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2025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大灣區篇丨融數向綠——從多維電力去九宮格會議數據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趨勢_中國網

新華社廣州12月11日電 題:融數向綠——從多維電力數據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趨勢

新華社記者吳濤

綠證交易不斷增長、充電站新產業用電不斷增加、數字電網能級不斷提升……在粵港澳大灣區,多個維度的用電數據讓人感知到經濟發展新的脈動。

動能向綠:單次綠證交易達2482萬張

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是我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內容。

近日舉行的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21年開展以來,廣東綠電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累計交易量超120億千瓦時。

位于廣州市南沙區的汽車制造主機廠商廣汽豐田今年1至10月綠電交易電量達2348.49萬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5416.65噸。

在粵港澳大灣區,綠電綠證交易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今年前10月,廣州綠電交易電量達11.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9%;深圳綠電交易電量達1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0%。

今年7月,廣東能源集團、深圳能源集團等654家經營主體達成2482萬張綠證交易。這是截至目前全國最大規模的單次綠證交易。

能源結構也越來越綠色。在南方電網服務的五省區,非化石能源裝機已達63%,尤其是新能源裝機近1.8億千瓦,已成為南方五省區第一大電源。

分享從西南地區金沙江峽谷里巍峨聳立的世界級水電站,到滇黔桂粵等地荒山坡地上的一排排光伏電池板,再到莽莽山脈和茫茫大海中晝夜不息的風力發電機,一股股綠色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珠江之畔、南海之濱。

“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藏粵直流開工建設在即,西部的清潔能源將以更大規模持續輸送到粵港澳大灣區等負荷中心。”中國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孟振平說,南方區域新能源實現爆發式增長,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供給格局基本形成。

產業向新:深圳超級充電站670座 數量超過加油分享

今年1到11月,南方電網新能源汽車統一充電服務平臺“順易充”充換電量同比增長30%,單日最高充電量突破700萬千瓦時,創歷史新高。

今年4月底,深圳市超級充電站數量首次超過傳統小樹屋加油站數量,預計年底將累計建設1000座,實現“超充之城”更進一步……

一系列數據的背后,是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快速壯大。

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辦公室主任黃鳴說,深圳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超過280萬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全市已構建起囊括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充電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

產業是實現綠色發展的“主戰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

今年前10月,廣州新興產業、新領域用電100.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78%。其中,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用電3773.9萬千瓦時,同比增長高達224.33%。

“廣州將打造千億級的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集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將全力為廣州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電力支持。”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副總經理王益軍說。

數智向強:虛擬電廠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7億元

在今年9月舉行的2024國際數字能源展上,深圳供電局的虛擬電廠成為關注的焦點。

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產物,虛擬電廠并不是一個真的電廠,而是一套能源管理系統。通過能源互聯網技術,以協議的方式對散落在終端用戶的充電、空調、照明、儲能等電力負荷資源進行調控,實現峰谷之間的平衡。

目前,深圳虛擬電廠已接入充電樁、樓宇空調、光伏等9類超過5.5萬個可調負荷資源,總容量逾310萬千瓦。

據南方電網統計,截至11月,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累計接入虛擬電廠運營商56家,組織開展精準響應超百次,為各虛擬電廠運營商帶來經濟收益約1801萬元,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達1.7億元。

作為數字經濟大省,2023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達6.9萬億元,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

為應對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南方電訪談網近年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一代數字技術對傳統電網進行數字化改造,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目前已實現220千伏及以上線路無人機巡檢全覆蓋、99.5%變電站智能機器人值守、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94%。數字技術賦能讓電網可觀可測、可調可控水平明顯提升。

南方九宮格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總經九宮格理黃河說,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數字電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技術供應;數字電網的建成,又能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路向前,駛向更美好的未來——2024年我國鐵路行業發展觀察_中去九宮格私密空間國網

12月26日,列車駛過滬蘇湖高鐵元蕩湖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一路向前,駛向更美好的未來——2024年我國鐵路行業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葉昊鳴

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12月16日,蘭張高鐵武威至張掖段正式開工,建成通車后,西北地區再添一條連接中東部的高鐵大通道;12月26日,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軌道上的長三角”再添新動脈……越織越密、縱橫交錯的鐵路網,織出一幅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圖景。

不斷提升鐵路運輸保障能力

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約16.2萬公里,其中高鐵約4.7萬公里,地方鐵路超2.5萬公里;預計全年全國鐵路旅客發1對1教學送量約43億人次,同比增長11.7%左右;全國鐵路貨運發送量約51.8億噸,同比增長3%左右……

在26日召開的全國鐵路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一組組數據彰顯我國鐵路行業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鐵路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有力支撐了家教場地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國家鐵路局局長費東斌說。

提升鐵路運輸保障能力,推進降本提質增效是其中重要途徑。

近年來,鐵路運單電子化、貨物運輸集裝化快速發展,一單制、一箱制試點九宮格加快推進,電子運單比例達到97%以上。

以煤炭、鐵礦石為重點,國家鐵路局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愿意轉、轉得了、轉得好。聚會

研究規范鐵路專用線接軌建設和運營管理,著力推進專用線進廠礦、進碼頭、進園區,開展鐵路專用線建設運營全流程工作試點;研究制定集裝箱鐵水聯運裝載和安全檢查技術規范,推動鐵水聯運集裝箱安檢互認,實現一箱到底,中途不開箱檢查……聚焦多種運輸方式互聯互通,一系列舉措正在積極部署開展。

