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步集團的智能運動鞋生產線上,工人們在趕制出口訂單(2024年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新華社福州10月17日電題:傳統產業OUT了?了解一下狀況湊集50多家上市公司的福建晉江!
新華社記者鄭良、龐夢霞
“傳統產業是夕陽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搞新產業、選新賽道”……在一些人對傳統產業產生誤解與動搖的時候,福建晉江以“硬核”實力反駁了這類觀點。
安踏集團設立的博物館和數字化聰明運動綜合體——安踏982創動空間(2024年8月22日攝)。借助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等技術,這里成為“科技+親身經歷+運動”相融會的綜合空間。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本年以來,在國內外市場復蘇乏力、經濟下行壓力年夜的佈景下,晉江逆勢而上,上半年GDP增速為8.3%,居全國十強縣之首。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幾個支柱產業——紡織、鞋服、食物、建材等傳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添值增長率達9.5%。
這個地處東南沿海的縣城,湊集了52家上市公司,此中多數從事傳統產業,構成了總市值接近5000億元的“晉江板塊”。
從拼規模到拼質量,從重視砸錢搞營銷到堅定維護brand、投進科技創新,晉江“翻身記”折射了傳統產業現代化轉型中廣泛的艱難與堅守,反思與升華。
發展質量在壓力下逆勢上揚
10月,在晉江市池店鎮,占空中積206畝、投資額14億元的安踏晉江聰明產業園工程正在加緊建設。“7月開工后就進進了繁忙期。”工程項目部負責人說,產業園聚集了十幾條聰明生產線,多個創新研發基礎設施,包含全球運動科學實驗室、全球科研創新中間和專業運動鞋生產研發中間等。
技術人員在安踏集團運動科學實驗室任務(2024年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上半年,安踏體育用品無限公司實現營收337.4億元,同比增長13.8%,創歷史最佳中期業績。從2022年起,安踏超出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brand,持續占據國內運動鞋服市場領先份額。
在晉江,安踏并非孤例,創新在全市傳統產業正蔚然成風。
“晉江規上企業研發投進連續5年增長超20%,超250家企業聯合高校院地點此設立研發機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速超50%,今朝已有855家。晉江擁有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33家,有52家上市企業,絕年夜多數都來自傳統產業,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年夜增量。”晉江市市長王明元說。
這是在361°晉江五里服裝基地拍攝的“5G+聰明工廠”項陌生產線(2024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在采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傳統產業并非夕陽行業,科技賦能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廣闊的市場被打開,讓企業煥發新的生機。”
本年4月,神船十八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來自晉江的潯興集團自立研發的航天服拉鏈登上太空。從2016年神船十一號開始,潯興拉鏈已伴隨中國宇航員8次遨游天際。
“看似小小一根拉鏈,其實觸及14個一級學科、44個二級學科,資料、結構、設備、效能等上百道工序,處處皆創新。”福建潯興拉鏈科技股份無限公司技術研發中間總監高秀忠言訴記者,公司成立科學技術資源部,和國內多家高校一起配合,創新征途才剛剛開始。
361°晉江五里服裝基地的“5G+聰明工廠”項陌生產線(2024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堅守主業,危中求機
當前經濟下行周期仍在持續,發展動能新舊轉換,國際分工和好處格式深入調整,不少企業家坦言,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壓力會更年夜。晉江若何堅持競爭優勢?
傳承“晉江經驗”,堅守主業、堅持“咬住實體不放松”的定力,是晉江發展之基。
——企業不投機、不搖擺。
“這些年,我們有良多機會拓展利潤增長形式,好比體育賽事、體育小鎮、體育地產,包含金融投資,但安踏治理層固守‘單聚焦’戰略,從未改變。”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說,無論企業規模再年夜,企業始終將生產好一件衣服、一雙鞋作為主業。
這是在安踏集團博物館里展現的最輕的“太空跑步鞋”(2024年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企業危中尋機、蓄勢待發、逆周期投資,是記者在晉江采訪的深入印象。
在晉江經濟開發區英林園區、五里園區,吊塔林立,工程車穿越,一排排廠房拔地而起,增資擴產的企包養網業中,既有從事紡織鞋服、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的,也有從事半導體新資料、封裝測試、生物醫藥等高新產業的。
近3年來,福建華清電子資料科技無限公司每年產能增長40%,營收逐年翻番,先后被認定為專精特新“小偉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2017年以來,這家企業先后衝破氮化鋁陶瓷基板、高機能包養網陶瓷粉體的“洽商”技術,成為國內光伏儲能、LED封裝、電動汽車、電力電子等行業多家頭部企業的關鍵資料供應商。同時,公司還在不斷豐富產業鏈,應用場景不斷擴年夜,訂單持續增長。
“衝破焦點技術實現盈利之前,公司虧損了15年,可是我們始終堅持不忘‘做好資料’的初心,堅持自立研發,最終贏得轉機。”公司董事長施純錫告訴記者。
安踏集團設立的博物館和數字化聰明運動綜合體——安踏982創動空間(2024年8月22日攝)。借助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等技術,這里成為“科技+親身經歷+運動”相融會的綜合空間。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當局堅持長期主義,求真務實。
近年來,面對一波波房地產投資包養網熱,晉江黨委和當局不自覺跟風,堅持不懈強實業。以2023年為例,晉江房地產業增添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6%、三產比重8.9%,而其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達58.5%。
穩預期、強信念,激發平易近營經濟更年夜活氣。本年前8個月,晉江全社會固定投資增長9.4%,平易近間投資增長16.6%。
