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3 月 2024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调查:城乡融查包養app合,如何解开四道改革难题?_中国扶贫在线_国家扶贫门户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调查:城乡融合,如何解开四道改革难题?-新华网

农为邦本。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对各地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考验。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自2019年底启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以来,不少地方的首创精神值得称道。同时,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改革难题也显露无遗。

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未来该怎么走?改革深水区暴露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破解?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与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组成联合调研组,赴部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进行了调研。

之一:城乡同“框”,五维发力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副司长吴越涛

2019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包養網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各试验区积极探索、大胆突破,积累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意义的经验做法。

1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顺利开局

半月谈: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开局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吴越涛:一年多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改革试验工作,城乡融合发展配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顺利开局。围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等试验任务,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改革重点。试验区着眼于破除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农村产权和工商资本入乡等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致力于探索改革的实现路径和形式。

二是为面上改革提供成功经验。试验区是改革的“前哨站”和“侦察岗”,关键在于总结、提炼和复制推广成功经验,进而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全局。

三是为基层探索搭建有效平台。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验,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2

差别化试验,充分调动基层首创精神

半月谈:正如您所指出的,差别化试验、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是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的突出特点,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

吴越涛:201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作为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名称中特别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就要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必须要在体制机制层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11个试验区分处东、中、西、东北四大片区,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任务设置方式,每个试验区承担5项改革试验任务,主攻当地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几项重点难题。

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试验区改革方案由省级政府牵头组织片区内的地级市共同编制,改革实际操作的主体权限下放到区、县(市)一级。在这个过程中,灵活的授权方式和高效的授权路径是关键。针对涉及突破现有制度规定的重点改革事项,既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具体性问题,也可探索用“清单式批量报批”的方式解决系统性问题。同时,借助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平台,对试验区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提炼升华,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共同形成新的制度和政策文件,分批次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3

将城与乡放在同一空间框架

半月谈:试验区改革实践为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积累了哪些经验,带来了哪些启示?

吴越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将城与乡放在一个空间框架内进行思考,进一步打破思维禁锢,系统推进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创新。

一是尊重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建立以试验区为改革主体的四级联动分布式改革框架。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以问题为导向在地方上探寻突破口和改革路径,充分调动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放手去干。

二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不断完善改革授权通道和经验推广的制度安排。方案提出改革授权,实际上就是要推动改革自上而下同频共振。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完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试验区能否取得试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保障农民利益的制度,让相对弱势的农民能够对改革满意,让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与市民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四是坚持增量驱动,不断寻找改革最大公约数。城乡融合发展,本身是一个“1+1>2”的命题,需要全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通盘考量。试验区通过创新探索,更大尺度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吸引社会资本与技术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地参与城乡融合发展,使乡村资源价值得到有效、可持续变现,从而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改革模式。

五是建立清晰明确的容错纠错机制,不断营造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氛围。通过科学划定容错底线、制定免责清单,给基层干部松绑,形成可持续的改革动力;通过建立合理参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干劲,形成鼓励基层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氛围。

半月谈:在试验区改革实践基础上,您认为下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应重点突破哪些方面?

吴越涛:一是要加快城乡之间人、地、钱、技四大要素的双向流动。二是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三是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四是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五是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农耕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保护。六是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只从城市的角度来想问题,必须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第一导向。尤其在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相关制度设计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新一轮的失地农民。在后续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设计中,做好风险研判,设置好兜底机制。(执笔:高远至 任峰 杜衡)

之二:面临四道改革题

半月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联合调研组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步入深水区,涉及的底层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显露,突出表现在土地改革、户籍制度、财政金融、建设主体4个方面,需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理念、包養網價格授权放权,推动城乡之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合发展。

1

土地制度改革还差“最后一公里”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缺乏积极性。沿海某地一区委书记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府和农民都没有积极性,区里还得靠土地过日子。从调研情况来看,入市与否对农民的直接收益影响不大,关键是县级财政与村集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大规模入市还可能冲击既有的土地价格体系,对县级财政影响更大。因此,迫切需要在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根据入市土地不同用途收取不同比例的调节金、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统筹控制入市土地数量和节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安排,为入市找到动力机制。

宅基地改革难以推进,缺乏相关制度配套和保障。宅基地改革是当前建设用地储备最大的一块,也是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最大的潜在动力。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目前正加快推进宅基地改革,其中英德市西牛镇通过“两补一交”的方式,实现了宅基地的有偿收回、有偿使用,初步探索了宅基地整合优化利用的创新模式,有效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通过创新探索也只能实现宅基地有限的“本地价值”,很难承载高端要素导入的功能。进一步挖掘这一战略资源的外部价值,需要突破一些现行关键制度,比如资格权认定、权益退出机制等,但在改革授权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地方党委政府很难推进这一改革。

国土空间规划约束,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不足的突出矛盾。调研组在西牛镇小湾村看到,韭菜、竹笋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如火如荼,助推了乡村产业包養網快速发展,解决了村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但村支书诉苦道,几个项目等着落地,放眼看去大片空地,就是没有可用的,主要都是基本农田。据了解,类似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在沿海一些省市较为普遍。当前,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大家期待这一轮规划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2

户籍制度改革面临双向流动困局

快速市民化为城市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最为直观的表现,是人口快速流入为学位带来巨大压力。调研组在嘉兴调研时了解到,目前该市教育学位不够了。这是人口快速流入对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压力的一个缩影。这些来到城市的居民,由于老家的宅基地、承包地等权益的潜在价值,很少愿意在城市落户。有的让女方落户到城市,带孩子在城市上学,一个家庭在城乡两头有户口。

农村户籍含金量高的背后,是权益退出机制缺乏。调研组在浙江宁波了解到,农村户籍人口连续几年不降反升,村民不愿意退出户籍。在宁波,目前进入城区生活, 即使不落户,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影响不大,所以客观上也没有落户的实际需要。但根本上看,还是农村户籍的权益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比如宁波有些村庄宅基地退出补偿才1万~2万元,根本达不到村民的合理预期,这也是农村闲置资源难以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才下乡的卡点在于社员资格开放存障碍。当前的政策框架下,农村社员资格无法对外开放,返乡人才难以真正“落户”农村。虽然政策提出“允许返乡人才和创业人员与村民合作建房”,但这一政策没有实施细则,操作上与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冲突,难以落地。清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要真正激活乡村资产,关键要推动返乡人群资格权的认定与开放,目前之所以很少退出,主要还是因为宅基地不值钱,而不值钱的根源在于缺乏流动性。当前迫切需要在试验区探索相关改革授权,真正让返乡人群融入乡村,激活沉睡的资产,并转化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3

涉农财政、金融制度有待完善

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资金不足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突出短板。总体来看,目前真正可用于农村建设发展的财政资金规模相对有限,单纯政府投入方式难以持续,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好项目,也缺乏其他方式的融资手段。

涉农资金整合复杂度高,执行层面风险大。广东省2018年底推出《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试行)》,通过2年时间,累计实现600亿元的资金整合,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涉农资金整合困局,并在2020年8月进一步发布了修订版。但在清远调研时,基层干部反映,资金整合在操作层面依然有巨大风险,面临不少制度上是否合规的问题,需要基层干部的担当。

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文件在落实中面临挑战。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目前还没有更为详细的执行细则出来,尤其考虑到当前县域财政压力较大,这一调整是否包養網排名会对当前的县域财政带来冲击、如何制定真正可行的操作细则面临巨大挑战。调研组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发现,虽然当地经济条件较好,但财政压力依然很大,基层普遍担心这一政策成为空头支票。

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尚未形成有力的社会资本引导能力。调研发现,农村金融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政策引导问题,更需要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和能力建设。在全国大部分区域,农村贷款难依然普遍,迫切需要在新一轮城乡金融体系改革中,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主体,围绕特定融资群体,开展精细化深度服务体系构建。

4

乡村建设责任主体能力不足

村庄在乡村建设发展方面往往缺乏统筹规划能力,难以形成合力,尤其是乡村产业、业态发展本身难度就大,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开发建设的动力和意愿不强,缺乏市场自发的动力机制。

基层组织能力不足,难以代表村民利益,更难以保护村民利益。

一是村集体领军人物缺乏。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桐乡市濮院镇永越村等发展相对较好的村庄,有一个共同特点:村干部能力强、讲情怀,可以把村庄资源组织好,把各方面力量动员好。基层如何挖掘和培养更多的领军人物,是下一阶段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有待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代表村民利益的主体机构,在未来土地交易和对外合作中是一个主体身份,同时在对内的财产性收益增值过程中,也承担着分配职责。

乡村建设需要引入专业化市场主体,并配套相关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如何设计好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的利益保障机制,成为破解发展难点的关键所在。当然,也需要一定的产业基金、财政资金的鼓励和引导。(执笔:吴亮 高远至 杜衡 任峰 刘浩)

之三:城乡共享社会: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当有机统一

半月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联合调研组

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中,城市化战略与乡村建设如何协同?一些城市过去热衷于“摊大饼”,不断“消灭乡村”。如今,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已经成为共识。建议在长三角等较为发达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中,通过构建“城乡共享社会”,在城与乡的框架内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让现代化的美丽乡村成为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县域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起点。

