多脫貧地區的首選產業。經過脫貧攻堅時期的持續努力,到2020年,蔬菜產業已經成為施甸縣第二大幫扶主導產業,形成以施甸壩、舊城壩、太平帕丹壩為主的冬春特色種植帶,初步建立起“種植-加工-冷鏈-銷售”的全產業鏈格局。截至目前,全縣培育市級蔬菜家庭農場18個、蔬菜專業合作社97家、市級以上蔬菜龍頭企業10家,吸納帶動1.5萬戶、4萬人從事蔬菜產業生產,為縣域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向旱地要效益

段朝虎一家住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山區,兒女外出打工,他和愛人留在家里照顧老人。要增收,只能在家里的10畝地上想辦法。

在當地,農民多種植玉米、烤煙,收獲后再種一季小麥或油菜,每畝收入不足1000元。2019年,駐村幫扶干部指導段朝虎種植青豌豆:“它產量高、耐旱,生長周期只有90多天,市場價格也不錯,種它準沒錯。”

在施甸縣眾多蔬菜品類中,以小春作物鮮食豌豆、鮮食蠶豆最為突出。怒江流經施甸縣境內的長度有40多公里,在河谷周邊的山區形成小氣候。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我國北方氣溫過低,豌豆無法生長,怒江沿岸山區、半山區、次熱區的青豌豆恰好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缺,裝進了全國人民的“菜籃子”,成為云南省“南菜北運”的主要高原特色蔬菜之一。2023年,全縣種植青豌豆12萬畝以上,青蠶豆2.2萬畝。

在長期的摸索和實踐中,當地人總結出青豌豆和烤煙、玉米套種的方法:以烤煙、玉米莖稈為支架,充分利用烤煙、玉米生長中后期留下的余肥,既節約土地資源,又降低了生產成本。

“青豌豆的畝產有500多公斤,地頭收購價為2-12元/公斤,2023年,我家的青豌豆賣到6-8元/公斤,每畝地掙三四千元不在話下。”段朝虎告訴記者。

施甸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段從坤介紹,施甸人均耕地少,旱地相對較多,青豌豆、青蠶豆產業的快速發展,說到底是山區農民向旱地要效益的必然選擇。2009年,施甸縣引進臺灣“長壽仁”品種,此后“兩青”產業規模不斷上升,到2023年,全縣青豌豆產值達5億多元,再創歷史新高。

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正當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意外卻不期而至。

2022年12月,施甸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陸續收到農民報告,青豌豆因早衰死亡,種出來的豆子品質不佳,賣不上價。中心立刻組織一支調研團隊,由農藝師蔣啟勇牽頭,集合糧油、經作、植保、土肥等專業的技術骨干,前往太平鎮、何元鄉、萬興鄉、仁和鎮和甸陽鎮5個鄉鎮14個村實地走訪調查。基于一線調查的信息,團隊成員研討造成損失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又請教權威專家,經上級主管部門審定,最終形成《2023年青豌豆生產技術意見》,總結出連作障礙、播種期、自然災害、栽培技術四方面原因,并對新豌豆品種選擇、播種栽培方式、平衡施肥、科學管理等方面給出切實的指導。

這次的經歷讓蔣啟勇感觸很深:“脫貧攻堅時期,中心聯合全縣13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但技術短板依然明顯。基礎設施的制約也不容忽視,蔬菜產業大多集中在偏遠的冷涼山區和沿江低熱河谷地區,交通不便、水資源匱乏,尤其是‘兩青’種植區域90%的地塊在生長季節無灌溉條件,全靠自然降雨,嚴重制約產業發展壯大。下一步,我們將開展系統研究,形成綠色、高質、高效栽培集成技術理論體系,力求克服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2023年青豌豆生長期有效降雨次數較多,加上農業技術指導到位、農戶科學種植,全縣青豌豆畝均產量達600公斤。

水煮、清洗、晾曬、烘干……仁和鎮查邑社區產業基地里,每天都有30多噸新鮮白菜被加工成脫水白菜,銷往廣州、上海和浙江省的多個城市,還通過第三方出口到美國、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

2017年,滬滇協作在查邑社區投入500萬元,建設占地528畝、總計589個水肥一體化設施蔬菜大棚。彼時,李江濤就瞄準了剛剛興起的預制菜產業。2019年,李江濤成立保山尚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田農業”),將大棚全部租賃下來,并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加工廠。一直以來,公司的脫水蔬菜都供不應求。2021年、2022年上海澤度農業公司相繼投資1300多萬元建設加工流水線,讓尚田農業的加工能力一下翻了10倍,達到每年1500萬噸。李江濤告訴記者,新的一年剛開始時,他的訂單就排到了12月底。

