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丨去九宮格教室城市“金角银边”里的“治理文章”_中国网

新华社杭州4月7日电题:城市“金角银边”里的“治理文章”

新华社记者马剑、吴振东、郑生竹

早上8点半,上海市民吴女士带着两岁半的外孙女,来到离家步行只需10分钟的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宝宝屋”。隔着落地窗,她看到孩子在老师的陪伴下开心地玩耍,便转身忙自己的事去了。

就近就便,是社区托育的显著特点。这处社区“宝宝屋”利用街道闲置场地打造,90平方米的空间分设益智、涂鸦、运动、“娃娃家”等区域,提供托位30个,每天根据预约人数以1:5的师生比配备照护力量。訪談“离家近、环境好,外孙女很喜欢来这里。”吴女士说。

在上海市江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宝宝屋”,小朋友与外婆挥手说再见。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就餐、锻炼、买药、小修小补——近年来,灵活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见缝插针”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成为一种有益尝试。拥有上海、杭州、南京等多个重要城市,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做好庞大人口基数上的“治舞蹈場地理文章”,蕴便民服务于方寸之地,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小樹屋智慧。

自从社区助老餐厅开了以后,缪舞蹈教室阿姨将其当成了自家厨房。2023年上半年,这个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百尺溇社区的助老餐厅装修后重新营业,生意红火,前来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种类多,价格公道,味道也蛮好。老年食堂帮了我们大忙。”缪阿姨说。

萧山人深知,老年人就餐“小事”就是民生大事。萧山首批公建民营模式的助老餐厅之一的百尺溇助老餐厅应运而生。餐厅由政府投资建设、企业运营管理,向全体所属街道户籍老年人开放,适当面向社会人士补充经营。老年人享受相应折扣,社会人士则根据餐厅定价消费。

浙江杭州,市民在位于高铁桥下的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打篮球。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些老旧小区依托物业延伸出服务新场景。缝纫机、理发椅、血压计……位于南京市中心的红庙物业社区服务中心,由小区进出通道改造而成,面积仅有60平方米,除承载业主报修、意见受理等传统服务外,还拓展多项便民教學服务。

“老旧小区大多没有配建物业用房,在有限的公共空间内嵌入社区服务,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红庙物业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家栋说,该中心还与属地高校合作,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大九宮格批优秀志愿者为便民服务注入新生力量。

社区是离群众最近、感知最灵敏的“神经末梢”。业内人士表示,建设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应根据各地实际稳步推进。如何算好政治、经济、民生“三本账”,循序渐进让温暖之举精准落地,将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

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提出通过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身边和“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导则特别指出落实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的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建设嵌入式服务设施,达到每百户九宮格居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

一些长三角“明星城市”已争相晒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小目标”。到2025年,杭州将建立相对完善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政策保障体系。杭州市区遴选80个社区开展试点,新建或改建功能集成、布局合理、普惠共享的民生幸福共同体80个。2024年,上海市将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难题,计划推进不少于100个社区开展嵌入式服务设施示范试点,布局实施不少于30个先行试点项目。

婚事新办简办,为爱“轻装上阵”_中查包養心得国网

归巢青年将新观念带回乡村,新风尚、新婚俗正在成为新潮流

婚事新办简办,为爱“轻装上阵”

不同于父辈入乡随俗的传统婚礼,如今的新青年们把新风尚、新婚俗带回乡野,去繁从简,把更多精力用在创业发展、劳动致富上。同时,多地也通过发布倡议书、完善机制等方式广泛开展婚俗改革,持续推动为爱减负,守护幸福成果。

没有了“天价包養網”彩礼、豪车迎亲,也没有山珍海味,取而代之的是骑自行车带着新娘子“低碳出嫁”,一场家庭聚会仅限亲朋好友参加……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城市打拼的乡村新青年将新的婚礼观念带回乡野,成为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新风尚的主力军。

“我们要‘轻装上阵’,走上幸福生活的新起点。”不少归巢青年表示,他们选择婚事新办简办,既是为双方家庭减负,也是为了让幸福回归纯粹。

把新的婚礼观念带回乡

“你们真决定这么草率就把婚礼给办了?小倩的父母不会有意见吗?”5月20日晚,陈舟的父亲又一次将他单独叫出去,询问婚礼的事情。“我跟小倩早就商量好了,婚礼一切从简,你们就别瞎操心了。”陈舟回应道。

原来,当天是陈舟和张思倩的大喜之日。与传统迎亲嫁娶不同的是,没有豪车迎娶,没有彩礼、嫁妆,更没有动辄几十桌的婚宴,到场见证二人“修成正果”的只有10桌亲友和一纸婚书。

今年27岁的陈舟老家在重庆巫溪县蒲莲镇农村,大学毕业后,陈舟一边在重庆主城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一边等女友张思倩毕业。2022年底,二人决定返乡创业,同时把婚礼办了。

“我们双方的父母都是农村人,听说我们要结婚,就准备大办一场。”陈舟坦言,刚开始,他也想的是自己风风光光地娶,妻子风风光光地嫁。可冷静下来后,陈舟认真盘算了下:按照本地传统习俗,彩礼要8.8万元,加上买烟、买酒以及婚庆公司和办酒席等,总共的费用要十几万元。

创业刚起步的陈舟手头并不宽裕,家里条件也有限,妻子也知道他的难处,双方便各自做起了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决定一切从简。

“婚礼只是通向婚姻的‘桥梁’,而双方的感情可以是‘车’,也可以是‘船’。只要感情到位了,有没有‘桥’都无所谓。”张思倩表示,如果为了面子,而伤了感情,婚姻大概率长久不了。

事实上,随着我国广泛开展婚俗改革,加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返回农村,这些返乡青年也把崭新的婚礼观念带到农村,为爱减负。