1

县域单元发展面临困惑

处于城市圈、城市群框架内的县域单元,有很多发展机遇,也有较多困惑。

产业和人才被大城市虹吸,一些县城面临产业空心化问题。县城产业难升级、人才难聚集,主要原因在于与周边大城市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大城市集中了土地、人才、产业、资金、公共服务等优势资源,县城只能承接大城市产业的梯次转移,较普遍面临产业空心化的窘境。大城市周边县域的产业如何升级,新动能方向何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思考和再定位。

县域资源不断向县城集中,县域内部极化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县市学习借鉴大城市发展思路,将全域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进一步抽吸乡镇发展资源,不断扩大县城规模。调研组发现,一些靠近县城的村庄,土地指标被县里拿走,成为“没地、没钱、没人”的“三无城郊村”,有些还形成环县城贫困带。此外,城乡接合部不断出现的农村城镇化社区,与乡村社区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两种治理体系在这一空间如何融合、如何实现有效治理面临挑战。

人才下乡和资本下乡遇到瓶颈。土地指标都被大城市、县城上收了,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多集中于大城市,形成“人往高处走”的空间架构和城市化发展格局。许多干部群众表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下乡和资本下乡,但因为要素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优质发展资源很难沉到下面,反而是不断“向上走”,城乡二元结构反而被强化了。

2

构建“城乡共享社会” 已有先例可循

2019年,桐乡市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浙江嘉湖片区。该地以构建“城乡共享社会”为发展理念,探索以较小化成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将县城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心,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部门人员“县聘乡用”,持续强化公共服务向乡镇、村庄辐射延伸。

——将乡镇作为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培育垂直行业冠军。乌镇文旅产业享誉全国,洲泉镇的化纤、橡胶、机电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濮院镇是羊毛衫生产和批发基地。

——将美丽乡村作为产业链、价值链起点,推动乡村资源城乡共享。位于洲泉镇湘溪村的华腾牧业,通过生猪养殖融合庄园经济的整体布局,“猪舍里”已成为长三角的知名打卡地。

——将数字技术作为三农新基建,推进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建设。谭家湾云上试验农场内各农业场景中的关键要素数据已“上云”,实现种植、追溯等全流程自动化。农民还能实时与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交流互动,为全国“上云”的各涉农主体提供跨区域综合赋能服务。桐乡在推行“一证一码”追溯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加快布局农产品智慧供应链。

3

探索“共富”实现路径

构建“城乡共享社会”,不是为了做大“总盘子”而先牺牲某一方利益,然后再进行利益补偿,而是重新定义和挖掘不同层级的资源优势,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现城乡双向赋能。这为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新模型,推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在县域这一空间节点上的有机统一。

将“城乡共享社会”作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内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创新。“城乡共享社会”是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行出现后的社会发展新形态。建议进一步围绕“城乡共享社会”的发展规律、构建原则、实现路径、发展目标、评价标准等展开深入研究,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将“城乡共享社会”作为城市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模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创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政策和空间上将城乡界面打通,提供了政策创新通道。建议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框架下,优先在发展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和创新动力较强的地区,以建设“城乡共享社会”为导向,给予地方改革授权,推动政策集成创新。

将“城乡共享社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业态优化布局的内在逻辑。一是在空间规划和空间布局上,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扁平化、网络化布局。建议在省级、市级土地指标分配上,合理向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倾斜,单列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用地计划,针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项目给予优先保障。二是在乡村合理布局一些面向县域乃至城市圈的特色医疗和教育、文化项目,促进产业、资金和人才下乡,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内部资源要素的分布式安排。三是加快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补上乡村物流短板。在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中,进一步加大农村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供应链与新兴产业链加快融合。(执笔:吴亮 高远至 杜衡 任峰 刘浩)

之四:来自一线的微改革

1

浙江湖州:城乡医疗“融”起来

一张统一的医疗数据网,让湖州市原本不平衡的城乡医疗资源走向融合,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互联互通:信息“通”起来了

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胡小军说,目前,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域全覆盖。

湖州还制订了浙江省地市首个数字化医共体总体设计方案,统筹推进医共体信息化运行。以集团为单位,统一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在全市统一建设医疗资源池,汇集医共体各单位住院、专家资源和检查资源,并与省级平台对接,建立涵盖全市各个医共体的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资源双向共享通道。

“任何一位社区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都能实时查阅到病人在全市各级医院就诊或住院时产生的诊疗信息。”湖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饶如锋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汇集了湖州市民自2012年以来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就诊产生的诊疗数据和健康档案,数据纵向流动能实时通达基层医疗机构。

统一管理:服务“全”起来了

湖州市居民对于“医后付”服务已习以为常。“看病做检查、配药,不需要跑来跑去付钱了,少排3次队,全部看完回家,在‘健康湖州’App上面一次性付费就行。”吴兴区织里镇晓河村的徐大姐说。

“健康湖州”上线以来,累计服务360.7万人次,减少患者付费排队次数1082万人次。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百姓就医的每个环节,有了更多贴心的便民服务。

疫情期间,依托城市数字大脑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湖州建立了全方位的联防智控体系,实时归集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门诊急诊数据和所有药店的配药数据,并通过城市数字大脑发送给基层进行摸排管控。

资源下沉:基层“强”起来了

从2019年7月开始,依托长兴县中医院放射科资源和互联网平台,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组建医学影像会诊、预约诊疗共享中心,所有分院影像分中心只需负责拍片,由中心负责统一给出诊断报告。

在医共体集团夹浦分院医技科工作人员陈宝珍看来,影像中心建成后,既方便了自己“拜师学艺”,又能让病人少跑腿,享受乡镇看病县里诊断的“增值服务”。

疫情期间,吴兴区埭溪镇茅坞村居家隔离人员通过“云视讯”网络平台与湖州市第一医院医疗保健集团专家视频对话。“我们在全市率先使用了云技术,提高了隔离人员管理效率,这完全得益于上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吴兴区埭溪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陈亚萍说。(半月谈记者 黄筱 屈凌燕)

2

河南鄢陵:沉睡农地“醒”过来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项改革任务。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让沉睡的农地资源“醒”过来,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当前,一方面是小微企业找不到生产用地,一方面有大量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盘活这些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入市是问题的关键。

根据国家、省、市安排的改革任务,鄢陵县决定先试先行。该县先对所有镇和行政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普查,摸清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底数和规划情况。2020年6月28日,鄢陵县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破冰入市,马栏镇李孟社区的两宗土地共34.136亩成功出让,交易额689万元。

鄢陵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在合理布局入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同时,将探索位置偏远、闲置废弃、零星分布的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出的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划定底线,严格程序

鄢陵县首先划定改革底线,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职能,设定在围绕乡村振兴规划,发展旅游、商业、工业等上,严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禁止农用地以建设用地名义出让、租赁。

为做好入市过程和包養網环节控制,鄢陵县研究制定了多个政策文件和相关制度,在入市主体和入市地块的合法确认、入市方式及程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入市抵押贷款、纠纷解决办法等方面,都明确了具体操作步骤,确保了土地入市交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根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本和收益对比,鄢陵县实行差别化收益分配机制。在入市过程中,鄢陵县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民表决决定,逐级向上申请。入市项目获批后,村民就地价评估、入市方案、收益分配等再次执行“四议两公开”,由村民自主决策、决议入市。

实现多方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解决了村集体没收入、小微企业用地难等难题,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马栏镇李孟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会民说,计划将出让土地所获收益分成几部分使用,一部分用于修路等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计划投资建设物流仓库。

“再也不用到处租房生产了,终于有了自家的厂房用地。”获得这一地块使用权的企业主贾玲说,公司拿着土地证到银行抵押,银行当天就批了300万元的贷款。贾玲说,她的企业能带动马栏镇李孟社区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半月谈记者 刘怀丕)

3

广东英德:涉农资金“活”起来

把财政资金用在急需的地方

广东省英德市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曾长期靠转移支付“吃财政饭”,涉农投入支出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大。近年,英德市利用广东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的机会,通过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用活了钱、办成了事,推动了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英德市市长肖勇科介绍,2019年至2020年,英德市统筹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13.26亿元,集中用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

投入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英德市纳入规划整治的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改革实施以来,把财政资金用在急需的地方,用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用在老百姓最需要、最盼望、收益最大的项目上,真正提高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肖勇科说。

三个转变

钱该怎么用活用好?英德市副市长罗伟权介绍,主要从几个方面抓转变。

一是转变理念。改变以往“先安排钱、再研究事”“钱等项目”的模式,改而“先谋划事、再安排钱”,将项目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预算安排。成立市涉农项目入库评审小组,由涉农成员单位派出人员对申请入库项目进行联合审查,提高入库项目的质量。

二是转变思路、简化流程抓效率。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对现有工作流程、资金分配机制和项目建设流程进行优化重构,对涉农建设项目各环节流程进行优化、简化、再造。取消报账制,按要求对涉农奖补资金程序进行简化,对美丽乡村资金拨付手续进行简化。