“下一步,國家鐵路局將進一步抓好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持續推進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助力交通強國建設。”國家鐵路局綜合司司長王嘉彧說。

助力城市時租空間群都市圈發展

9月6日,隨著兩趟列車同時從杭州西站和溫州北站開出,分別駛向溫州和杭州方向,杭溫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杭州、金義、溫州三大都市圈1小時通達格局基本形成。

杭溫高鐵是我國地方鐵路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一期由民營資本控股投資、建設、運營,是國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和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示范項目;二期由浙江交通集團投資建設,是浙江省首條由省方全資建設的高鐵項目。

黨中央、國務院對鐵路工作高度重視,陸續出臺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地方鐵路快速健康發展,帶動城市群都市圈城際、市域(郊)鐵路有序發展。

路網規模質量不斷提升。目前,地方鐵路已拓展至28個省份,營業里程超2.5萬公里。一批區域性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鐵路專線支線相繼建成投產。

運輸保障能力持續增強。預計2024年全年,全國地方鐵路貨物發送量達12.1億噸,同比增長4.5%左右。

建設運營主體日趨多元。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鐵路投資、建設和運營,經國家鐵路局許可的地方鐵路運輸企業達到80家。

小樹屋嘉彧表示,下一步,國家鐵路局將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依法依規參與鐵路建設運營,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運營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支持地方控股鐵路企業自主選擇運營管理模式,大力推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持續推進地方鐵路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軌道交通小樹屋融合發展模式。

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12月25日,在濟南海關所屬泉城海關的監管下,2024年第1000列濟南中歐班列滿載1368噸白卡紙,自濟南發往俄羅斯圣彼得堡。

新絲路上,“鋼鐵駝隊”跨越新里程:累計開行10萬列,發送貨物超1100萬標箱、貨值超4200億美元。目前,中歐班列通達36個國家的320余個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125個國家和地區的542個港口。

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引領下,中國鐵路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

深化拓展與非洲、東南亞、中亞等國家鐵路雙邊交流合作,加強與國際鐵路安全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合作;積極推動坦贊鐵路項目激活;推動巴基斯坦ML-1、甘其毛都口岸、中哈第三通道等重點合作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國家鐵路局牢牢把握鐵路行業政府部門職責定位,著力深化拓展鐵路政府部門間雙多邊合作交流,鐵路對外工作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

組織對中老鐵路、雅萬高鐵開展運營安全檢查調研;統籌開展鐵路援外培訓和對外辦學,組織各類對外培訓87期、覆蓋40多個國家3000余人次……我國不僅推動國際項目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更在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拓展。

“展望未來,國家鐵路局將持續推進鐵路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和世界人民‘心聯通’,積極拓展雙多邊機制合作,推動鐵路‘走出去’高質量發展,為世界鐵路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王嘉彧說。

木耳菌種去九宮格見證太空歸來有望“回鄉”助農_中國網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沈唯)18日,在北京航空航時租天大學“月宮一號”實驗室舉行的交接儀式上,歷經兩周太空之旅的心言豹林山耳有機黑木耳菌種被正式交回到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言公司”)董事長雷星星手中。它們將被送回位于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的心言公司食用菌研究種植基地,用于進一步開展選育研究。

自2015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定點扶貧和幫扶中陽縣,每年組織開展“點對點”調研。在一次對心言公司黑木耳產業基地的調研中,學校了解到,該公司有開展黑木耳航天育種的需求。

黑木耳是一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食用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派駐中陽縣下棗林鄉陽坡村第一書記伊志豪介紹,黑木耳在自然環境下的進化速度較慢,通過航天育種,可得到性狀更優的黑木耳菌種,促進黑木耳新品種培育和產業升家教場地級。

“今年7月,伊志豪向我們提出,在實踐十九號衛星上搭載中陽縣心言豹林山耳有機黑木耳菌種,開展太空誘變育種實驗。”北京科思騰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飛回憶道,雙方經過反復研究討論,最終制定了實驗方案。

人們日常見到的瓣狀黑木耳,并不能被直接送上太空。“我們要先將黑木耳菌種轉化成可以進行空間搭載的凍干粉形態。”瑜伽場地伊志豪告訴教學場地記者,菌種在普通狀態下存活時間較短,通過冷凍干燥機等一系列設備處理后,其存活時間會大大延長。“這些前期工作,都是由我校‘月宮一號’實驗室團隊的師生來完成的。”他說。

當前,黑木耳產業已成為中陽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作為中陽縣黑木耳產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心言公司已建成年產1億棒菌包的研發生產綜合體及1000棟標準化黑木耳小樹屋種植大九宮格棚。

“這是公司第一次開展黑木耳菌種的航天育種,我們對后續選育結果也很期待。”心言公司銷售人員高建偉說,公司會繼續對母種進行培育和繁殖,最快明年5月中旬,有望收獲“太空木耳”。

“我們希望能在這批太空菌種中,篩選出產量更高、更有營養、性狀穩定、抗逆性強的黑木耳菌種。”在伊志豪看來,開展這次太空育種,不僅是為了讓中陽縣耳農種出高品質黑木耳,鼓起他們的“錢袋子”,還將豐富我國黑木耳種質資源,為基于人—動物—植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的地外生存基地建設提供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