入乡未必要随俗

今年“五一”期间,刚过而立之年的冉子瑞回到重庆奉节老家,到家第二天,亲戚找上门,向他借钱给儿子办婚礼。细聊下来,冉子瑞得知,亲戚准备给女方9.9万元的彩礼,美其名曰“长长久久”,还要在当地一家五星级酒店安排每桌价格为1888元的酒席……整套算下来价格超过20万元,目前还缺6万元。

随后,冉子瑞得知,女方家里其实没有要求彩礼,对婚礼也没有提任何过分的要求,而是亲戚家执意要挣面子,又因为没有凑够钱,把婚期一推再推。

“结婚没必要搞这么复杂,这样借钱办婚礼,挣到了面子又能怎么样呢?”冉子瑞和其他一众小辈展开游说。最终,拗不过这帮年轻人的“狂轰乱炸”,亲戚听进去了意见,同意降低婚礼、酒席等规格。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在老一辈眼包養網中,结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仪式,关系着家族面子和尊严,因此会通过攀比彩礼金额和婚礼规模的方式来获得社会认可。

“当结婚变成一场攀比和表演,不仅给家包養網庭带来负担、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让婚俗风气陷入迷途、给原本纯洁的婚礼增添了许多杂质。”陈舟表示,不同于父辈,他们这代人,更愿意把精力用在创业发展、劳动致富上,而非无奈地接受入乡随俗的传统婚礼。

“反正我以后就搞个旅游结婚,又简约又浪漫。”冉子瑞说。

记者注意到,在从城市返巢的青年带动下,骑行山地车带着新娘子“低碳出嫁”;在草坪上办一场自己主持的婚礼;婚宴饭菜以家常菜、健康饮食为主,争取“光盘行动”以及旅游结婚等新风尚、新婚俗正在成为乡村婚礼新潮流。

建章立制共护“幸福成果”

包養網当前,尽管已经出现新婚礼的风潮,但破陋习树新风,婚俗改革仍是老大难问题。”在巫溪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看来,旧婚俗“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立新。“要在根源上实现改变,教育引导是首要任务,同时,想要新风尚常态畅行,建章立制是关键。”

该负责人介绍,针对部分地区炫富攀比、大操大办、无事整酒等陋习,巫溪县探索设立“总管讲堂”进行劝导,制定村规民约予以约束,并建立了包含符合社情民意的“整酒禁令”的村规民约。

如今,“婚丧酒席俭办,无事酒席不办”的观念已在当地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我们从开业以来就立下了一个规定:自己不举办、不承接也不参加‘无事酒’,并劝导村民婚宴饭菜简单、健康化。”该县观峰村一酒庄老板谭传林告诉记者,他还联合村里的几个农庄老板和镇上签订了《不承接违规酒席承诺书》。

青年婚恋问题是小家的事,也是国家大事。当前,全国各地纷纷通过发倡议、立规矩等方包養網式,推动青年婚俗改革,守护“幸福成果”。今年1月,重庆市民政局、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出《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倡议书倡议》,提倡通过举行集体婚礼、家庭婚礼、旅游结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夫妻共植纪念树等形式,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分享新婚喜悦。

对此,冉子瑞认为,告别入乡随俗的乡村婚礼才更甜蜜,他们这代青年将从自身出发,卸下爱的负担,让幸福回归纯粹,也让婚俗改革的新风吹遍田野。(记者 黄仕强)


女子查包養網心得辞职找离异男包养 被对方儿子赶出门希望落空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女子辞职找离异男包养 被对方儿子赶出门希望落空

  资料图片

30多岁的她选择了50多岁的他,男方说要养她,让她辞了职

包養

依靠变依赖,对方却耍赖 她的希望落空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农芝

核心提示她离婚时只有30多岁,但她却选择了比自己大20岁的男人。当时,男方给了她很多承诺,并说要养她。她也想通过婚姻来改变生活,遂听从男方意见辞掉工作。男方为她租房给她买房,给她生活费,但就是不给她婚姻。如今,他们包養纠纠缠缠已有10年。10年时间里,他们分分合合,周女士早已看出男方对她不会再有承诺,但因为没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她现在还是没有勇气离开。

周女士对此无包養平台推薦比悔恨,她说,就是因为当初想依赖男方,现在反倒害惨了自己。

1

为稳定的生活

她选包養網择比自己大20岁的男人

周女士今年48岁,老家在隆安,她总是用“孤苦无依”来形容自己,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担忧和恐惧。

周女士30多岁时,与丈夫感情破裂而离婚,儿子被判给了丈夫。那时,她跟丈夫在隆安经营着一个农庄,离婚后,丈夫在老家给她留了一套房子。但她一个人生活感到百无聊赖,老乡介绍她到南宁一家酒店打工。

周女士从此成为了这家酒店服务部的员工,每天给房间打扫换床单,工作辛苦也很乏味。周女士说,她很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但自己一个从农村来的打工妇女,如果不是老乡介绍,可能在南宁都找不到工作。每次工作辛苦时,她就想着,如果能找到一个依靠就好了,她就不用这样一个人辛苦奔波。如果是两个人,哪怕辛苦一包養点,生活也有个盼头。周女士想再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周女士38岁时,有个老乡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对方姓蓝是武鸣人,早年丧偶,年纪比她大20岁。介绍人说蓝先生条件还不错,有退休金,家里建有楼房,有一个儿子早已成家。周女士说,介绍人把蓝先生说得很好,见面后,她也觉得对方不错,大方,容易亲近,对她也很怜香惜玉。当得知周女士离婚的遭遇后,蓝先生对她更是疼爱。“他比我大20岁,我当时想,年龄大点更懂得疼人。他经济条件不错,应该可以给我安稳的生活。”周女士说,离婚之后,她觉得没有颜面跟亲戚朋友来往,几乎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那种被人疼爱的感觉她已经很久都没有感受到了,直到遇到蓝先生。她当时确实很渴望再婚,想有一个安稳的家。