三是转变管理办法强绩效。将绩效目标全面纳入项目库管理,各涉农单位按照“谁申请预算、谁申报目标”的原则,合理确定绩效目标,确保绩效目标能如期完成并对绩效目标负责。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把评价结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以及以后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钱用得好、用得有效果的,下一年度在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

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改革阻力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有的部门站在部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难以形成最大合力;有的部门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政策理解不透,对具体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畏难情绪;有的部门仍按照老一套开展立项、招投标、财审、报账等,既不利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又额外增加成本和费用。

当地干部建议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加大县(市)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提高县(市)级涉农资金的补助额度,赋予县级更大的整合自主权和空间。深入推进涉农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各地必要的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充分激发基层活力。

上级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特别要避免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后,上级部门仍是多头考核,要精简监督检查频次,尽量开展多部门联合的综合性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大整合范围。如英德市在前期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中,只要100%农户同意,即可由市财政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直接划拨到村集体。但根据新要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必须直接划拨到农户,此类资金能否整合、如何整合,还需要再探索。(半月谈记者 吴涛)

降低行业减碳成本 进查包養一步建设完善碳市场_中国网

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上介绍,该《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包養網施行,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条例》的出台,对中国“双碳”目包養網排名标实现和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降低行业减碳成本

我国的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开市,已经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推进碳市场健康运行,对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是落实了企业的减碳责任。”赵英民说,利用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分配,将碳减排目标要求直接分解到企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实现了对第一大碳排放重点行业(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其次,降低行业和全社会的减碳成本。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碳市场为企业履行减碳责任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帮助行业实现了低成本的减碳。据测算,上述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

此外,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促进解决难点问题

赵英民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据专家评估,中国的碳市场总体表现好于发达国家碳市场建设初期。但和发达国家成熟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地方。“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条例》就当前碳市场存在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了相应规定。”他说。

逐步推行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式是免费发放,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大都已经开展了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实践。《条例》明确,配额分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逐步推行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

建立市场稳包養定机制。《条例》将市场调节需要作为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的重要考虑因素,开展市场调控,平衡市场供需,防止碳价格失控等市场风险,为保障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对丰富交易主体和产品作出规定。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将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纳入了管控,行业范围仅是发电行业,交易产品只是碳排放配额现货。“我们将按照《条例》有关规定,优化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碳减排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赵英民说。

对数据作假“零容忍”

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包養網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在强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方面,《条例》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的各类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的工作人员等,《条例》规定了明确的违法情形和严格的法律责任,任何单位、个人只要是违反了《条例》,都要受到追究。”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要波介绍。

要推动碳市场健康运行,避免市场主体碳排放数据造假尤其关键。赵英民介绍,《条例》在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遏制虚报瞒报碳排放数据等行为方面,可总结为“严控、严查、严罚”。

严格控制,包括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禁止事项和处罚措施,通过配套制度规范,持续压减数据造假空间等。严肃督查,主要是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大数据筛查异常数据,通过投诉举报发现问题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检查核实。严厉处罚,即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严惩重罚,公开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随着《条例》的贯彻落实,包養網比較碳市场数据质量会在第二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赵英民说。


9大项查包養目集中签约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出炉_中国网

人民网包養上海3月5日电 (记者唐小丽)今天,2024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重大项目对接会举办。围绕“共享新机遇、开创新格局”,示范区执委会介绍了示范区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安排,3个重大合作项目、6个包養網重大产业项目现场签约。

据介绍,2024年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调度清单初步形成,拟纳入调度重大建设项目151个。比如,水乡客厅功能形象将逐步呈现;年内实现上海和江苏区域建筑以及三座步行连廊完工;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包養行情进,华为研发中心将于今年启用;苏州南站科创新城站城一体的高铁小镇加快形成等。

此外,示范区两区一县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包養出炉。上海青浦将加快推进总投资超3800亿元的175个重大项目建设,江苏吴江将加快推进通苏嘉甬、水乡旅游线等项目,浙江嘉善将重点推进总投资1864亿元的177个项目。

会上,3个重大合作项目、6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包括:长新包養網心得公司和中国联通将通过数字新基座建设、数智化场景合作,加大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吴江区文体广旅局与上海美帆将高水平建设吴江“零碳行舟”水上产业综合体,进一步提升吴江水上文体旅产业经济效应;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将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等功能,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

中国西海固查包養心得小山村亮相国际农业盛会_中国网

新华社银川3月8日电(记者刘海)“这次巴黎之行,不仅是一次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交流和心灵碰撞,很高兴能把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面貌和人文风包養網貌呈现给法国人民。”参展归来,宁夏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兴奋地与记者分享喜悦。

焦建鹏(左一)展示龙王坝村民制作的剪纸长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近日,第60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吸引1000多家参展商。中国馆首次亮相博览会,近20家中国参展商集中展示了中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新气象。

第一次受邀参加法国农业年度盛会,焦建鹏格外珍视。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枸杞、小米、沙棘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以及剪纸、皮影、脸谱等非遗文创产品,装了满满两大箱。短短几天时间,展品就被抢购一空,销售额达40多万元,仍不断有法国消费者向他咨询购买事宜。

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特色农产品和非遗文创产品亮相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焦建鹏带到巴黎的行李中,还有一份凝结着龙王坝人心意的特殊礼物——由当地农民创作的剪纸作品《百子图》。博览会上,他郑重地将其作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礼物赠送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这幅长8.8米、宽60厘米的巨幅剪纸长卷,由龙王坝村剪纸非遗传承人赵增寿带领村民历时3个月,用红色宣纸剪制、丝绫装裱完成,展示了百名中国孩童玩耍的祥瑞场景,寄托了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如同剪纸长卷一般铺陈在法国人民面前的还有龙王坝村的嬗变故事。

龙王坝村,宁夏西海固一个曾隐没于纵横沟壑中的贫瘠小山村,因村中有龙王庙及围坝而成的水库而得名。村子所在的西吉县,地处昔日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的西海固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一度是宁夏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受益于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相继实施,西吉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11年起,龙王坝村从林下养殖起步,按照“农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

这是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的窑洞宾馆(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随着中国精准扶贫的持续深入,村里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植被覆盖面积连年增加,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相继建成的万亩龙马梯田蔬菜公园、千亩油用牡丹基地、窑洞宾馆、乡村科技馆等,助力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如今,龙王坝村已全面改观,并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还入选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种”出风景引来客。2023年,龙王坝村接待游客41万余人次,营业额达到1941万元。借助“旅游+康养+培训+研包養網價格学”的发展模式,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3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55万元。

这是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实现从“不适宜人类生存”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型,龙王坝村成为中国广大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吸引了世界瞩目:中法两国媒体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奇妙之旅》已在国内包養網播出,并即将在法国电视台和五大洲法语频道同步播放,向更多观包養众讲述西海固小山村焕然一新的故事。

“我们呈现给法国人民、世界人民的不只是中国美丽乡村,更是一种坚韧包養網不拔、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信心。”参展之余,焦建鹏还密集走访法国特色乡村,学习发展经验,邀请荣誉村民成为龙王坝村义务宣传员。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助推龙王坝成为‘国际村’,吸引更多游客来中国,了解美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成就。”焦建鹏说。

中国科学院助力贵州水城脱贫振兴的“科学查包養之心”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贵州水城位于川滇黔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随之伴生的贫困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图1)。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达18.9%。作为水城的定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院在脱贫攻坚阶段围绕当地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推进大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因地制宜帮助水城打造特色产业,助推水城于2020年3月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水城撤县设区,踏上了向乡村振兴的迈进之路。中国科学院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助推水城升级产业、提质增效,让水城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2023年,笔者团队赴水城调研,感受到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为这里带来的巨大改变。

帮扶之“信”——全局规划振兴“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在水城的科技帮扶,发挥了科学团队作战的整体力量,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布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注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帮助水城制定的每一份发展规划均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城定点科技帮扶工作队队长夏勇牵头指导和协调完成。

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在政府、农户和中国科学院等各方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摘帽”标准。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升目标。水城区明确提出诉求,希望中国科学院能够帮助编制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有“求”必“应”

“第一诉求是转型,第二强调升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戚伟是水城区相关规划编制项目负责人;他介绍,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阶段,水城区最关心的,是怎样把产业做得更好,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的机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衔接乡村振兴。

有诉求,就有回应。“水城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有中国科学院帮扶。”戚伟表示,水城区地处六盘水市,因其矿产资源有着明显的工矿时期遗留特色。如果按照资源型城市传统生命周期运行,会对发展前景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戚伟和规划团队成员多次往返于水城和北京,对接政府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基于地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本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基本规律和区位认知的科学基础,围绕传统产业如何进行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关键领域与新功能培育,征询院士团队和长期在水城帮扶的科研团队意见,从煤炭、新材料、特色农业、文旅、信息产业等领域对整个水城区全门类产业谋篇布局,编制《水城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除了“面”的规划,应水城区委托,戚伟团队还完成了具体“点”的振兴方案。