2023年7月《中共中心 國務院關于促進平易近營經濟發展壯年夜的意見》發布,“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寫進中心文件;本年10月10日,《中華國民共和國平易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公布,堅持“兩個絕不動搖”、同等對待、權益保護等寫進法令草案。
采訪中,多位企業家表現,這些信號給平易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不論順境窘境,都能放下累贅,敢于打拼。
晉江黨委和當局在優化營商環境高低工夫,盡力呵護、激發企業家精力。基層公務員的定位是:始終堅持當好企業的引路人、推車手、服務員,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密、說到做到”,贏得企業家認可。
在位于晉江市五里工業園的福建華清電子資料科技無限公司車間,工人正在生產氮化鋁陶瓷加熱片(2022年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愛拼敢贏,開包養網疆拓土
面積僅有649平方公里,常住生齒超250萬,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的洼地,既無豐厚的天然資源稟賦,也沒有年夜型國企和特別政策“加持”,但卻創造了綜合經濟實力連續30年居福建省縣域首位、縣域經濟基礎競爭力連續6年居全國第4位的輝煌。
“做企業的人永遠要有危機感,不創新就出局”,晉江多家運動鞋服企業負責人不約而同談到這一點。在他們看來,一雙運動鞋,從絲線、面料、鞋底,到設計、成型,有100多道工序,每個環節都有廣闊創新空間。
共識源于慘痛教訓。2010年前后,國產運動鞋服行業遭受宏大危機,長期靠營銷驅動,瘋狂投進廣告,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庫存高企,最終只能年夜打價格戰,一大量企業資金鏈斷裂,紛紛倒下。
晉江卡爾美體育用品無限公司服裝生產車間,工人在趕制訂單(2022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圖存求變。安踏、特步、361°等晉江運動鞋服企業敏銳捕獲國內消費升級動向,從面料、設計、工藝、流程治理等方面持續創新,讓“舒適”“科技”“時尚”等元素,成為運動鞋“新國貨”標簽。契合了國人多元化消費需求,重塑競爭優勢,贏得了市場認可。
在超4000億元規模的紡織鞋服產業,晉江構建了從原資料研發、智能制造到立體供應鏈的全產業生態,梭織化纖面料、經編工藝質量全球領先,多家紡織企業成為國際鞋服brand主要供應商,通過自立創新,有了較強的議價才能甚至引領下流產品創包養網新。
除了在生產端發力創新,近年來,晉江企業紛紛在消費端開疆拓土。
在晉江卡爾美體育用品無限公司服裝生產車間,工人在趕制訂單(2022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近日,卡爾美體育用品無限公司董事長柯永祥更為頻繁地飛往歐洲、東南亞、中亞等地區,尋求一起配合。本年上半年,公司海內市場營收增長70%以上。“卡爾美brand已經在40多個國家樹立了銷售網絡,海內市場增量空間還很年夜。”
本年上半年,晉江進出口增長18.57%,出口增長23.93%。與此前以代工貼牌、出口歐美市場為主分歧,更多企業以自立brand出海,布局全球市場,東南亞、南美、中東、中亞、非洲等新興市場成為新增長點。
工人在晉江市安踏集團一體化物流產業園繁忙(2022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全國第二年夜國際陸港——晉江陸地港,記者看到,一排排集裝箱滿載鞋材、塑料顆粒、紗線、網布、配件、機械設備等,即將通過海運、空運等運送到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以前出口的產品以製品鞋服等為主,現在更多是原輔料、半製品、機械設備出口,東南亞等地區大批的鞋服生產制造廠商需求中國的下游產業配套。”福建陸地港集團總經理李子興說。
從改造開放初期以鄉鎮企業起步發展壯年夜至今,晉江已擁有7000多億元規模的工業底盤,有紡織、鞋服兩個超千億元,食物、建材、醫療安康、智能裝備4個超300億元產業集群,各領域涌現出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經過數十年發展,晉江傳統產業擁有研發創新、brand品質、產業集群、資金等諸多優勢,布局全球市場,參與新一輪國際分工,搶占價值鏈中高規矩當其時。”晉江經濟開發區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許國鑫說。
在晉江陸地港的國際陸口岸岸海關監管堆場,口岸集裝箱吊運機在作業(2022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晉江陸地港的集裝箱堆場,口岸集裝箱吊運機在作業(2022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這是在安踏集團展覽館展現的公司產品(2023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參觀者在安踏集團展覽館拍攝公司新產品(2023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體育愛好者在安踏集團展覽館練習滑雪(2023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閎議》訪談節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互聯網新聞中間聯合出品,通過采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深度探討邁進“十四五”的中國社會在各領域的發展前路。以客觀、精準的解讀,科學、前瞻的思慮,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為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聰明氣力。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有機化學托舉著“基礎研討”和“轉化應用”兩項重擔,在“四個面向”中發揮著宏大感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討所(簡稱“上海有機所”)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成立的15個研討所之一,在發展過程中圍繞國家嚴重需求做出了哪些貢獻?面對人工智能的新海潮,又有怎樣融會發展的新未來?七十余年的積淀,給有機所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力財富?對此,《閎議》節目組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討所所長唐勇。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討所所長唐勇
有機化學國家隊的任務與擔當
中國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討所作為國家戰略科技氣力的組成部門,在實行建設科技強國的任務責任中承擔著怎樣的主要腳色?