当时,蓝先生常住武鸣,她住在工作酒店的集体宿舍。随着交往的深入,蓝先生对她说,辞掉这辛苦的工作吧,住集体宿舍太不方便了。“他让我辞职跟他到武鸣去,我就同意了。”周女士说,蓝先生还说以后他来养她,他有存款,每个月还有退休金,儿子自己创业也有钱,根本不用负担什么,养她一个人绰绰有余。

蓝先生的承诺让周女士看见了未来的曙光,她二话不说就辞掉了工作,跟蓝先生回到了武鸣居住。

河北永年:遍地开花污染环境 整治提升重获生机 _查甜心寶貝包養網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原标题:

遍地开花污染环境 整治提升重获生机 河北永年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标准件产业脱胎换骨

◆本报记者张铭贤

通讯员冯涛 蒿文祥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说媒,十年前女方会问男方家里有没有标准件加工厂,如今会追问一句有没有排污许可证。这一变化折射出河北整治“散乱污”企业对永年标准件产业带来的影响。

2017年,永年区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4950家,占邯郸市的51.19%,占全省包養的13.78%,为全省数量最多的县(区)。这14950家“散乱污”企业中,9098家为标准件企业。为此,永年区委、区政府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清零整治和标准件产业规范提升,通过分类施治,企业数量虽然锐减,但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却大幅提升。

无序生长:遍地开花的标准件加工厂

“三十万人搞生产,十万大军走全国,三千车辆做物流,家家户户出老板。”这是永年标准件产业生动写照。

作为永年的支柱产业和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之一,永年区标准件产销量占到了全国的45%,被誉为“中国紧固件”之都。

有繁荣,更有隐忧。永年的标准件加工厂虽然企业数量庞大,但单体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环境污染严重。

“原来这里有华宝、超捷、兴远、荣辉等4家标准件企业,生产中的电镀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洺河,洺河水常年都是褐色的,根本看不到鱼虾等生物。”住在永年区临洺关镇洺河岸边的群众对标准件企业的污染深恶痛绝。

据了解,群众所说的这4家企业还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标准件企业,众多的小企业甚至没有治污设施,污染更为严重。

邯郸市美坚利五金制造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管理的马辉介绍说:“小企业基本没有进行环境治理,成本低廉,在价格上有优势。我们厂生产的螺丝要卖到0.12元才能盈利,而小厂子0.06元就能挣钱。”

整治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2017年3月起,一场“散乱污”企业整治风暴席卷永年,积弊已久的标准件产业成了整治重点。

有序整治:关停取缔五千多家小作坊

经过多轮次排查梳理,永年区将全区9098家标准件企业列入了整治范围。永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以“洗牌”的力度,按照取缔淘汰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入园进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高端引进一批的“五个一批”原则,举全区之力推进整治。

“没想到这次动静这么大。”马辉说,“像我们这样已经有治理设施的企业也要进行提标改造,当时还是很抵触的,再提高治理标准无疑成本更高。”

然而几轮争议后,美坚利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全厂形成了共识:“这次政府是动了真格,不整改肯定过不了关。而且,在全区停产治理的背景下,早整改早复产早见效,还能多抢占市场和客户。”

企业争分夺秒加快建设治污设施,政府部门则24小时值守帮扶企业包養網。整治期间,永年区委、区政府抽调环保、发改等部门业务骨干实行集中办公,对标准件产业规范提升工作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

永年区环保分局负责环评审批的工作人员刘志强至今记忆犹新:“每天看项目环评报告并进行批复,大家都是连轴转。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区完成了近两千家符合条件的标准件企业的手续办理工作。这些企业通过规范生产,全部纳入了正常环境管理范畴。”

对于治理规范无望的企业,永年区坚决按照“两断三清”标准予以关停取缔。截至2017年底,永年全区9098家标准件企业,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5094家,规范生产2096家,符合提升条件办理手续企业1908家。

入园进区:标准件产业脱胎换骨

在永年区委书记侯有民看来,相对于关停取缔,整治提升才是永年标准件产业最难啃的“硬骨头”。引导企业入园进区,聚集小企业集中发展、集中治污成了永年标准件产业整治提升的重要举措。

走进河北恒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下愚公包養網移山志,敢教雾霾变蓝天”的巨大条幅。

作为永年区最大的表面处理企业,河北恒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投入5.4亿元进行环境治理,并采用租赁车间给其他企业生产,自己负责污染治理等模式实现盈利。公司董事长刘占红介绍说,各生产车间不开废气处理系统,生产系统就不能运行。而且当废气处理系统风机电流低于20安培、风机频率低于45赫兹时,生产系统会自动报警、自动关闭。

废酸处置一直是永年标准件产业环境治理中的短板,河北恒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酸再生系统实现再生利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处理电镀废水后的污泥,通过焚烧系统将其中的锌挥发出来,产生的次氧化锌外卖,剩余污泥作为一般固废用于建筑材料使用。

邯郸奔创有限公司负责人郭现虎从事标准件产业20多年了,他的企业现在租用河北恒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进行生产。虽然增加污染治理设施提高了生产成本,但郭现虎却算了包養網價格这样一笔账:吨产品利润薄了,但设备先进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提升,原来一天生产7吨货,现在一天生产60吨,算下来,企业一天的总利润比原来多一万元左右。“关键是再也不担心环保检查停产这档子事了,可以满负荷生产。”

中小企业利润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则实现了产品的晋档升级。目前,永年标准件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5件,现有河北省名牌产品8件、河北省优质产品27件;4家紧固件企业成为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