滥窖田,由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居委会下的几个自然村构成。在乡村振兴政策助推下,希望参加贵州省开展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征集评选。接到委托后,戚伟和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特点,确定了“农科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原有的红心猕猴桃和玛瑙红樱桃“两红”为主导,建设标准化现代果园,配合发展高质量林下经济和文旅产业,并建设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基地,进行长期技术培训和科普研学。这套因地制宜同时又不趋同的产业规划最终帮助滥窖田成功入选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滥窖田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帮扶的重要示范点(图2)。农机团队、高科技机械化团队进驻,新的饮水工程落地,农户新建起民宿……一个曾经以“滥”为名不受关注的地区慢慢走上了发展之路。

“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接到一个规划任务。”戚伟介绍,202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组织规划团队完成了水城产业升级重要方向的《康养水城发展规划》;2023年,他们正在着力进行《水城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学“绘图”

戚伟的工作并不孤单,在中国科学院帮扶水城的过程中,他一直注重全面、科学的规划指导工作,不负水城之信,勇担扶助之责。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科学院编制完成了20多万字的《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剖析水城县及各乡镇贫困状况包養、致贫因素、产业发展瓶颈,提出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的全方位建议,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规划,小城镇和村庄发展与扶贫搬迁城镇化规划,猕猴桃、刺梨、中药材等产业规划,推动水城区“十四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科技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发挥巨大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水城区副区长田弋夫指出,在脱贫攻坚期间,目标靶向性非常明确,需要布局见效较快的产业项目,科技就是效率背后最重要的助推力之一,科技帮扶要围绕脱贫目标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在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以及将来长期乡村振兴过程中,科技帮扶要更多考虑循序渐进和夯实基础,不断迈上台阶。

就这样,秉持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信誉与承诺精神,中国科学院为水城的乡村振兴之路规划了整体蓝图。在蓝图指引下,在产业升级发展中,科研人员与水城甘辛共味。

发展之“辛”——“凉都三宝”的蝶变

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是基础。水城属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粮食作物种植,以往的传统农作物玉米产业附加值较低。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依据喀斯特地区适生作物特点,从水城传统的“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出发,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提升科技结构,帮助水城升级更具经济与生态价值的“拳头”种植产业。

猕猴桃“升级”

喀斯特地区土壤容易流失,猕猴桃是藤本植物,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藤蔓流走,不会像在裸露地区一样急速冲刷土壤,且由于猕猴桃是多年生植物,种植起来对土壤的伤害会比单年生作物要小。猕猴桃是水城传统的经济作物。由于以往种植品种单一,适生海拔限于800—1 200米,且修剪栽培技术不足,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出于产业发展和水土保持的双重考虑,中国科学院决定帮助水城升级猕猴桃产业。

201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带领团队来到水城考察,2013年开始与六盘水市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2—2023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发集成的科学种植技术,以及自主培育的极耐贮红心猕猴桃品种“东红”。这种品种抗软腐病效果好,风味品质优良,种植区域海拔可上升到1 400米,有些小气候可以到达1 500米,让高海拔地区的农户也能有种植机会,丰富了水城猕猴桃种类,减轻了依靠单一品种的种植风险(图3)。钟彩虹团队用了3年的时间,对水城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做了系统调查,进行识别诊断;通过推广套袋技术,帮助村民最大限度地防治果实成熟期柑橘小实蝇的危害;2013—2023年,在帮助水城发展猕猴桃的10年间推行猕猴桃省力化的“一干两蔓多侧蔓”的羽状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果实套袋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

2016年和2017年,水城发生严重冰雹灾害,影响猕猴桃收益,钟彩虹和团队成员开始进行防雹网的推广(图4),并分不同海拔做了3个示范点。2018年初,防雹网建成,实践结果发现,防雹网不仅能防止包養行情冰雹砸落果实,还可以阻挡高温对猕猴桃的暴晒伤害。六盘水市把防雹网技术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有近1万亩猕猴桃园都进行了安装。科技的力量让传统的猕猴桃产业焕发出活力,而今,红心猕猴桃已经成为水城农产品的“名片”,不仅在国内驰名,还远销海外,收获广泛赞誉。

钟彩虹并未满足于此。她介绍,自己的团队计划继续针对水城传统猕猴桃品种“红阳”的软腐病问题进行防控技术的研发;同时对高海拔地区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控进行研究;今年还计划在水城实施新的安全肥料方案,从科技层面提高水城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提质增效。“作为一名果树科技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果树来帮助各个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果树产业强,就是为支撑农业发展作了一点贡献。”钟彩虹说。

刺梨“增值”

与猕猴桃一样,刺梨也是喀斯特山地的适生植物。在水城,这种中国独有的水果在过去属于“野生野长”的状态,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种植管理,也没有打通顺畅有效的收获加工渠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剑和正高级工程师余德顺同为六盘水市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帮扶团队一同在水城为刺梨产业寻找出路。

林剑介绍,刺梨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取、田间管理(包括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等方面都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帮助村镇选定刺梨的生态最适宜区和最好的品种“贵农5号”,通过技术培训,让果农全面掌握刺梨的种植、除草、施肥、剪枝、封顶等关键环节技术,为建成刺梨“千斤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图5)。目前,水城区已经完成5.5万亩刺梨“千斤园”建设,科技引领已初见成效。预计水城区在“十四五”收官阶段,将建成12万亩刺梨“千斤园”,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的目标也有了技术保障。

刺梨本味酸涩,收获后需要进行及时深加工才适于食用。余德顺介绍,2018年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就选派承担过贵州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刺梨专项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团队进行技术帮扶。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后,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研发了刺梨气泡水、刺梨原浆等多款产品,有效提高了刺梨的产业价值。现在,企业打开了和种植刺梨的农户间的通道,在收获季节,每天都有专门的车辆在村里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刺梨鲜果,保证刺梨当天收获、当天加工。

林剑表示,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将瞄准贵州刺梨加工生产企业面对的共性关键技术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同时丰富刺梨加工产品形态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建设高值化、生态化刺梨科技示范园,帮助水城实现刺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茶叶“变身”

与红心猕猴桃和刺梨同属水城“凉都三宝”的茶叶,在发展中也曾遇到过尴尬。茶叶在水城的种植面积有10万多亩,由于土壤中的富硒资源,水城区计划打造高山富硒有机茶,但种植的成茶在检测中并未达到“富硒”的标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邵树勋的到来,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的一员,邵树勋在水城首先就土壤的富硒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他和团队成员对水城近万亩茶园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采集了岩石、土壤、茶叶样品200多件。经过科学分析,发现水城区南部园区茶园富硒地质资源、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富硒茶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了种植地点之后,邵树勋和团队开始分析茶叶对硒的吸收转化问题。“虽然水城茶园土壤富硒程度高,但酸化严重,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低,影响了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邵树勋介绍,发现症结所在后,他们就有针对性地在南部园区茶场开辟了4亩实验茶园,进行土壤酸化改良、富硒茶种植硒生物强化技术试验(图6)。通过试验研究,团队获得了适宜本地茶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技术方案,通过科学调控将酸化土壤调节到适宜茶叶生长的pH 4.5—pH 6.0,降低重金属活性,同时增加土壤中硒的活性,有利于茶叶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

目前,邵树勋和项目组帮助水城区建立了富硒茶示范园区20亩,茶叶长势明显改善,产量提高了10%。他介绍,接下来团队将帮助水城区在2024年建成春茶产值在6 000元/亩以上、夏秋茶产值在4 000元/亩以上的茶叶“万元田”4 000亩,同时开展水城春富硒茶种植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为水城富硒茶产业发展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凉都三宝”的蝶变让水城区的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人员又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多新的领域。

开拓之“新”——建设“国家事”的探索

新产业

中国科学院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参与科技帮扶,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正是积极参与建设“国家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于富强是中国科学院对贵州水城区科技帮扶食用菌项目负责人,他见证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在水城的“从无到有”。

由于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阶段,水城就向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提出诉求,希望能够发展这里从来没有过的食用菌产业。带着紧张的心情,于富强和团队集合了各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选址、建菌种场、选择食用菌品种,帮助水城在3年内建成了日生产荷载量50万个菌棒的生产线。于富强和团队还针对市场反馈,为水城设计了“高山冷凉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地区气候优势,打全国市场的季节差,让水城的食用菌“错峰上市”,在经济上取得了更高的效益。目前,水城在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和珍稀菌类生产规模已经位于西南地区前列(图7)。“水城绝大多数农户是没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牵头,我们做支撑,带动了他们发展。”于富强表示。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水城食用菌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做品牌、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他和团队将继续进行科技支撑,巩固现有品种、发展菌种培育,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食用菌产业中的基础科学和底层关键技术研究,因为这是“中国科学院最擅长的、该研究的领域”。

新种子

在乡村振兴“国家事”中,粮食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水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发展稻米种植的条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成员刘贵周为这里带来一颗“新种子”——陆稻。