唐勇:起首是在基礎研討方面,衝破現有理論和方式的局限,引領有機化學學科的發展。有機化學最最基礎的問題是化學鍵的選擇性活化、斷裂和重組,即在溫和條件下實現分子高效“連接”,焦點是解決效力和選擇性的基礎理論和方式;同時,有機化學加倍關注分子的“效能”,這需求通過與生物、資料等多學科穿插實現。上海有機所作為有機化學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氣力之一,將結合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傳統研討范式,力爭在金屬有機化學、自然產物分解和化學生物學、有機氟化學等學科標的目的的基礎理論和方式上獲得衝破,推動和引領有機化學的發展。
其次是在原創技術方面,助力有機化學相關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體包養網比擬現國家戰略科技氣力的擔當。有機化學是與人們日常生涯、國平易近經濟、國防平安等多個方面親密相關的學科。上海有機所結合本身的研討基礎和相關領域國家需求,積極摸索基礎研討驅動原創技術的科技創新形式,發展生物醫藥和戰略有機資料領域的焦點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一方面應用上海有機一切機分解化學的優勢,往解決主要藥物中間體和原料藥分解工藝問題,使藥物生產變得更綠色、更平安和更廉價;另一方面通過對自然產物化學生物學的深刻研討,發展面向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嚴重疾病的原創新藥。在戰略有機資料領域,上海有機所一方面將持續聚焦與國家平安相關的有機資料創制,同時將針對塑料淨化、動力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重塑塑料體系和煤化工產業相關的新路徑和新技術,摸索用科學/技術手腕解決白色淨化、動力轉型等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第三方面的腳色是人才培養與匯聚,科技創新靠人才,科技創新的未來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和匯聚尤其主要。上海有機所是我國最早開始招收研討生的單位之一,在過往70多年里,已經構成了一套獨特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的學生在學術界和產業界均獲得了驕人的成績。這方面要傳承,更要發展,接收國內外先進學術機構人才培養的無益經驗,力爭為我國甚至世界有機化學的發展培養更多棟梁之材。同時,上海有機所的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國際主要影響力的化學研討機構,接軌國際是殊途同歸,必將高度開放和一起配合,創造更好的學術研討生態環境,成為世界頂級有機化學和相關生物、資料領域學者的湊集地之一,成為我國有機化學領域的人才搖籃和窪地。
國際一起配合:“請進來”與“走出往”
中國網:國際交通一起配合給上海有機所帶來了發展空間、匯聚人才。在現在的國際局勢下,您認為上海有機所的國際一起配合應怎樣推進?
唐勇:國際一起配合與交通對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很是主要,這一點對于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討機構尤為主要。
現在上海有機所重要采取兩種方法推進國際一起配合與交通:簡單地講,一種是高程度國際學術交通促進興趣導向的國際一起配合;另一種是高質量國際科技一起配合推動的頂尖人才引進,這兩種方法均行之有效。
“請進來”“走出往”相結合,促進高程度學術交通與一起配合。在“請進來”方面,上海有機所設有“汪猷科學講座”和“SIOC科學講座”,報告嘉賓是包含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高程度專家學者。通過講座與交通,可有用清楚高程度專家學者當前最關注的標的目的,亦可清楚相關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也讓對方清楚上海有機所的關重視點并提出建議,通過交通互鑒拓寬研討思緒,發現配合興趣;同時,通過組織高程度的國際學術會議,如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國際自然產物、金屬有機化學、雜原子化學和雜環化學等系列學術討論會,拓展研討人員的視野,宣傳上海有機所的研討結果,促進我國研討人員與國際頂尖科學家的學術交通和彼此清楚。在“走出往”方面,起首是上海有機所的研討生。上海有機所是國內最早啟動博士生發展計劃的研討單位,資助優秀畢業生“走出往”,到世界頂尖研討組往學習交通、開拓視野、晉陞程度;同時,鼓勵上海有機所的科研人員走出國門,參加高程度學術會議,到國際學術組織任職,在國際主要學術期刊擔任編委或顧問編委等。到今朝為止,上海有機一切超過30位科學家在JACS等主要國際學術期刊任職,此中16人擔任期刊主編或副主編,8人在14個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主席、理事會成員等。“請進來”“走出往”相結合的長期交通溝通,碰撞學術思惟,促使上海有機所與國際一起配合方配合感興趣的科研課題的誕生。例如,上海有機所與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american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國家科學院院士卡爾·巴里·夏普萊斯(Karl Barry Sharpless)的一起配合就是一個很勝利的例子,雙方在“點擊化學”方面開展了深度一起配合,獲得豐碩結果,一起配合的結果也助力夏普萊斯榮獲了中國當局友誼獎。