与整治前相比,永年区标准件产业紧固件行业用钢量虽然减少55.6万吨,但产品每吨利润最高增加了120包養網0元,整个产业增加利润5亿元,部分企业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标准件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

习近平查包養app的黄河情怀_中国网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从青藏高原出发,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纳千流,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踏遍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来的深谋远虑。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九曲黄河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大河之治——“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千秋治河”展厅。

在一幅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图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

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摇摆不定的流线如厉鞭抽向大地,给百姓带来苦难。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

曾几何时,黄河“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思接千载,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

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祈愿着黄河安澜。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中。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实现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4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创造“地上悬河”治理奇迹。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说。

来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眺望黄河郑州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凭栏远眺,眼前天高水阔,林密鸟翔。总书记心中,谋划着黄河安澜的宏伟蓝图。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深知治水之重、之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黄河,无疑是治水的重中之重。

“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第二日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包養網 花園记开宗明义。

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包養網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尽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带着这样一种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黄河一线考察汛情。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彼时,黄河秋汛洪水已经退回主河槽,但从主河槽到码头绿化带10多米的“过界”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刚一下车,总书记便问询前段时间水位最高时的水边线在哪里。

“这就是10月8日漫滩时的水边线。”在码头上,黄河河口管理局负责人手持展板,向总书记一一汇报。

码头风高浪急,总书记伸手帮助扶着晃动的展板,仔细察看,不时插话提问。

当听到黄河秋汛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点头肯定。

“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说。

两天后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向负责治黄的同志们谈及大河之治的初心使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也是毛主席当年的夙愿”,“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

“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坚持问题导向,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黄河下游有着广阔的“滩区”。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滩区,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人民生活生产之所。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杨庙社区,总书记见到了他一直牵挂着的黄河滩区群众。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2021年10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是滩区群众住房难的真实写照。如今在杨庙社区,排排楼房与条条公路整齐交织,现代化的便民服务设施齐全,印证昔日“穷窝窝”的翻天巨变。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户外活动(2021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黄河大坝上,听历史,看变迁;老年人餐厅里,掀锅盖,话家常;居民家中,问变化,听民声……一路边走边看边问,总书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这是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是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

2022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他说:“近年来,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温暖的话语充满力量,振奋人心。

大河之美——“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对母亲河的“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牵肠挂肚。

黄河之病,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生态问题,考验历史眼光。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整体把脉、系统开方。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总书记要求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从北京出发,飞机一路向西,经华北平原,越太行山脉,过黄土高原,抵达青藏高原。

舷窗外,黄河之水一路奔涌,两岸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告诉人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面临的难度绝非寻常。

青海坐拥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每年从这里输出的清洁水源,约占到黄河全流域的一半。在总书记心中,青海生态就像水晶一样,弥足珍贵而又非常脆弱。

鸟儿在青海察尔汗盐湖边的淡水湖上栖息(2017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察尔汗盐湖,了解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在清洁能源企业,考察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海的生态保护问题。

总书记明确要求:“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及保护“中华水塔”,总书记提出:要想一想这里是国内生产总值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决定建个工厂、开个矿,搞点国内生产总值自己过日子。

从上游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到中游的“中央水塔”秦岭、“华北水塔”山西……山一程,水一程,总书记心系“国之大者”。

“你们这里是华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化。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汾河生态曾遭受很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这次来山西,总书记专程到汾河岸边走一走看一看。

当地同志汇报,太原市采取了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举措,汾河水质逐渐向好,两岸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书记频频点头:“真是沧桑巨变!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总书记对当地领导干部强调。

从汾河入黄口北望,黄河劈开晋陕峡谷,两侧的黄土高原连绵起伏,这里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如今,绿意正在点染这片黄色的土地。

2022年金秋时节,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园,一片丰收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延安,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随着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治理水土流失的举措持续推进,曾经的沟沟峁峁已是树成荫、木成林。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山山峁峁被茂密的山林覆盖(2021年1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总书记曾在陕北插队,回忆起知青岁月说,过去陕北老乡们修梯田、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老乡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医保,生活越来越好。

行之念之。从三江之源到渤海之滨,习近平总书记步履所至、心之所向,满是关切。

2021年10月,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沿着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秋日,海风吹拂,芦花摇曳,几只鸿雁、斑头雁栖息在水中小洲上。

鸟类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飞翔(2022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这些年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去年以来还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

“到这里来的游客多吗?”总书记问。

“最多的时候年游客量60万,我们限定了每天最大游客量。”当地负责人答道。

总书记叮嘱:“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

2023年11月12日,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在飞翔。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如今,这里正在创建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推进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美湿地尽显生机。

“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总书记的要求振聋发聩。

上游保护,中游治理,下游修复。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各地以保护为红线,为黄河“治病”,母亲河日渐恢复生机活力。

大河之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

面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深刻剖析。

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控供给还是控需求?谋一地还是谋流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流域面临更多矛盾与纠葛,需要有万里在胸的思维和眼光。

从三江源到入海口,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调研思索、一路解题定调。

2021年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明确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黄河北岸,山西运城。五彩斑斓的盐湖见证“盐运之城”的产业变革。

2023年5月16日,运城盐湖旁,展台上放着洁白的河东大盐。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展板、展品等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察看盐湖风貌。

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史、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运城因盐而兴,却也因长期的资源依赖面临过度开采、产业陈旧、污染加重的困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运城迎来转型机遇。

退盐还湖,腾笼换鸟!

2020年起,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盐湖开始从矿区、工业区变身为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

同时,运城加快培育壮大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沿黄各省区的发展方向: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河南南阳,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龙头”“总开关”所在地。

“这个地方我一直想来。”2021年5月13日,中线一期工程渠首。习近平总书记伫立船头,语带关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个地方的运行以及这里的移民工作,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次看一看我很高兴。”

水,生命之源,生产必需。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却极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丰。

在后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2021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席话,将水资源置于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却承担包養網了全国12%人口、17%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难题何解?