陆稻,顾名思义,是具有较强陆生适应性的稻子,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选育,在云南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文山等地已经有推广。“水城属于山城,耕地面积较少,但是林地资源较多,我们尝试在果树下套种陆稻,建立林-粮的模式。”刘贵周表示。发展林下陆稻种植,是建设林下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双赢”之举。陆稻在水城也是“从无到有”的产业,在栽培上轻简栽培、操作简单,节水、节肥、省力,适用于较为干旱、劳动力并不充足的水城(图8)。刘贵周介绍,从目前的试验田测算,陆稻在水城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70—420千克,未来推广种植,对于90%以上粮食依靠外调的水城,是十分有效的保障,在解决区域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广陆稻的同时,刘贵周及其团队还依托“康养水城”的发展规划,在水城推广中药材种植。之前水城种植的中药材存在品种混杂、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很多中药材品种不在《中国药典》名录之列,无法进入中药材交易体系。刘贵周和团队进驻后,以《中国药典》为基础,从中药材品种选择到栽培技术体系建立均严格把关,使生产出来的中药材原料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目前,水城区的中药材种植以滇黄精和多花黄精为主(图9),农户可以通过种植或加入合作社务工获取收益。

新材料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事”中,新材料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水城,曾经普通常见的“石头”正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高精尖”的纤维材料。

水城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玄武岩矿石,这种矿石在过去主要加工成碎石用于建筑、铺路等领域,附加值非常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马鹏程研究员团队在加入对水城区的科技帮扶工作后,迅速结合前期已有的研究基础,以玄武岩矿石为原料,通过熔融、拉丝和涂覆浸润剂后制备玄武岩纤维(图10),促进区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目前团队在水城的帮扶项目主要是和本地企业贵州石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开展玄武岩纤维高性能化方面的研究。针对企业使用的浸润剂性能不稳定、成膜性差等不足,研发出新型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可使直径17微米的玄武岩纤维单丝强度由1 260兆帕提升至1 670兆帕(提升32%)、丝束(400根单丝组成)拉伸强度由0.16牛/特克斯提升至0.52牛/特克斯(提升235%)。此外,团队成员多次赴水城进行项目调研,发现水城区域的玄武岩矿石中铁(Fe)、钛(Ti)元素含量较高,难以直接成纤维。因此,团队分别从玄武岩矿石成分均质化、熔融体析晶行为调控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玄武岩矿石在融熔及拉丝过程中组分和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而实现矿石熔融体的均质化、黏度的可控及抑制析晶过程,获得功能型连续玄武岩纤维材料。所得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还具有一定的光敏性质,可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改善复合材料耐紫外线及耐候性能。功能型玄武岩纤维既可以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也可以与树脂复合做成结构件,应用在木塑型材、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甚至可以和其他纤维进行混纺,做成防火服、防刺服等特种服饰。“玄武岩纤维自身是将矿石熔融拉丝,在生产过程中,矿石本身没有任何污染物释放到空气中,即便后期废弃不用,也可以像扔石头一样直接丢弃,在自然界中没有污染危害,非常绿色环保。玄武岩纤维现在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团队成员邢丹博士介绍时说。

新设备

干旱是贵州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土壤少,绝大多数坡地跑水、跑土、跑肥,贵州多级提水灌溉成本极高,对农业种植影响极大。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彭韬研究员介绍,贵州喀斯特石质和土石质坡地(坡耕地)可以看作为一个布满“筛孔”的石头“筛子”,坡地上的降雨极易通过“筛孔”渗入表层岩溶带,难形成地表径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配套以集水面建设工程。但是贵州现有的农业水利设施多数是在坡面上修建的水池,降于地表的雨水在坡面汇水区全部渗入了地下,水池很难接到水。老百姓称这类水池(窖)是“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蓄水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出了利用贵州山区优势基础设施“组组通”和“产业路”配套作为水池集雨面,可有效解决山区水池集雨面不足问题。

山区装配式路-池一体化灌溉蓄水池的建设方案:坡耕地内,沿横坡方向修建路面硬化的机耕路(宽3—4米),路的两侧修建挡水条,按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低成本装配式,蓄水池(窖)修建于道路下方,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集水沟和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机耕道上、下方的坡耕地内,修建路面硬化的人行路,路面中央微凹,以便集水,蓄水池(窖)修建于小路两侧,有引水沟(+沉沙凼)和集水沟相连,路面按蓄水池分段隔挡截流。“新设备”的修建对降水量的利用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当降水较多时,雨水迅速汇集到蓄水池储存起来;而降水较少时,依靠路面为集雨面,增大了地表径流系数,即使很小的降水量也能被收集起来。

据介绍,目前,水城示范区已修建了装配式路-池集雨灌溉池7套,水池蓄水量为700立方米,每年按3次复蓄次数,可集水2100立方米(图11)。灌溉用水有了保障的同时,由于机耕道和作业便道的修建,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农用车可以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运送农资,村民可以种植樱桃等经济价值较高、耗水量较大的作物,收入相对从前也得到了提高。

新业态

科技在水城生态渔业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创新赋能”“提质增效”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水城科技帮扶生态鱼与工厂化养鱼项目负责人段明介绍说,基于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团队对水城区水库资源进行了合理规划和使用,通过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的示范、带头作用,成功推广了10余座生态渔业水库,同时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打造集“试验研究、水质保障、渔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渔业,实现“一库一策”“一鱼一码”“一厂多供”(图12)。示范水库生态鱼亩产量达到12千克/亩,不仅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还保障和改善了饮用水的水质,获得生态效益,不仅开创了水城区生态渔业“从0到1”的新局面,也是对“两山”理论的有力实践。

同时,水城区共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养鱼项目中设施渔业的发展,也使得水城区渔业产业更加立体,更加高效。段明表示,智能监测、智能投喂乃至智能决策的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水产养殖效率以及水产品质量,有效改善了名优特水产品在山区养殖难的问题,园区今年养殖的加州鲈预计产量可达30万斤,收益可达500万元以上。此外,节能减排也是智慧型设施渔业的亮点,将会改变传统渔业养殖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真正做到环境友好、环境节约,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渔业产业的发展当中,实现“为产业赋智能,为群众赋才能”的新局面。

从传统种植到新的产业,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集合科技的力量为水城打造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全产业链。水城的农户们是从中受益最多、欢欣最包養網盛的人群。

收获之“欣”——农户们的“收入账”

“大户”的责任感

在蟠龙镇,晏庭银正在朋友圈发布“广告”——今年的红心猕猴桃成熟了!这位种植猕猴桃的大户测算,今年自家产量在2 000—2 500千克之间,每亩的收入大概有3.5万元,“是种玉米的20倍。”

除了收获财富,晏庭银在中国科学院的帮扶下更多收获了科学种植的技术理念,他严格按照技术团队的指导进行修枝、疏果、套袋、施肥,并在自家的果园架设了防雹网。“这几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专家的指导,我也学了很多,猕猴桃产量不断提升,品质不断提高。按照科学方法种植,跟别人就不一样。有些果农没按科学办法种,现包養網在果子已经软了,我的果子还在树上很健康,很好。”他介绍,自己的果园里面安装科技帮扶团队的监测设备,武汉植物园可以实时监控到果园里的问题,及时给他打电话指导解决。

晏庭银如今已经是贵州省人大代表,他对自己的责任规划是:“组织老百姓一起,把红心猕猴桃做好、管好,能够卖到好的价钱,能够从技术上面、思想上带动大家,把大家集中起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合作社的新实践

在米箩镇,贵州御琨研成科技有限公司与米箩巴朗社区合作社流转了80多亩果园地种植柠檬橘和沃柑,并接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提供的种子,在果树下套种了陆稻。公司负责人王磊表示,果树间距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套种陆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我们开始种下去到现在,只需在果园除草时顺便把陆稻的草除了,别的基本上不用管理,不用像水稻一样去浇水,也不用去施肥,就是收割的时候用点人工成本。”他介绍,果园今年试种30多亩陆稻,收获后按照市场价4元/千克出售,除去人工成本能增收4—5万元,成为水果收益之外的“意外之喜”。

玉舍镇,水城县贵正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亩土地,试种了15万株滇黄精。技术负责人陈爱华介绍,这片种植区每年带动300名以上农户就业。3—10月间,农户分散前来做一些除草、田间管理的工作,每人每天劳务费120元,技术工种150元。而种植滇黄精的收益,每年每亩地大概有6 000元以上。“种苗都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提供的,他们还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栽种和田间管理技术。如果我们遇到技术难题,随时都能通过短信跟老师、专家请教。他们每个月也基本上都要来看一看,我们遇到有一些技术难题,在现场就可以向他们请教。”陈爱华说,“现在我们的滇黄精种植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已经是成功了,下一步我肯定要扩大规模。”