開展高質量國際一起配合研討,從引“智”到引才。在這方面,基于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一起配合伙伴計劃的科技一起配合尤為勝利。上海有機所獲得過多個中國科學院“海內團隊”的支撐,通過與國際上一流科學家一對一地深度交通和穿插研討,達成了多項實質性一起配合,產生了豐碩的包養一起配合結果。最凸起的是通過一起配合推動了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穿插研討中間這一“科研特區”的成立,進一個步驟推進了國際頂尖人才的引進。穿插研討中間源起于20年前的國際一起配合,在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一起配合伙伴計劃項目支撐下,上海有機所與american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american哈佛年夜學終身傳授袁鈞瑛開展深度一起配合。在此過程中,袁鈞瑛傳授被上海有機所的創新文明氛圍和研討環境所吸引,于2020年10月全職參加。在包養網價錢袁鈞瑛傳授幫助和影響下,上海有機所又引進了哈佛年夜學終身傳授周界文等20余位優秀人才,勝利實現了“以才引才”。同時,通過一起配合,上海有機所也進一個步驟清楚到國外生物醫藥領域先進的結果轉移轉化形式和學術機構的治理經驗,推動了上海有機地點結果轉化機制領域的改造并營造了更好的學術生態環境。
春華秋實七十載
中國網:1950年,中國科學院組建了15個研討所,上海有機所就是此中之一。在迄包養今70余年的發展中,幾代人不斷創新奮斗,獲得了哪些主要結果?
唐勇:上海有機所成立之初就圍繞國家嚴重需求進行規劃和發展,從開展抗生素和高分子化學的研討起步,經過70多年幾代人艱苦創業、奮力拼搏,獲得了令人矚目標成績。
在基礎研討方面,上海有機所科研人員做出了諸多基礎性、引領性貢獻。例如:“人工分解牛胰島素”“人工分解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物理有機化學中的兩個基礎問題:不受拘束基化學中代替基離域參數和有機分子叢聚概念”“青蒿素的結構鑒定與全分解”等一批攀緣科技岑嶺的主要結果。發現了如亞磺化脫鹵反應、陸反應、Ullmann-Ma反應和俞氏糖苷化反應等多個國際同業認可的新反應;發展了手性催化劑自負載、邊臂戰略、催化不對稱往芳構化和負氟效應等新概念和新戰略;發明了包含陳試劑、SIOCPhox、SKP、TOX等在內的多個新試劑和新配體。百余項研討結果被american《高級有機化學》等國外經典教科書收錄,產生了顯著且深遠的國際影響。
在發展高新技術方面,作為“兩彈一星”配套資料的主要研制單位,在特種含氟效能資料(如氟塑料、氟油等)、核燃料萃取和分離、核兵器引爆用高能炸藥、有機熱控涂層、低溫氟醚橡膠、無毒推進劑和燃燒機能調節劑等方面為國家平安作出了杰出貢獻;在甾體藥物(如強的松、可的松和計劃生養用藥)、抗生素(如金霉素、鏈霉素和紅霉素等)、抗腫瘤藥物(如吉西他濱和曲貝替定等)的分解工藝與應用方面,供給了關鍵技術;在有色金屬和稀土金屬的萃取劑技術、電刷鍍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等方面,產生了宏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期,又在CO2制備“萬能溶劑”N,N-二甲基甲酰胺(DMF)、易加工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基潤滑基礎油(ETO)等多項原創技術上獲得了衝破,并勝利轉化落地,遭到了相關行業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建所至今,上海有機所榮獲了國家和省部級各類科技獎367項,此中包含國家天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含2項一起配合),國家科學技術特等獎3項(一起配合)等。與此同時,一批科學家也是以獲得了如第三世界科學院科學獎化學獎、莫伊桑(MOISSAN)獎章、洪堡研討獎、ACS Arthur C. Cope學者獎、惠斯勒糖化學獎、american化學會氟化學創造性任務獎、英國皇家化學會默克獎和Thieme-IUPAC分解化學獎等一系列國際獎項,在國際相關學術領域產生了主要影響。
“人工智能+化學”的新未來