尚田農業的業務風生水起,查邑社區和周邊中和村、保產村等村的村民也成為受益者。2023年,在尚田農業務工的工人有153人,其中脫貧戶24人,每人每天可有120-30共享空間0元的務工收入,公司全年支付工資460多萬元。此外,尚田農業流轉周邊258戶農戶的承包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和大棚租賃費共計80萬元,充實了仁和鎮16個村的村集體經濟。

“施甸縣將不斷完善產業結構,重視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段從坤告訴記者,目前施甸縣外銷蔬菜多以初級分選、打冷為主,自主品牌少,要加快建設產業集群,向著有機化、綠色化、品牌化方向,推動全產業鏈發展。施甸縣已經開始布局,在產業鏈前端建設育苗基地,加快規模連片蔬菜產業帶和單品蔬菜基地建設,提高農資供應保障能力;在生產環節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推動生產社會化服務發展;在產業鏈末端重點發展分揀包裝、冷鏈配送、凈菜加工、干制腌制、深精加工等項目,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健全“雙綁”利益聯結機制

2011年,舊城鄉的老百姓只在自家田里零星種上一兩畝蔬菜,因為擔心風險,不敢擴大規模。可專門從事蔬菜種植、收購的英德榮看到了商機:“舊城鄉位于壩區,不需要大棚蔬菜就能生長得很好,投入成本低,市場需求量大,每畝的經濟效益可以達到6000-8000元。”

英德榮注冊成立舊城鄉傣榮果蔬專業合作社,吸納舊城社區、大田壩村、芒別社區等村愿意抱團發展的農戶190戶,其中脫貧戶51戶。合作社免費提供種子、農藥,回購農民生產的所有蔬菜,希望以此堅定農民的決心。

“第一年就一炮打響,大家嘗到甜頭,能種蔬菜的地方都種上了蔬菜。”英德榮回憶道,此后,舊城鄉的蔬菜種植面積不斷增長,2023年末達1.33萬畝。

隨著業務范圍不斷擴大,英德榮又成立了施甸縣傣榮果蔬有限公司,合作社負責組織和管理,社員負責生產,龍頭企業負責小樹屋技術和銷售,風險共擔、利益捆綁、合作共贏。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舊城社區黨總支成立潤雨果蔬專業合作社,建起1座凍庫,2018年起租賃給傣榮公司。凍庫常年開庫收購、轉運蔬菜,延長了蔬菜產品的貯存期限,有效提高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為周邊地區30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

“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緊密捆綁在一起,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齊心協力把蔬菜產業做實、做大、做優、做強,既豐富了‘南菜北運’的‘菜籃子’,又鼓起了農民群眾的‘錢袋子’。”英德榮說。

如今,合作社輻射帶動了舊城社區、大田壩村、芭蕉林村、芒別社區、大山村5個村,涉及農戶926戶,其中脫貧戶300余戶1200余人。合作社全年蔬菜產小樹屋量2500余噸,涵蓋無筋豆、四季豆、扁豆、苦瓜、辣椒等20余個品種,銷往全國各地,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帶動戶均增收過萬元。

這是云南省全力構建完善“龍頭企業綁定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脫貧戶”(簡稱“雙綁”)利益聯結機制的縮影。2021年,云南省出臺《關于建立“雙綁”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產業幫扶全覆蓋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對有產業發展條件及意愿的脫貧戶和農村低收入家庭產業幫扶全覆蓋,以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施甸縣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耕地資源狀況,決定了農業產業發展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小農戶開展小規模生產、依托農業產業化發展自主增收的狀態。對此,施甸縣緊扣‘雙綁’利益聯結機制,針對農戶經濟基礎弱、發展后勁不足、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等實際,著力在帶動模式、利益聯結、內生動力方面下功夫。”段從坤介紹,施甸縣2023年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雙綁”率達到98.17%。全縣13個鄉鎮有47個企業、120個農民時租場地專業合作社與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脫貧不穩定戶、易地搬遷戶等20748戶農戶實現“雙綁”。龍頭企業通過與合作社綁定后流轉土地2.8萬畝,吸納低收入人口就業7375人,共建基地178個,帶動合作社盈利13540.09萬元;合作社銷售額64606.11萬元,盈余17372.84萬元共享空間;合作社綁定農戶后,農戶通過訂單收入15840.95萬元,土地流轉租金收入760.53萬元,務工收入1965.62萬元,入股分紅6734.91萬元,其他收入399.35萬元。

延伸閱讀

目前,全國共有231個脫貧縣將蔬菜產業確定為幫扶主導產業之一。2023年,231個縣的蔬菜產業總產值達2255.19億元,銷售額1937.03億元;共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81個、發展農民合作社2343家教場地8家、注冊家庭農場12850家;累計注冊商標(品牌)3828個,其中“兩品一標”2512個。

2023年,蔬菜產業共帶動脫貧縣1201.93萬人,其中帶動脫貧人口290.68萬人、人均增收2393.9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