他们的心里话

家住勺米镇营田村的谭刚父母亲都60多岁了,家里2个小孩都在读小学。为了不让父母和孩子“留守”,谭刚放弃了外出打工,选择留在村里种植刺梨。他今年承包了40多亩刺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刺梨成熟品相优良,果大色亮。据他计算,今年自家的刺梨收获16 000千克左右,按照6元/千克的保护收购价,可以有近10万元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近似。他计划明年多承包一些刺梨树,就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水城野钟乡响石村种植户朱运云从2017年开始种植羊肚菌,之前由于技术不足,经常亏损。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的机遇下,得到了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习的机会。“羊肚菌种植是一个高风险的事儿,如果技术掌握不好的话会亏本,这些技术是于富强老师他们一直在支持我的。”学成之后,朱运云在栽培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同时还可以付租金从企业租借养菌棚、付费加工菌棒,节约了很多成本。许多农户也开始跟着她一起种植羊肚菌,“我开始种,农户就会来围观,觉得这个东西能赚钱了,他们就马上开始。”朱运云介绍,自己今年种了200亩左右的羊肚菌,利润有150万元。“你喜欢这个东西才会去研究。我今年想,如果可以的话,除了种羊肚菌,其他高端的食用菌也想种一点。”她自信地说。

手记:科学之“心”——让群众受益助地区发展

当笔者走进王磊的陆稻套种果园和陈爱华的滇黄精试种田后,下意识低头看了一下手机记录:不到1万步,消耗近500千卡能量。原因无他:走到这两处地方,需要爬过倾斜度和长度都颇为可观的山坡,蜿蜒穿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在没有路的地方踏过草丛和植物根茎时注意不要崴脚。在笔者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到达目的地后,轻捷走在前方的刘贵周回头很自然地说:“这是我们最好走的两个试验点啦。”

这样自然的表情,在跨过刺梨扎人枝条的余德顺脸上、在弯腰穿行于猕猴桃果园的钟彩虹脸上、在谈起“我理解农民为什么会谨慎”的于富强脸上……在接触到的每一位科技帮扶水城区团队成员的脸上,我们都看到过。

他们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科学家“一尘不染”的形象。在水城堪称艰苦的自然条件中,他们理解农户们的困境,他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去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和这片大地连成了一体。

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业务主管、现任水城区院坝村第一书记的林彬说,参加科技帮扶最大的感受是,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从以前对文件的理解到现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纸面上”的政策要如何在乡村落实、如何去执行,农民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水城之变,得益于政策指引,得益于农户奋进,也得益于科技助推。在这片山水间,每一位科技帮扶者都在书写属于中国的脱贫奇迹。每一位科研人员也都在继续规划水城更为灿烂的振兴未来。

这也许就是科学之“心”。

(作者:王虔、王振红,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杨柳春、文彦包養行情杰、武一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夏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通信作者: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四川:以花为媒 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查包養網站比較_中国网

包養網比較

  3月8日,游客徜徉在四川省广汉市西高镇的油菜花田里。

早春时节,四川地区油菜花次第开放,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油菜花观赏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踏青休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四川积极推动农旅融包養網包養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以花为媒,做强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包養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包養   

女子辞职找离异男包养 被对方儿子赶出门查甜心包養網希望落空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3

没青春没收入

她被束缚在没有爱的“家”里

回到南宁后,蓝先生帮周女士安顿了生活,就回武鸣了。只有在需要周女士时,蓝先生才会从武鸣到南宁市中心与她约会。周女士说,她原本想回酒店工作,但酒店方面说她辞职后已经又招了新员工接替了她的工作,她没能再到酒店工作。

没有人介绍,周女士几乎找不到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她只能靠蓝先生接济。她原本只是想依靠蓝先生,但没了工作,她对他变成了依赖。蓝先生每月给她几百元基本生活费用,对她平日的生活从不过问,只有在到南宁约会时,他们才会聚在一起说说话。蓝先生一走,周女士又陷入了孤独当中。蓝先生每月给的钱,付完房租之后就没剩多少了,周女士只能到处打零工,给别人做清洁家政赚外快。“我本以为找到了一个家,可又重回到最初的孤独和绝望当中,包養網特别难熬。”周女士说,蓝先生只有在需要时才找她,其他时间从不理她,这让她内心很不安,两人还经常为此吵架。

为了安抚周女士,2015年,蓝先生在南宁买了一套房,一起去看房时,蓝先生说会在房产证上写两个人的名字。当房产证拿到手之后,周女士才发现,房产证上只有蓝先生的名字。蓝先生对此的解释是,不管写谁的名字,都是给她住的。但他也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这房子就归她住。

从2007年认识到现在,周女士和蓝先生已经纠缠10年,在这10年里,蓝先生以前说过的承诺都没有兑现,对她现在的状况也漠不关心。周女士说,她知道蓝先生不可包養網能给她婚姻。去年包養網價格,她想离开蓝先生,蓝先生也没有丝毫挽留,只是对她说,如果她去找别的男人,那她必须搬出现在的住所,如果继续跟他,这房子继续给她住。

“我觉得他就是这样控制我,以前他让我辞职,我没有收入,他就每月给我点钱;我没了住所,他又拿这套房子来套住我。”周女士说,她很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因为自己想要找一个依靠的念头太强烈,结果自己变成了一个只能依赖别人生活的人。她在老家隆安有房子,但她没脸回去住。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她更没勇气回去了。

周女士现在每天拼命地工作,在很多家政公司求职,只要有活干,她就出工。周女士说,她就是想多挣钱,哪天自己有能包養網力租房子住了,她就搬离那里,过自己的生活。

开心事多多查甜心寶貝包養網 获得感满满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制图:蔡华伟

两孩妈妈敖元淑

社区帮我找了离家近的工作

本报记者 杨文明

1986年出生的敖元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儿子出生4个月,她就开始出来工作包養網——“不工作,尿不湿的钱哪来?”

尽管老公每天熬夜去工地打工,但因为孩子的到来,敖元淑觉得2017年很幸福。丈夫每天200块钱的打工收入,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二太小,敖元淑既想照顾孩子,又不得不找份工作。“幸好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为我提供了过渡性就业辅助,上班的地方离我家步行也就两三分钟,工作时间也相对灵活,关键上班的时候可以带孩子。”

敖元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连心公益互助店里服装、鞋子的清理、销售。这些衣物来自热心人士的无偿捐赠,低价销售给有需要的人。“一件衣服或一双鞋也就10元左右,多了每天能卖200多。”

大多数时候,她都会背着不到一岁的儿子去附近的户外劳务市场售卖衣物。“最近太冷了,孩子手脚都皲了,就带着孩子在店里,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补贴,对家里帮助也挺大。”

敖元淑的家乡在贵州盘州,小学毕业后来到昆明打工,如今已经有15年,昆明是她第二个家。“但终究要回去的,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我们还要回去照顾老人的。”

敖元淑爱笑,却也不是没烦恼:“老大英语不太好,本来想给他报个英语辅导班,但太贵负担不起,就想给他买台电脑自己学,但钱不够只能等明年。”

敖元淑的2017,她说,总体上挺幸福。

编者按:2017年正在向我们挥手作别。每个人的2017年,都有着别样的故事与回忆。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年来,大伙儿都过得怎么样?衣食住行有啥变化?是否有充实的获得感?对于来年和今后,又有哪些期许?本版与本报“碰碰词儿”工作室合作,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盘点2017,展望2018。

农村小伙孟宝磊

城里也能有咱的一个家

王汉超 霍亚平

“新车到手啦,第二个愿望终于实现。”手拿新车钥匙,孟宝磊格外高兴,这是今年他送给自己的第二件“礼物”。

7年前,来自河南周口的农村小伙孟宝磊从部队退伍,只身一人来到郑州,“没活干的时候穷得啃馒头、喝凉水,有几次都想回老家,但混不出个样子咋有脸回去见爹娘?”忆往昔,他百感交集。

靠着农村孩子的勤快和憨厚,孟宝磊被郑州的一家舞蹈学校看中。因为能力突出,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做管理层的工作,他十分珍惜,所以干得很卖力。包養網

工作稳定,收入不错,2016年春节,亲戚朋友都张罗着给孟宝磊介绍对象。他与一个女孩相处甚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女方家长一打听男孩没房,便让女儿撤了。

“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想要在郑州成家立业,我必须买一套房子。”今年年初东拼西凑,买了套9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他在郑州送给自己的第一件“大礼”。手捧新房的钥匙,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农村娃,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个城市会有我的一个家。”

简单装修,他把母亲接到郑州和自己一起住,“有一次我出差很晚了才到家,看到母亲做了一桌子饭菜等我,我觉得特别幸福。”对于从农村来城市打拼的孟宝磊来说,家就是一个避风港。

谈及2018年的愿望,孟宝磊笑了:“30岁还单身,希望能早日遇见她,一起打拼我们的未来。”

创业青年李蔚然

回国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08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李蔚然进入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从深圳到非洲、拉美,一干就是8年。8年后,他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云南。他说:“这算是回归吧。”

回归的是家庭。“过去在国外跟国内有时差,和家人联系特别不方便。”回到云南,李蔚然终于能多些时间陪伴家人,“我和妻子在计划要小孩,回到国内,照顾起来更方便。”

回归的是家乡。回到云南,李蔚然将创业的方向选定为高原特色农业。“家乡有这么好的环境和资源,农民生产了这么好的绿色产品,我想将他们的产品和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回归的更是梦想。“回来后,终于能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单纯地完成工作。”因为创业,回到了家乡的李蔚然能陪伴家庭的时间依然有限,他说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在没有电话信号的村庄,“创业选择了做农业,总得了解农产品市场。”