中國網:近年來人工智能疾速發展,您認為“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討”(AI for Science)給有機化學領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唐勇:起首,我不是人工智能的專家,對人工智能的懂得能夠不到位。事實上,人工智能現在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涯中獲得良多應用了,像大師所熟知的人臉識別、無人駕駛等。我認為它對于科學,對于有機化學的研討和相關技術衝破也必將帶來反動性的變化。
那么,將來人工智能能夠為有機化學家解決哪些問題呢?從我的角度往懂得重要是研討效力會年夜幅度晉陞。有機化學發展了這么多年,它的研討形式到今朝為止基礎沒有任何改變,是一項半腦力、半體力的任務。人工智能的應用則無望改變這種傳統研討范式,年夜年夜進步研討效力,下降研討本錢。上海有機所對人工智能與化學的穿插高度重視,早在2021年之前就開始了自立布局,并且獲得很好進展。依照上海有機所的規劃布局,第1階段重要開發全自動的分解實驗室,解決分解的效力和標準化問題。今朝,上海有機所已開發出第一代實驗裝備,實現了只通過電腦操縱即可完成從投料到出剖析結果的全流程貫通,一天可完成上百個化學反應;后續迭代升級的裝備可實現更高的反應數量。第2階段重要是樹立云實驗室,將全自動實驗室包含試劑、元件、端口等標準化,實現應用電腦或mobile_phone在云端對化學分解實驗的遠程操控,使得化學實驗不再受時間和空包養間的限制,讓科研人員全部旅程不進實驗室就可以輕松而平安地開展化學研討。從今朝進展看,這一目標2025年無望實現。第3階段是樹立分解化學/反應數據庫,應用機器學習實現反應和分解線路設計與優化,年夜幅晉陞研討的精準性和整體效力,今朝上海有機所正在通過多方一起配合推進此項任務。第4階段是在完美反應數據庫的基礎上,樹立化學結構—特定效能數據庫并發展年夜模子,融會分解科學與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實現“結構設計→分解執行→效能實現”全鏈條的下一代分解科學研討與技術應用的范式,真正讓分子智能制造(簡稱“分子智造”)成為能夠,改變有機化學長期以來的傳統研討范式,實現包含效能資料和藥物/農藥在內的效能物質定向、精準、平安創制。
“一體兩翼”衝破,聚焦主業謀發展
中國網:“十五五”期間,上海有機所的重點研討標的目的是什么?
唐勇:“十四五”期間,上海有機所制訂了“一體兩翼”發展規劃。“一體”是最基礎,是焦點;“兩翼”是“一體”的出口,更是上海有機所未來發展的原動力。“十五五”期間,上海有機所將秉承上述理念繼續前行,專注有機分解化學中的基礎科學問題,也就是分子若何選擇性活化、斷裂和重組等問題。例如:若何實現反應和分解加倍高效、綠色和本質平安,若何通過分子結構調控分子效能等。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將結合上海有機所的有機分解優勢,發展現有戰略有機資料的經濟、綠色制造,同時根據國家嚴重需求摸索發展下一代的資料,為國家平安供給關鍵配套資料,為國平易近經濟產業鏈平安等供給原創技術;另一方面,將通過學科深度穿插,進一個步驟發展自然產物化學生物學,力爭為治療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原創藥物發現供給科學基礎,為我國國民的性命安康作出貢獻。總之,上海有機所將力爭在有機分解化學領域構成更多的國際同業公認的基礎理論和方式,發明更多的原創技術引領相關行業發展,培養匯聚更多世界一流的有機化學家。
科學家精力鑄就研討所文明
中國網:上海有機所是中國科學院成立最早的研討所之一。您認為在70余年的發展和創新過程中,上海有機所的科學家精力是若何體現、傳承和發揚的呢?
唐勇:在過往70余年的發展中,科學家精力是上海有機所持續、穩定、高程度發展的“魂”,它已融進上海有機所的文明之中,是上海有機所創新文明的主要組成部門,甚至可以說是上海有機所創新文明的“基因”。上海有機地點黨建引領的科學家精力教導方面獨具特點,那就是把它作為上海有機所本身創新文明生態建設的焦點內容。
具體情勢包含:
鮮活宣傳。例如上海有機所結合汪猷、黃耀曾、黃維垣等老師長教師們的誕辰紀念,組織舉辦科學家精力座談會,邀請跟老師長教師熟習的、老師長教師身邊的同仁到所座談交通,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同時制作相關視頻,把他們任務的一些畫面、一些真實的場景生動地傳遞給后輩。別的,上海有機所也借助以老師長教師定名的會議室,將老師長教師的經典語錄和故事融進此中,讓大師在日常學習任務中受教于無形。
言傳身教。上海有機所的老師長教師們從不搞特別,例如平時吃飯都是跟學生們、后輩們在一路,打飯排隊中大師均能感觸感染老科學家們的和藹可掬,也有了與老師長教師們交通的更多機會。這些日常生涯中的言傳身教,也是上海有機所弘揚科學家精力的特點方法之一。
陳列室中的文明和精力。上海有機地點成立70周年時樹立了研討所發展陳列室,特點是將科學家精力和創新文明融進此中,呈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任務日常點滴和體會,用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抽像地幫助后輩們感悟此中的精力。今后,上海有機所將自始自終重視科學家精力宣貫,將這些精力深度融匯到創重生態文明中往,傳承并發揚光年夜。
中國網:本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科學院建院75年,您對中國科學院的發展有怎樣的寄語?