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这是一场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推行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开展畜牧渔业节水、强化再生水利用、促进雨水利用……

这是一项严格的刚性约束: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

全黄河流域行动起来,“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朴素道理深入人心。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宁夏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自古有“塞上江南”美誉。

2020年6月9日,在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观景塔,俯瞰园区全貌;沿着田埂走进稻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舀起鱼苗、蟹苗,放进田边水渠……

在这里,总书记强调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那次宁夏之行,包養網比較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提出殷切期望。

先行,既是敢闯敢试的勉励,也是深刻考量的定位。

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嘱咐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指示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站在谋全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谋划沿黄各省区发展定位,指导黄河沿岸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谋划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开渠的人,千古留名、青史留名啊!”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边的另一处农业重地——内蒙古巴彦淖尔,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的沙盘前驻足良久。

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的水利建设,在河套平原上印刻下如人体血脉般延展扩散的7级灌排体系,总长6.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的一圈半。

总书记对这个灌溉系统赞叹不已:“它将来会作为百年、千年基业留下来的。”

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呼和浩特市听取了当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情况介绍。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总书记问。

当地负责能源产业发展的同志汇报:“预计到2025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电量翻两番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内蒙古能源产业长期以来以煤为主、因煤而生。但是产业太单一不行,多元化发展是方向。能源建设不能光靠传统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绿色中国。”

从眼前的灌渠,看到千年的基业;从新能源产业,看到绿色中国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着当前的黄河,也擘画着流域的未来。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大河之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2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汾河两岸瑞雪纷飞,银装素裹。沿着蜿蜒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山西省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看望群众。

皑皑白雪衬着火红的窗花、春联和灯笼,让小山村更显祥和喜庆、年味十足。

总书记走进村民师红兵家。桌上摆着白面、红枣、红豆、黑豆,一家人正在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霍州年馍。

“习爷爷您放一个。”师红兵的小孙女请总书记在“登高馍”上点一颗红枣,总书记欣然答应。

“你们这边是吕梁山,挨着就是黄河了,再过去就是陕西。我插队那个延川县,离这儿也不远,地形也都是这样的丘陵沟壑。黄土高原生活着我们的祖祖辈辈,孕育着我们的中华文明。”在山西抚今追昔,总书记思绪穿越岁月山河。

黄河,塑造了古老文明。

水脉牵系着血脉、文脉。悠悠黄河,冲刷着黄土包養地,哺育出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浸染出炎黄底色。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明“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致信祝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总书记强调“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出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肇兴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

“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村里老一辈都有吃不饱的记忆。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如今的“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旧貌和新颜对比鲜明。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调研,深情地说:“我在延川插队时就听到过高西沟的名字,当时陕北的大寨村。看你们的梯田,都是下了功夫的。难得的是半个多世纪一直做下来。”

赳赳老秦,久久为功。黄河流域层层叠叠的梯田,是世世代代对严峻环境的雕刻,深埋下希望,播洒下汗水,收获了富足。

黄河,淬炼出民族精神。

总书记曾动情地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正因为黄河的赐予,我们才拥有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也正因为黄河桀骜不驯,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才有了更加坚韧的品质、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鲜明的特色。

考察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所在的兰考县,总书记前往坐落在昔日黄河故道沙丘上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宣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观西临黄河15公里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总书记动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到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山西,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右玉精神”:“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

在总书记心中,黄河早已同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扭结在了一起,锤炼出炎黄子孙的韧性、力量和精神,也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

黄河,奔涌出复兴前景。

河南安阳,数千年前的“禹河故道”流经之地。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总书记感慨:“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

穿越风雨,历尽沧桑。从历史获取启迪,向世界展现自信,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2023年5月18日,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内,习近平夫妇同贵宾们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豪放的秦腔《梦回长安》与高亢的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交相呼应、余韵绵长,唤醒汉风唐韵的华夏记忆,展示丝路新生、盛世中华的恢弘气象。

泱泱华夏风物,浩浩丝路长歌。这是开放和谐、进取奋发的时代注脚,这是旧邦新命、汲古润今的文化神韵。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震撼人心——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从中华民族厚重深远的精神河床流淌而来,黄河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奔腾而去!

文字记者:张晓松、林晖、高敬、徐壮、齐琪、张研

视频记者:武笛、朱高祥、杨琳、吴刚、梁世庆、卢佳、张侨、吴飞座、李晓波、王志、杨静、赵玉和、韩方方、李占轶、刘诗平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杨文荣、郝晓静、王秋韵、张惠慧、包昱涵、贾伊宁、高松龄、鲍菲菲、姜子炜、程昊

统筹:郜新鑫


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查包養心得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12月12日,在赴河内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开启携手迈向现代化的新篇章》的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开启携手迈向包養網现代化的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应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和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邀请,我即将对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第三次踏上越南这片美丽的土地,感到十分亲切,就像到亲戚和邻居家串门一样。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理想相同,命运与共。毛泽东、胡志明等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怀着共同理想信念相交相知,携手缔造了“同志加兄弟”的中越传统友谊。在追求各自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进程中,我们团结一心、相互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互学互鉴、拓展合作,共同书写了中越友好历史篇章。

今年是中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越两党两国共守和平安宁,共谋发展合作,共创繁荣富强,走出一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阳光大道。

我们坚持以信相交。两党两国高层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今年,我同阮富仲总书记密切互动,共同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擘画新时代中越关系蓝图,推动中越关系确立新定位、迈入新阶段。我先后会见了赴华访问或出席会议的国家主席武文赏、政府总理范明政、越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张氏梅同志。双方召开了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两党理论研讨会、两国公安部合作打击犯罪会议等机制会议。各部门各地方合作更趋密切。