“创业需要人才,在永胜招募足够数量合适的人才很难;但再难,我也希望带动家乡的发展。”尽管现在更多时间待在丽江市永胜县,李蔚然坦言自己未来可能还是会把公司部分业务放在昆明。“等事业相对稳定了,还是希望多在昆明陪伴妻子,毕竟未来还要考虑孩子教育。”

旅游达人赵晶晶

两条地铁线直通家门口

王汉超 霍亚平

今年是赵晶晶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河南郑州老家工作。“过去的一年,太多变与不变,但我的生活依然美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赵晶晶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

交通变了。这两年,郑州两条地包養铁线路直通自己家门口,还有7条地铁开工建设,“郑州城区三环全程高架,上下班也不太堵车了,周末坐上城铁去开封鼓楼吃夜市,再坐郑徐高铁包養到南京看看,去上海外滩转转,别提多得劲。”

环境变了。过去冬天一到,“天天不开窗,出门戴口罩”。在赵晶晶看来,“这两年的蓝天明显多了,尤其是今年冬天,有时候天蓝得像一幅画”。

观念变了。今年,赵晶晶带薪休假领着全家去了趟越南旅游,“白天我们在大海边漫步,晚上躺在沙滩上看星星。”赵晶晶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除了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的消费,还能存三四万。“消费观念不一样了,有假期我们就全家出去旅游。”

家乡一直在变,赵晶晶既兴奋又心安,因为家人、朋友和同学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没变的亲情和友情,让她感到温暖。2018年,赵晶晶的愿望是给父母买一套房子。“希望房子周边的交通便利一些,医疗方便一点,老两口辛苦了一辈子,想让他们安心地度过晚年。”

手机维修师李刚强

上月到手就有一万九,哈哈

本报记者 巩育华

2017年对“北漂”李刚强来说,可谓幸运年——他的收入再创新高,光上个月到手就一万九;今年38岁的他还当了爸爸,朋友们打趣他“老来得子”,他一脸憨笑,看得出很幸福。

李刚强,陕西人,来北京13年了,先是在手机公司做手机维修,今年3月加入闪修侠,满北京跑,上门修手机,“比以前赚得多,也更奔波,没办法,赚奶粉钱嘛!”他笑声爽朗,“我的业绩一直全国前五,手艺好,没办法,哈哈。”用户喊他“大侠”的时候,他最受用。没单子的时候,他就在地铁里找个角落坐下,“打打游戏,或者和儿子视频,这一小会儿属于我自个儿。”

添了孩子,李刚强家今年开支不小。他把妻儿送到山西丈母娘家,隔几个月看望一次。当孩子隔着屏幕,突然学会叫爸爸的时候,是他今年最开心的时刻,有点想落泪。

李刚强说,现在上医院也方便,老家有合作医疗,在北京能走异地医保。但他平日还是很注意,每天早起喝一杯温水,出门看天气预报,他开玩笑说“惜命”,但其实是不想耽搁,“钱基本够用,但有30万存款的话,心里会比较踏实。”

“北漂不是我们的梦想。”说起房子,李刚强有些遗憾。2006年,同事撺掇他去燕郊买房,他一犹豫就再也没追上房价上涨的列车。李刚强2018年的心愿是在西安买套房,“我父母在西安,等孩子上小学了我们也回西安”。

钟情网购的韩屹

最感谢的人是外卖小哥

本报记者 孟思奇

刚刚过去的“双12”,北京姑娘韩屹的战利品又堆成了小山。和“双11”相比,她稍微克制了一些,这次“只买了七八件东西”。

不光在购物节,韩屹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捧着手机买买买。韩屹每天5点半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叫外卖。她知道怎么订餐才能抢到最大的红包,哪个平台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慢慢地,她成了所有外卖平台的VIP用户。

2017年,韩屹最感谢的人就是外卖小哥。过去外卖不发达的时候,韩屹也做饭。有了外卖,她每个月做饭次数几乎为零。韩屹的办公室在3层,没有电梯。有一次,外卖员迟到半个多小时,还打电话让她下楼去取,韩屹挺生气包養網,说:“去不了,你送上来吧。”当外卖员气喘吁吁地把餐递到韩屹手里时,她才发现外卖员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当时我就后悔了。”

从此,韩屹每次取外卖都自己下楼,刮风的时候给他们几块钱小费,天气热的时候给他们带杯水。

明年,韩屹的目标是有个健康的宝宝。所以,她最近减少了叫外卖的次数,一是为了节省开支,二是练习做饭,为当妈妈做准备。不过,她也觉得当妈是个挑战,过去帮同事网购母婴产品,总觉得质量参差不齐,“挂个婴儿两字就价格高几倍。”她希望将来婴儿产品能够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和更多的监管,让自己买买买时更安心。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龙先查包養經驗兰“成名”史_中国扶贫在线_国家扶贫门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龙先兰“成名”史-新华网

    新华社长沙4月23日电 题:龙先兰“成名”史

  新华社记者丁锡国、张玉洁

  4月17日,作为学员代表,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走上当地一所大学承办的培训班开学典礼发言席。他要在这里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4月16日,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龙先兰打开蜂箱清理掉落的蜂巢。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今年34岁的龙先兰,读到小学就辍学了,是这个“明星村”精彩故事的“戏眼”。取材于这里的几部艺术作品中,没有“龙先兰”的名字,但都有他的影子。许多创作者试图通过讲述他的故事,展现一个特殊群体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的艰难历程。

  恶名

  龙先兰最轰动之举,是硬闯副省长主持的会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贫困群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那一年,全村人均收入1668元,近六成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

  这是4月15日拍摄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1个多月后,花垣县委派出的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进村第4天,湖南省一位副省长前来调研,正向扶贫队队长了解情况时,突然,龙先兰喷着酒气,闯进会场,嚷道:“省长,扶贫队来了,可我还没饭吃,没老婆!”

  总书记到村子的时候,龙先兰正在外地打工。他猜想,这次一定可以分到很多钱,便匆匆赶回村子。没想到,回村待了些日子,连一分钱也没到手。干脆,他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龙先兰啥都不怕,因为,他啥都没有。

  他是孤儿。原本,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母亲,还有一个妹妹。但从他十二三岁起,不幸一个接着一个。先是母亲改嫁,她实在无法忍受爱喝酒、爱骂人的丈夫,儿子多次哭着劝她别走,可没能改变她的去意。1年后,父亲病故。又过了2年,妹妹意外溺亡。

  母亲离去,龙先兰成了“野孩子”。父亲去世后,便彻底没有了管教。失去妹妹,他的世界一片灰色。他开始封闭自己,也在伤害自己。十六七岁的孩子,开始像个大人喝闷酒。有酒,他必醉,醉后,不管什么地方,倒头就睡。只要手里有点钱,就买肉吃、买酒喝。花光了,就向别人伸手借。邻居们经常能听到他歇斯底里地喊着什么。

  村里人都知道,他心里苦,可怜他,又气愤于他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许多村民躲避他。提起他,有些人就摇头,村干部就头痛。

  2014年,村“两委”决定,集中使用产业扶持资金,发展猕猴桃产业。他对一些村民说:那是骗人的,上级拨下来的钱,都让当官的吞了。气得包養村党支部书记差点和他动手。

  “我怕醒过来,一醒就烦。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为什么我没人疼没人爱?”龙先兰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堆烂泥,一文不值。”

  正名

  龙先兰闯进会场,副省长让他带路,到家里看看。屋顶多处瓦片破了,雨水漏进屋子,砸出10多个小坑,地面上长满青苔;碗筷、衣服、鞋子、袜子堆放在一起。

  看了一圈,副省长说:“小伙子,你身强力壮,长得这么精神,为什么没有饭吃、没有老婆?我给你找到原因了。因为你懒。”

  副省长特意嘱咐扶贫队队长龙秀林:像这样的重点人物,要重点关注。

  扶贫队5名队员和5户生活最困难、工作难度最大的村民一一结成了对子。龙先兰成为队长的帮扶对象。

  4月16日,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龙先兰一家在做早餐。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龙先兰时年27岁,在当地人眼里,早就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当时,全村有30多个“光棍汉”,扶贫包養行情队把他们的“脱贫”“脱单”问题一块放在了心上。

  2014年,重庆秀山县一个女子嫁到了十八洞村,她有个表妹,也愿意嫁过来。龙秀林就想把龙先兰和她撮合撮合。本以为小伙子比较帅气,又点了头,事情会八九不离十,没想到被女方拒了。媒人传回话说,女方嫌他又穷又懒,还没有父母。

  龙秀林一听来了气:“谁说他没有父母?我的父母就是他的父母,我就是他的大哥!”

  这话,龙先兰听到了,但他一点也不相信,觉得龙秀林只是随口一说。

  当年除夕,龙先兰跟着龙秀林到了他父母家,一大家子人,都把他当成自家人,热热闹闹吃了包養網团圆饭。临走,龙秀林的母亲还给他带上二三十斤腊肉、香肠,又硬逼着他收下1000块钱红包。

  这是2020年10月25日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拍摄的龙先兰一家。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龙先兰流泪了,跪在地上给老人磕头,多年来第一次喊了一声:“娘!”