唐勇: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國科學院建院75周年之際,作為中國科學院最早成立的15個研討所之一,上海有機所將不忘初心、堅守定位,奮力為我國有機化學領域和資料化工、生物醫藥相關領域發展作出更多貢獻,踐行其作為國家戰略科技氣力的高尚任務。
(本期策劃:楊柳春、王振紅;編審:楊柳春、王振紅、王虔;編輯:王虔、文彥杰、武一男。出品:《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間)
11月5日,在四川省甘孜躲族自治州巴塘縣,王扎西在非遺傳習親身經歷館扮演巴塘弦子舞。在四川省甘孜躲族自治州巴塘縣,人們時常跳起弦子舞,這是一種集詩、琴、歌包養網、舞于一體的綜合性扮演藝術,領舞的弦胡手是扮演包養能否勝利的關鍵。弦胡,凡是用柏木做琴筒,在琴桿頂部雕鏤龍頭寶塔。本年66歲的弦胡手王扎西是“巴塘弦子舞”的省級非遺傳承人。為保護并傳承弦子舞和弦胡制作技藝,王扎西在本身衡宇里建起弦胡制作包養網坊,并在各類活動中扮演,展現弦胡的韻律和弦子舞的魅力。
在均勻海拔超過3000米的川西高原,活躍著一批躲族傳統手工藝人。他們扎根家鄉,堅守初心,從未間斷對傳統技藝的實踐與傳承。土陶制作、牛羊毛編織、銅鑄、唐卡繪畫……精細的工藝賦予這些手工藝品獨特的藝術價值。
近年來,川西高原上的“守”藝人們不斷推陳出新,包養生產的手工藝品逐漸從高原走向海內外市場。
新華社記者 儲加音 攝
日前,云南省元陽縣阿者科村勝利進選結合國“最佳游玩村落”,成為全球注視的核心。
活著界文明遺產紅河哈尼梯田的懷抱中,阿者科村以其奇特的魅力和迷信的成長理念,以及在遺產維護、文明傳承與游玩成長融會方面的立異實行,取得結合國承認,失實不易。
多年來,阿者科村一直保持走綠色成長之路,經由過程建立內源式村所有人全體游玩成長公司,將村平易近改變為股平易近、資本改變為資產,完成了遺產維護、文明傳承與游玩成長的共贏。
“自從參加村所有人全體公司,日子超出越紅火。我們還積極介入到村落事務和游玩成長中包養,現在維護家園的認識也更強了。”村平易近高美華感歎道。
在活態遺產維護包養平臺推舉傳承方面,阿者科村建立了嚴厲的分紅規定,確保村平易近在村落游玩成長中取得實惠的同時,也積極投進到傳統平易近居、梯田和生態周遭的狀況的維護中。
村平易近盧愛文說:“梯田里不只栽稻谷,還養魚、養鴨,村里還有到此刻一點都沒有變更的蘑菇房,游客都愛好來攝影、游玩,我覺得無比驕傲和幸福。真包養的完成了‘有家的處所有任務,有任務的處所有家’的愿看。”
近年來,阿者科村不只重視遺產維護,還做活了“美”的文章,激起群眾介入的內活潑力。經由過程晉陞村落管理程度、激勵就近失業和追蹤關心弱勢群體,阿者科村完成了周全成長。
村平易近龍包養網排名小妹是阿者科村所有人全體游玩公司的售票員并擔負導游,天天日子過得繁忙而充分。她用本身的熱忱和專門研究常識包養網向游客先容蘑菇房、梯田,講述“阿者科打算”(高校幫扶村落的機制)的故事,讓更多的人清楚并愛上這個漂亮的小村落。她高興地說:“此刻我在家門口任務,積極介入維護哈尼族原始蘑菇房、梯田的同時,還能照料家庭,真是分身其美。”
文旅融會是阿者科村完成村落周全復興的主要舉動。阿者科村定位精品游玩招待,公道把持客流範圍、貿易化水平及成長速率,在堅持村原真性和遺產完全性的基本上,完成了蝶變。游客在這里可以體驗梯田徒步、梯田捉魚、辨識草藥、秧草手編、哈尼古歌、火塘烤茶等豐盛的文旅運動,感觸感染哈尼族文明的奇特魅力。
文旅融會成長也為阿者科村村平易近帶來可不雅的支出。據統計,自2019年2月公司正式運營以來,阿者科村累計招待國際外游客19.8萬人次,完成游玩總支出519.4萬元。村平易近經由過程分紅年夜會取得了豐富的支出,戶均分紅35886元。
將來,阿者科村將持續保持深化文旅融會,推進村落周全復興再上新臺階。不少村平易近表現,將倍加愛護這些來之不易的聲譽,持續盡力,讓阿者科村的今天加倍美妙。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快“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實現城鄉“無廢”;到2035年,“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
“無廢城市”,正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新的風向標。它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本期聚焦“無廢城市”建設,分享一些在城市固體廢物管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創新實踐和經驗,期待能激發更多關于“無廢城市”建設的思考和行動。
“無廢城市”,“新”意盎然
講述人: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土壤固廢輻射管理組組長 孟建偉
曾經,“無廢城市”對我來說是個新鮮事。2019年,雄安新區成為國家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之一。不知不覺間,我與“無廢城市”工作結緣也已經5年多了。作為一座立足未來的新城,雄安新區的“無廢城市”建設也始終“新”分享意盎然。
雄安新區的“無廢城市”建設首先需要解決原有的遺存固廢問題。為此,我們系統構建工業固廢全過小班教學程管理體系,全力推動遺存工業固廢全量化處理。我們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高效施肥技術,實現農藥化肥減量增效,逐步建立生態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穩定增長。
在解決原有遺存固廢的同時,我們將“無廢”理念融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全過程,全方位多層面制定綠色建筑配套政策及標準規范,重點打造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市場體系,率先在全國形成從建筑到街區、社區、城區全尺度,從設計、審查、施工到驗收的全過程綠建標準。目前,雄安新區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保持100%,高鐵站站頂和高速公路可光伏發電,一批高質量“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全面建成。
“無廢城市”不僅僅體現在城市建設中,更要充分融入群眾生活和人居環境的方方面面。每座社區、每座村莊、每個機構就好比城市的“細胞”。每個“細胞”都做到“無廢”,就能助力整個城市實現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雄安新區在全國率先發布《“無廢細胞”創建指南》,優先選擇引領示范性強的社會單元,推廣先行示范經驗。