我们坚持以利相融。中国长期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四大贸易伙伴。应中方邀请,越南领导人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越南输包養網排名华的果蔬等农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中国出口的原包養網價格材料和机械设备有力支持了越南制造业发展。中国企业承建了河内轻轨2号线,这是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累计载客近2000万人次,为河内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中越国际班列开行,智慧口岸启动建设,陆地边界口岸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中国企业在越南建成海外最大的光伏产业集群,投资建设的光伏和风能电站为越南的能源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河内、芹苴等地投资建设多个垃圾发电项目。

我们坚持以谊相亲。今年以来,两国人员往来迅速恢复,前10个月中国赴越游客超过130万人次,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中国全国政协和越南祖国阵线中央暨边境省份友好交流活动、中越边民大联欢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中国传统经典名著在越南家喻户晓,中国当代影视作品也深受越南民众喜爱。越南流行歌曲火爆中国社交媒体,越南歌手在中国综艺节目中收获大批中国“粉丝”。日益密切的人文交流就像蜿蜒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中越友好交往的奔涌长河。

我们坚持以诚相待。两国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和平合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给予支持,在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中保持密切配合。越方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支持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支持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今年是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亲诚惠容周边外包養網交理念10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亚洲做起。中国有首耳熟能详的歌这样唱道,“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这反映出中国民众心中朴素的亚洲命运共同体意识。亚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周边是搬不走的邻居,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愿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周边国家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越南同中国有着“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将发展中越关系视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衷心希望两国不忘传统友好初心,牢记共同理想使命,携手走好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保持战略沟通,夯实中越命运共同体政治基础。双方要继续保持高层战略沟通,确保中越关系这条航船劈波斩浪、稳步向前。双方要坚定支持对方走好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共同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交流,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确保各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稳致远。

——发挥互补优势,强化中越命运共同体合作基础。中国正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越南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双方要充分发挥地缘相近、产业互补优势,加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战略对接合作,不断拓展在互联互通、国企改革、绿色能源、关键矿产等领域合作,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更多惠及两国人民。

——加强友好交流,筑牢中越命运共同体民意基础。远亲不如近邻。中越关系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要加大友好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中越央媒、智库、文旅、出版机构、广播影视等部门对口交流机制效能,深化中文教育、职业教育、体育、卫生等合作,办好中越人民论坛、青年友好会见等系列品牌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相互了解和感情。两国要增开更多直航航班,中国将鼓励更多中国游客来到越南观光旅游,感受越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妥善管控分歧,扩大中越命运共同体共识基础。双方要落实两党两国领导人共识,妥善管控海上分歧,共同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双方要着眼两国人民长远福祉,坚持互利共赢,积极推进合作,为营造各自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现地区长治久安作出应有努力。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仍在加速演进,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上升,地区和平和发展面临较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亚洲站在悠久文明的历史根基上,正迎来发展振兴的重要关口。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亚洲地区的未来,掌握在亚洲人民自己手中。10年来,亚洲人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同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弘扬和平、合作、包容、包養網融合的亚洲价值观,才能融入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畅通升级,为亚洲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只有积极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把本国发展寓于各国共同发展之中,才能共同建成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无论世界如何沧桑巨变,中国坚持走人间正道。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保持周边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方针,同时赋予亲诚惠容理念新的内涵,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共同推动亚洲现代化进程,为包括越南在内的亚洲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相信,中越两国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将吸引更多国家投身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为亚洲长足发展和睦邻友好提供更多正能量,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迈出新步伐(濠江在线)查包養心得_中国网

前不久的跨年夜,澳门旅游塔烟花绽放,澳门文化中心奏响新年音乐会,“2023幻彩耀濠江”点亮澳门34个地点……澳门喜庆的节日气氛,吸引着广大居民和游客。

2023年,澳门经济快速复苏,游客纷至沓来,景点热闹了,消费畅旺了,发展信心更足了。“旅游+演艺”“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美食”等精彩纷呈,旅游经济领跑多元发展。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日前公布的临时统计显示,2023年入境澳门旅客约2823万人次,日均7.7万人次。据悉,2023年前三季度,澳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实质增长77.7%。澳门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就包養網业状况持续改善。

“特区政府推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已初见成效,总体经济复苏优于预期,澳门经济正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

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有了时间表、路线图

2023年11月1日,澳门特区政府公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澳门首个全面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澳门繁荣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不二选择,在澳门社会各界达成了普遍共识。《规划》的出台,让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有了时间包養網表、路线图,对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齐心攻坚意义重大。”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就《规划》内容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介绍。

据悉,《规划》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特区“二五”规划,以“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为依据,对各产业未来5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中,“1”是按照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要求,促进旅游休闲多元发展,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4”是持续推动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四大重点产业发展。

2023年,澳门直飞东南亚、东北亚多国的多条航线开通,“山东·青岛澳门周”“天津澳门周”“福建·厦门澳门周”等相继举办,美食节、灯光秀等主题旅游活动内容丰富,网红打卡点涵盖景点、社区、餐饮店等,各类会议、展览、演唱会、舞剧、话剧、音乐剧密集举办,龙舟赛、帆船赛、大赛车、马拉松、网球赛、乒乓球赛引人关注……“多姿多彩的澳门,让我这个生长在澳门的年轻人觉得很自豪。”澳门居民梁小姐说。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创新实施一系列振经济、扩客源计划,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盛事活动,充分发挥澳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需求的休闲旅游业态。”李伟农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澳门居内地出境旅游目的地首位。