  村里人很快知道,龙先兰是扶贫队队长的兄弟了。他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在扶贫队安排下,龙先兰和几个村民到当地一家农校学习养殖、种植技术。他是学习最认真的学员。学习完他想创业,但没有本钱。还是龙秀林出钱,帮他在县城租了一处农贸市场的门面卖包養鱼,但生意做了1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龙先兰着急,又到长沙等地打工。直到有一天,他接到龙秀林的电话:“回来吧,学习养蜜蜂,这个可能适合你。”

  十八洞村群山环绕,蜜源多,质量好,但村民不会养蜂。龙秀林牵线,让龙先兰跟着外地的养蜂大户学习,又协调贷款2万元。靠养蜜蜂,他赚到了“第一桶金”:5000元。

  “开始那一段真不顺利,但不管什么事,只要我想干,大哥都给我出主意,支持我、帮助我。”龙先兰说。

  美名

  “孤儿不孤全村个个是亲人;贫困不贫苗乡处处见精神。”

  龙先兰家门上大红的喜联,从2017年年初成婚那天起,一直挂到现在。

  扶贫队队长龙秀林回到十八洞村看望龙先兰一家,手中抱着龙先兰的女儿龙思恩(2020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扶贫队进村后,发动村民搞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劳务输出、苗绣……全村人的日子都在一天天变好,“光棍汉”也在陆陆续续“脱单”。

  2015年下半年,扶贫队组织了一场相亲大会。龙先兰不爱说话,又没有才艺可展示,一口气做了18个俯卧撑。邻村姑娘吴满金动了心,两人当场牵了手。可姑娘的妈妈知道后,坚决不答应。她的娘家是十八洞村的,了解他的底细。

  龙先兰很受伤。龙秀林劝他:“你现在是能赚点钱了,但你原来那些坏毛病一年半载能改掉?人家不相信,可我相信你。你把养蜂的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年底我和你嫂子去做满金家的工作。”

  龙先兰(左一)和吴满金(左三)婚礼现场包養(2017年1月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龙先兰、吴满金的婚礼是一场十里八乡都不曾有过的热闹婚礼。县里领导、扶贫工作队、全村人都来道喜祝贺。看着满脸幸福的一对新人,不少老人直抹泪。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可怜又“扶不上墙”的孤儿能有今天。

  2016年,十八洞村脱贫摘帽,成为“明星村”。龙先兰浪子回头,成了新闻人物,多次登上荧屏和舞台。许多人希望听到他的故事。

  目前,养蜂是龙先兰主要收入来源,每年毛收入在40万元左右。2019年,他在县城买了新房子,之后,又买了吉普车。

  去年,龙先兰在村边峡谷里建设了一处游泳池。受疫情影响,当年收入只有几万元,但通过旺季时1天1000多人的客流量,他仍然看好这个新项目。

  “冬天要有冬天的事做,夏天要有夏天的事做。”龙先兰说,“我现在有女儿了,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去年3月,龙先兰当了父亲,女儿取名龙思恩。

  如今,儿时的伙伴都羡慕他、佩服他,羡慕他的幸福日子,佩服他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2020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增长到18369元,是2013年的11倍。“光棍汉”脱了贫,绝大多数也脱了单。在今年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十八洞是精准扶贫的‘示范’,也要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模范’。”

民政部提出推进婚查包養心得姻礼俗改革 专家支招如何摒除婚庆陈规陋习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 本报记者 赵丽

□ 本报实习生 崔磊磊

民政部近日召开全国婚姻礼俗改革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奢侈浪费大操大办、人情攀比、低俗闹婚、拜金盛行、道德滑坡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不但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绊脚石,而且影响了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影响婚姻家庭和谐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民政部提出推进婚姻礼俗改革,积极倡导移风易俗。

恶俗婚俗成因亟待厘清

对于目前婚俗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一直在着手治理。

2016年年底,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倡导婚事简办,反对包办婚姻、违法早婚、大操大办和借婚姻索取财物。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包養明一起抓,包養網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方面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摒除陈规陋习。

在我国,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中的人情风俗承载着交流互动、情感沟通等功能。

“哪有这么简单就能改变老风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面对基层治理,这是不少群众的看法。

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看来,天价彩礼、低俗婚闹等婚俗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遏制,关键难题在于它是个“软问题”以及社会已经高度分化。“软问题比较难用硬办法解决,因为硬办法很容易‘越界’。比如彩礼问题,不论双方在主观上有多么不情不愿,但从客观上来看,双方都是你情我愿的,否则这婚就结不成或不结就行。对于这种情况,恐怕无法简单化处理和对待,更别说硬办法了”。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董磊明则认为,从现实情况来看,婚俗问题改革的背后,要弄清楚天价彩礼的发生机制是什么。这是由一些大的结构性矛盾支撑的,当这些大的结构性矛盾无法改变时,用任何制度、法律都无效。

在董磊明看来,天价彩礼等婚俗问题长期以来难以遏制,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男女比例不均衡,男多女少。从社会阶层来看,女性更愿意嫁给条件更好的人家,而且男性很大程度上很难找到比自己条件好的女方,往往就会出现山区嫁到平原、农村嫁到城市、小城市嫁到大城市的趋势。女性本来就少,而且还出现向上游加剧流动的现象。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大量女性进入城市。

第二,农村出现经济分化。彩礼表面上是丈母娘决定的直观结果,但背后是整个农村出现的经济分化。彩礼价格实则是较富裕阶层制定出的标准,也就会形成经济中等、中下等的家庭疲于奔命,经济底层的家庭被淘汰的问题。

第三,中国家庭的特性是代际关系包養網比較紧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对儿子负“无限”责任,儿子结婚是他们的人生任务,彩礼大部分也都是父母负责,这些彩礼钱都是通过代际接力(三代人)积攒下来的,因此存在“榨取”的空间。中国区域差距大,有些地区父母对儿子负“有限”责任,代际关系没有那么紧密,所以彩礼价格相对较低。

“在这样的结构上,通过改革、法律调节是无法解决的,除非改变上面三个结构,才会有所成效。”董磊明说。

能否通过立法遏制乱象

是否听说过“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记者进行的线下以及线上调查中,总共有98名受访者给出答案,其中只有8.66%的受访者表示听过,绝大多数受访者不知道我国婚姻法有这样的规定。

“这正是大部分民众在彩礼问题上法律意识淡薄的根本所在。”在北京某包養婚恋机构担任咨询师的赵晓雪对记者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给付彩礼的习俗在当地以‘民间包養網法’的形式存在,被认为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因此,尤其是在农村尽管出现了许多实际上借婚姻索取财物的现象,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但是,如果不从立法层面规定彩礼数额,会使得彩礼数额出现混乱的局面,以至于出现高额彩礼。在一些彩礼纠纷中,有人认为彩礼就是大额财物,那么对于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就有不同结论。由于没有数额规定,彩礼在给婚姻当事人带来困扰的同时,也助长了社会上攀比、求异的不正之风。”赵晓雪说。

在采访中,也有民众提出,能否对婚俗中的相应问题通过立法进行规制。

对此,刘燕舞认为,法律不宜过分介入其中。因为法律的过分介入不仅是弱化婚姻表达情感因素的问题,而且从法理上说,婚姻消费中的项目涉及婚姻双方的私有财产,有的男方愿意买更好的房子、送更高的彩礼给女方,而且这些用于买房和支付彩礼的钱都是他们的合法私有财产,这种情况如何通过立法去禁止?在一个越来越高度分化的社会里,这可能也是法律在法理上将会遭遇的困境。

对此,曾有地方尝试一个办法,即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把办婚礼的流程、彩礼数额等通过村民公约的形式来固定下来,通过农村的红白理事会给予规范。

对此,董磊明的看法是,在很多地方,红白理事会是个虚幻的存在。对于“用庄严神圣的结婚登记颁证仪式代替大操大办的婚礼仪式”这一要求,或许还能起到有效作用。可是,对于彩礼这一私人问题,实际上有一定的市场规律存在,所以红白理事会调节彩礼价格是很难的,而且相关负责人也很难干预、很难操作。

“这种做法要给予肯定。当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至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姿态和风向标,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落实起来肯定会遇到难题,通过红白理事会的引导而形成村规民约也只能是‘软办法’,对于‘软办法’,效果只能因人而异。”刘燕舞说,国家应该大力地倡导文明的婚姻消费。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抑或各种新媒体,特别是那些相亲节目,这些传播渠道具有公共性和导向性,不能为炫耀性的婚姻消费和恶俗、庸俗的婚俗提供宣传平台。同时,可以探索通过法律规制那些与婚姻消费有关的公司。比如,部分房地产公司打出“你离丈母娘就只有一套房的距离”“有房就可以叫丈母娘,没房你只能喊阿姨”等广告语招摇过市,这些是典型的践踏公序良俗。发力的方向应该在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