為了讓“無廢”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們持續構建雄安特色“無廢”宣教體系。從2022年起,我們將每年的9月設為“無廢雄安”宣傳月,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在容東片區環衛設施北停車場、新區垃圾綜合處理設施、胡各莊村和劇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等地,我們逐批次建立集“宣傳、教育、活動、打卡”為一體的“無廢宣教基地”。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和相關單位攜手,創新編制全國首套“無廢”教育讀本,目前已在雄安新區許多學校推廣使用。這套讀本貫穿從幼兒園至高中的15年,并配套“無廢”精品課程和特色活動,邀請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好效應。
“無廢城市”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進規范化管理,逐步構建全過程監管體系,推進“無廢淀泊”“無廢細胞”創建,高標準、高質量打造“無廢雄安”。
提升處置能力 倡導垃圾分類
講述人:貴州貴陽市生態環境局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副主任 賀艷
貴州省是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被譽為“公園省”,而省會貴陽則有“林城”的稱號,“山在城里小樹屋,城在山中”,由于空氣優,風景美,海拔九宮格高,植被密,氣溫爽,每年熱浪襲人之時,貴陽總會賓客盈門。“要給市民和游客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這一直是我們創建“無廢城市”的動力所在。
剛開始提出“無廢城市”理念的時候,市民群眾大多不明就里。也難怪大家,要用三言兩語說清楚還真不容易。“無廢城市”要讓群眾參與,宣傳科普要先行。我們想出了征集“無廢城市”的標志和宣傳標語的好時租會議辦法,短短兩個月就收到3061條標語及32個標志。緊接著,我們走上街頭,走進社區和學校,開展“國際無廢日”主題活動、“無廢貴陽 綠色飛行”主題活動。今年前8個月,我們就開展了“無廢城市”建設宣傳58次,組織各類主題活動43次。2023年以來,在生產生活各領域多渠道投放視頻動畫及宣傳標語約30萬次,參與活動的市民超過百萬人次。
生活垃圾處理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重頭戲。經過反復調研和論證,我們建立了“兩員一書記”聯動機制,即“保潔員反饋信息—網格員上門引導—社區書記精準勸導”。保潔員負責向網格員反饋居民垃圾分類的執行情況,網格員負責入戶宣傳,對投放不準確或不分類的居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如果屢次引導無效,社區書記就會上門精準勸導。經過這幾輪耐心細致的工作,再不通情達理的人也都聽勸了。
分類、投放、收集這幾步都做好了,就要看處理和處置了。2022年到2023年,我們下大力在全市建成了21座生活垃圾分類轉運分類分揀中心,提升改造了15座轉運站,關停城區77個小型垃圾中轉站,分類轉運更加科學、更加環保、更加高效。特別是提升了濕垃圾處置能力。城北有貝爾藍德“餐廚+廚余”、城東有黔鷹“餐廚+廚余”協同處置設施,雅關、花果園、花溪地利農批市場、修文農批市場等地都建立了廚余垃圾處理中心,濕垃圾日處理能力達1435噸。同時,我們建成了貴陽(白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000噸/日)、清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500噸/日)等項目,提升了生活垃圾焚燒能力,全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處理能力達4900噸/日。
目前,貴陽全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已經全部停用或閉庫,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的“零填埋”,這對于西部城市而言相當不易。我們處理生活垃圾的經驗,也吸引了眾多同行們前來學習。
“無廢城市”的理念不僅在城市成為風尚,在郊區農村也深入人心,在南明區永樂鄉干井村,繡娘們把無廢城市的標志用苗繡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讓民族服飾、桌旗、壁掛都成了普及環保理念的載體。2023年底的統計數字顯示,貴陽市“無廢城市”建設公眾滿意度達到了86.23%。
破解“工業固廢”難題,城市更輕更綠
講述人:江蘇揚州市生態環境局家教固輻中心主任 湯潛之
揚州既有歷史底蘊,又有產業特色,工業體系也完整。2023年,我們先進制造業產值增長了2%。不過,在這光鮮的成績背后,也有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工業固體廢物的處理。
近年來,生態環境局和各單位一起謀劃了一批固體廢物領域的重點項目。目標就是扎扎實實地把工業固體廢物的環境管理做好,給“無廢城市”的建設打個好基礎。
一開始,我們就從“無廢工廠”開始抓起。工廠是整個工業體系的第一環,也是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的地方。我們培育了一批固體廢物領域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這樣一來,不僅提升了全產業鏈的“無廢化”水平,還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
比如秦郵特種金屬材料有限公司,這家企業年產鐵水、鋼坯、成品材好幾百萬噸。他們投入了大價錢,新建了高爐渣和轉爐鋼渣處理生產線,生產中產生的礦渣就能變成可直接外售的礦渣微粉了。這樣一來,固廢處理的問題就解決了,還帶來家教場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可以說,“無廢工廠”的打造,激活了整個工業的“無廢細胞”。
現在各個城市都喜歡把工廠集聚成園區,這樣一來,發展動能就聚合起來了。不過這“集聚效應”也會導致固廢的產生。特別是在化工園區,工業固廢產生量大、環境風險高,所以我們把“無廢園區”的理念帶到了揚州化工園區。
這個園區是揚州市唯一的化工園區,我們結合相關方案要求,梳理并踐行了“無廢園區”的6大類17項任務。2023年,一般工業固廢在設區市的綜合利用率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