如今,福隆新街步行区、荔枝碗船厂片区、益隆炮竹厂旧址等历史片区活化焕新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拓展了综合旅游休闲业的深度和广度。据介绍,通过政企合作、“以大带小”方式,澳门中小企业也参与到活化项目中,既为游客提供了多种选择,也惠及澳门民生,切实为综合旅游休闲业发展提质增效。

“我看好展现澳门手工业发展历程的文化片区,如果有机会,想把店开进其他活化后的历史片区。”经过招投标入驻益隆炮竹厂旧址,开办“森梦咖啡店”的林英群告诉记者。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聚力发展新兴产业

“1+4”中,“1”与“4”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1’是中短期目标,也是澳门优势产业,可以率先体现多元发展成效,增强信心;‘4’是积极探索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力争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李伟农表示。包養網

贺一诚指出,当前,澳门进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起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聚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以更大作为加快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澳门特区政府首要的重点施政任务。

当前,澳门正包養網努力逐步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大健康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12月,离岛医疗综合体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投入试营运,这是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兴建的第一家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将成为实施特区政府“1+包養網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推进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平台;澳门中药制药厂制造的外用中成药“止痛活络摩擦膏”首次进入内地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对提高澳门药物在内地的普及性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6月底,澳门金融业资产达27735.4亿澳门元;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澳门科研成果产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广州、深圳及香港,并拥有珠江西岸领先的学术科研基础;

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澳门被亚洲知名会展杂志评选为“最佳亚洲会议城市”;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中国网球巡回赛“澳娱综合”职业级总决赛等多项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有力促进了澳门体育产业和各关联产业联动发展。

“尽管目前各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基础有所不同,但都具备相当的优势和潜力。4个重点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也可以产生很好的叠加效益。”李伟农举例说,现代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可为大健康、高新技术等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澳门的品牌会展活动,可助力重点产业资源对接,创造更多业务发展和跨界合作的机会。

李伟农表示,《规划》可有效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及居民发展方向,从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多管齐下,聚力攻坚,积极促进发展新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效应,切实增强澳门经济的发展动能和综合实力,加快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规划》有助于引导澳门居民尤其是年轻人,顺应产业规划和市场趋势,积极做好准备、提升综合能力,把握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机遇,收获更多发展红利,实现更多元、更优质的向上流动机会。”李伟农说。

琴澳一体化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珠海横琴,与澳门一水相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昔日“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海岛,如今已大道纵横、高楼林立、产业勃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已逐步发展成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主阵地。”李伟农说。

据悉,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以来,深合区内澳资澳企明显增长。截至2023年11月末,澳资企业达5880家;“四新”产业加快布局,实有企业已达16418家,同比增长10.2%,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29.6%;2023年11月底,“澳门新街坊”项目约4000套住房面向澳门居民开售,首日便收到超过500份申请。

2023年以来,澳琴两地充分发挥“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组建联合代表团赴葡萄牙、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路演”,两地联合招商渐成趋势。

2023年12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印发。其中,“推动粤港澳帆船自由行、游艇自由行”“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文旅、会展等产业母基金”“打造区域医疗服务高地”“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联合澳门打造世界级毛坯钻石、宝石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澳门葡语国家精准联系人作用”等诸多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规划》是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从澳琴空间、产业、民生、城市建设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作出的系统谋划、整体规划,将为澳门产业多元和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贺一诚表示,澳门特区政府将认真把握重大机遇,结合特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和“1+4”产业发展策略,以及澳门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推动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我们将加快落地一批可知可见可感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建立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撑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等目标任务实现新突破。”李伟农说,中央支持澳门经济发展的政策正不断落地实施,澳门社会上下一心,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条件,也更有决心和信心,去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目标。

新华全媒+丨国防教育进查包養網站校园 上好开学第一课_中国网

2月26日,天津市第四中学学生在课堂上向包養網老飞行员提问。

当日,天津市河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天津市第四中学,在天津市中小学春季新学包養網比較期开学包養網心得首日开展以“初心向阳·从‘新’起航”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课堂邀请了91岁的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周修平包養網、天津市烈士陵园讲解员刘凯涵,为中学生讲述真实战斗故事与烈士光荣事迹。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河北邢台:触摸查包養網站乡村振兴的文化脉动_中国网

河北省邢台市,有3500年建城史,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碑刻造像等文化遗存,以及散落在太行山区的160余个古村落,邢台市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破釜沉舟、武松打虎、冯唐白首等近百条成语和典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41项、市级53项,涵盖戏剧、舞蹈、音乐、美食等多个方面。

如今,一股乡村文化振兴的潮流正在邢台大地风起云涌。在邢台市委、市政府“文化兴市”战略的推动下,民间挖掘、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力量不断壮大。深埋在乡土中的文明记忆正在苏醒、重塑、重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振兴力。

“唤醒”文化基因

鼓点一响,白幕一亮,一线,一偶,老怀调皮影戏剧艺术团的皮影戏又上演了,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小学的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十里亭镇下解村有一个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皮影戏。沙河皮影起源于元代,后随着明代皮毛商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兴盛,民间艺术和班社的流动演出使老怀调、西调、平调等皮影班社发展起来。

随着时代变迁,皮影曾一度没落。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表演皮影戏的人渐渐老了,演出团队散了,皮影戏仿佛停留在人们遥远的儿时记忆中。

“不能让这门传统技艺失传!”2012年,下解村党支部书记任进生和包養村“两委”决定,筹集资金,成立皮影剧团,招收青年演员,充实新生力量。十多人的老怀调皮影戏剧艺术团正式成立。村委会免费提供的排练室和道具室,成为剧团的“阵地”。

老艺人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口述剧目的唱词,让人记录下来永久留存。他们还逐字逐句地指导唱腔,手把手地传授打鼓、敲锣、执杆等技艺。

“徒弟”们也全情投入、毫不松懈。“剧团成立十多年来,团员们每天都在坚持排练。大家都铆足了劲,要把皮影戏发扬光大。”团长秦乐琴是皮影戏第十三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我正在培养第十四代传承人,希望能为大家带去持久的欢笑。”

近年来,老怀调剧团的皮影戏走进了人们视野,学校、集市、民艺汇演、旅发大会等都出现了皮影戏的影子。2023年,剧团开展“皮影进校园”活动,演出了20余场。下解村还开发皮影戏道具、皮影戏衍生品等系列文创产品,投资300万元建设皮影中心。

2021年5月,沙河皮影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沙河皮影发展走进了一个新的纪元。邢台市和沙河市在加强对皮影文化保护和研究的同时,以皮影非遗文化为核心打造“皮影小镇”,将周边的沙河市湿地公园、传统村落、生态农业园等旅游项目连点成线,形成一条文化产业带。

“红色”是邢台市另一个特色。

包養網在册井镇全呼村,村民们集资建成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2名抗战英雄。

“每年清明我们都会组织党员和青少年学生来为先辈扫墓。”全呼村党支部书记崔伟国说。

陵园外,以红色精神长廊为主轴,串联起初心广场、党史教育园、红船驿站,让人们设身处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这里曾经是马会河边的闲置荒滩地,全呼村积极开展生态整治,就地打造沙河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党建主题公园,与白庄范子侠将军墓、全呼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一起,组成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掘传承红色文化。

全呼村借此实现了华丽“转型”。它曾是一个以工矿企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吃上了旅游饭,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2019年12月,全呼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搭建农村大舞台

2023年12月27日,河包養網北省邢台市襄都区晏家屯镇石相村村民活动中心,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这里正在举行襄都区“四季村晚”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惠民演出,独唱、河北梆子、豫剧、朗诵、舞蹈、器乐演奏轮番上演,好戏连台,将新年的气氛烘托到了高潮。

近年来,村民家门口举办着一场场文化盛宴。

邢台四股弦、邢台梨花大鼓、隆尧秧歌、威县乱弹都源于邢台。戏曲在邢台人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在南宫市王道寨乡孝昌村的文化广场上,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在唱着京剧经典曲目《梨花颂》。

文化广场占地7000平方米,是村里筹措200多万元资金高标准建设而成的。“我们身上的行头也是村里给我们配备的。我们现在唱起戏来,精神十足!”一位正在表演的村民告诉记者。

“乡村文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文化,要把话筒递给村民,把舞台交给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邢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薄国纯表示。

南宫市还活跃着一支送戏下乡的专业队伍。南宫市戏曲艺术传承中心成立于2015年12月,演职人员30余名,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文武场配套。这是一个由原南宫市京剧团的老演员自发组建的演出团体。

带着对戏曲的传承和热爱,中心成员们已志愿下乡演出600余场。他们演出的内容包括传统京剧折子戏《铡美案》《白蛇传》等,以及现代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20余剧目,再加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节目,广受老百姓欢迎。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坚韧的民间艺术力量,传统文化才生生不息。”南宫市委副书记付刚评价道。

繁荣文化产业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掘文化的经济属性,将其与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相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2年,在河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五个100”名单,沙河市新城镇“葫芦非遗小镇”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入选。

葫芦非遗小镇就像一个葫芦版“迪士尼乐园”——建有葫芦园艺长廊、葫芦工艺品展厅、葫芦菜肴主题餐厅、葫芦别墅民宿、葫芦美术绘画馆、葫芦丝音乐馆、葫芦主题摄影馆、葫芦影视直播基地、葫芦非遗博物馆、葫芦艾灸馆等十大主题版块,游客可以制作葫芦工艺品,穿上葫芦娃服饰变身“葫芦娃”,画葫芦、吹葫芦丝、做葫芦菜……在这里留下难忘的记忆。

“2014年,我在15亩试验田上种葫芦、卖葫芦,小有收获。”新城镇大学生村官崔刚毅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但是,想长远发展,就得做精深加工,做长产业链。”

在深入研究葫芦文化和传统工艺,大量开展市场调研后,崔刚毅决定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上寻找突破口。

崔刚毅和他的团队创新彩绘葫芦工艺,通过烙画、雕刻、针刻等技艺,把古文诗词、民族戏剧、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在葫芦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产品销路一下打开了。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2016年,崔刚毅创建葫芦小镇,目前已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

“等到公园建成,我们将包養網形成种植、设计、加工、销售、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链,能够带动更多周边劳动力,真正实现强村富民!”崔刚毅说。

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

十里亭镇曹章包養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制作专业村”,手工灯笼制作工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些年,这一文化资源并未被认识利用和充分挖掘。

改变发生在2018年,曹章村村集体成立了灯笼厂,把村民们组织起来,让灯笼制作这一“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走进曹章村灯笼制作车间,流水线上妇女们干得热火朝天。她们熟练地将绸布套在事先制作好的灯笼架上,红彤彤的灯笼在一双双巧手中初具雏形。另一边,人们在灯笼头部装上灯笼杆,尾部裱上黄色的幸福穗,装灯泡、打包装箱,“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一个个带着吉祥寓意和美好祝福的灯笼,走进千家万户,营造出火红、祥和的节日氛围。

曹章村党支部书记窦建学介绍:“我们开发了拉丝灯笼、羊皮灯笼、金条绸布灯笼、仿古灯笼等几十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300多万元。”

更重要的是,灯笼产业让村民们足不出户有活干、有钱赚。“每天家里的事忙清了,走几分钟就到了上班的地方,干活熟练点儿的话,一天就能挣100元。”正在缠穗子的村民魏小绵告诉记者。

春节前夕,灯笼厂加班加点赶货,以满足节日市场。村民们用亲手制作的灯笼,映照出红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