現在,“無廢工廠”和“無廢園區”的建設都在不斷推進中。全市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率以及環境監管能力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我們深知,“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全市固體廢物環境管理部門將腳踏實地、實干爭先,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高值利用,為打造美麗宜居城市貢獻力量。
讓“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講述人: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 蘇雅拉圖
2022年4月,鄂爾多斯市成功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城市名單后,我們就緊鑼密鼓地制定了相關方案并且開始實施。
為了鼓勵固廢利用處置項目落地建設,我們依據項目類別、實施進度、處置能力等情況落實優惠政策。2023年,我們發放了獎補資金約3800萬元。
關于大宗固廢處置難的問題,我們建成了“鄂爾多斯市固體廢物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了全市1090家產廢企業的全過程閉環管理。我們還建成了全國首個“工業固體廢物特征屬性數據庫”,已經收集了12000多條數據。
為了讓全社會都參與到“無廢城市”建設中來,我們還開展了“無廢細胞”進學校、進社區、進工廠等“十進”活動。僅去年,我們就建成了107個“無廢細胞”。我們還制發了宣傳品9000余份,拍攝發布了專題宣傳片,就是為了讓“無廢”理念深入人心、見行見效。
我們還利用煤矸石開展礦山開采尾坑回填、采煤塌陷區和水土流失溝壑充填治理。這樣一來,不僅重塑了礦區環境地貌、實現了土地再生,還為進一步發展特色農牧業、田園觀光旅游以及綠色礦山實踐基地等生態產業提供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綠色無廢”模式。
在粉煤灰方面,訪談我們鼓勵企業積極開展自主技術創新。現在,企業已經研發出了新型節能發泡陶瓷墻板、透水磚、生態仿石磚等高檔建材。
雖然做了這么多工作,但我們也面臨著不少壓力和困難。畢竟鄂爾多斯是資源型城市,煤炭生產、煤化工和火力發電廣泛存在。我們將繼續以“無廢城市”建設為總抓手,推動固廢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政府引領、企業落實、公眾參與的固廢管理共建共享機制,讓鄂爾多斯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尚文超、陳元秋、耿建擴、呂慎、陳冠合、杜倩、蘇雁、高平、王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的第二項重點任務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里河注意到,該任務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的內容引發海內外熱議。
這并非“內卷式”競爭首次出現在中央會議中。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已提出要“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聞稿中,措辭從“防小樹屋止”變為“綜合整治”,接受三里河采訪的專家認為,這是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癥下藥,是促進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三里河表示,“內卷式”競爭扭曲市場機制,破壞市場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抑制企業創新動力,阻礙產業升級和轉型,可能導致資源錯配和浪費,降低整體經濟運行效率。
對九宮格“內卷式”競爭出手,一是指向更新舊動能。
在企業層面,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告訴三里河瑜伽場地,這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能結構優化;同時提高行業集中度,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改善供求關系。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小樹屋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認為,2025年部分行業錯峰減產意識有望進一步增強,企業間整合有望開啟。
在地方政府層面,羅志恒指出,這有助于規范管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尤其是防止各地在招商引資中進行政策的逐底競爭,避免低層次重復建設;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
對“內卷式”競爭出手,二是指向培育新動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分析,把整治“內卷式”競爭放到了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之下,有整治科技創新領域的“內卷式”競爭之意,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新能源相關產品。
三里河在此前的走訪調研中注意到,內卷恰是企業從0到1創新力不足的表現。缺乏創新能力、缺少明顯的技術優勢,往往導致行業、企業出現“內卷式”競爭。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向三里河指出,以“人工智能+”行動為例,其核心就是把人工智能的關鍵創新點廣泛應用到各領域,通過大力提振消費和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田軒認為,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將提升中國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