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区,十大帮扶产业蓬勃兴起_中国网

编者按: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广大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据统计,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主要集中在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粮油、中药材、生猪、茶叶、食用菌、禽类和薯类十大产业。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第4年,帮扶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进展?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脱贫地区十大帮扶主导产业”系列报道,集中展现每个产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需要补齐的短板,探讨下一步发展方向。

在脱贫地区类型多样的帮扶产业中,什么产业影响力最大、带动范围最广、助农增收效果最突出?

是在青藏高原上徜徉的牦牛,还是石漠化的大石山区里,土生土长的黑山羊?

是三峡库区甜美多汁的脐橙,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高挂枝头红彤彤的大枣?

是横断山脉氤氲雾气中出产的茶叶,还是茂密的松树林下,茁壮成长的三七?

脱贫攻坚时期,中西部22个省(区、市)832个脱贫县,绝大部分都培育了2-3个特色鲜明的帮扶主导产业。

“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包養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各地对脱贫地区帮扶主导产业重新进行梳理,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更加明晰。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截至目前,832个脱贫县都确定了若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帮扶主导产业,涉及瓜果蔬菜、特色畜牧、特色粮经作物、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休闲农业等6大类27小类。从产业覆盖面、带动人数和带动效果来看,在27小类中,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粮油、中药材、生猪、茶叶、食用菌、禽类、薯类位列前十,堪称脱贫地区十大帮扶主导产业(以下简称“十大产业”)。

梳理近两年来“十大产业”的发展轨迹,深切感受到,在顶层设计下,脱贫攻坚时期播下的星星之火,正迸发出旺盛的生命脉动,不仅成为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更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脱贫地区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集群效应凸显,竞争力明显增强——

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正在茁壮成长

“十大产业”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从整体规模看,2023年,脱贫地区“十大产业”共涉及760个脱贫县,占脱贫县总数的91.34%;产值达1.52万亿元,占脱贫地区主导产业总产值的89.4%,带动脱贫人口数2480万人,占脱贫县帮扶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总数(2882万人)的86.1%。

“十大产业”在规模上占据绝对优势,带动脱贫人口数量众多,帮扶增收的能力也可圈可点。它们之所以能被脱贫群众广泛肯定和接纳,既是脱贫地区相近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外在体现,也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各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必然之举。

在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的生产车间内,一个三层环型自动化茶砖生产线上,数台智能机械臂在进行联装作业。2019年起,安化县着力打造黑茶5G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安化黑茶全产业链基本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转型升级不断加速,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安化黑茶综合产值达252亿元,税收达2亿元。

湖南安化县黑茶、河北唐县肉羊、四川苍溪县猕猴桃……全国已有84个脱贫地区帮扶主导产业产值在50亿元以上。据统计,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帮扶主导产业,蔬菜涉及85个县,草食畜牧81个县,水果79个县,茶叶76个县,生猪64个县;产值5亿元以上的帮扶主导产业,草食畜牧涉及148个县,水果128个县,蔬菜128个县,茶叶103个县,生猪99个县。在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

延安洛川苹果、安徽砀山黄桃、陕西富平尖柿、河南信阳毛尖……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涌现,奏响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从品种、品质再到品牌,都有了明显的优化提升,脱贫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驱动的转换升级是关键,要从过去主要依靠帮扶资源投入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形成自身造血功能的创新驱动。十大产业正以锐不可挡的势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

全链条拓展延伸,全要素补齐短板——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框架下长期支持和培育

去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村民宋秀银家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家里种了13亩夏橙,地头的收购价起步就是2元/斤。在当地,夏橙的亩产为5000-8000斤,平均每斤成本0.7元,今年收入十来万元不成问题。

宋秀银家的夏橙会去往哪里?也许会进入城市奶茶店,成为一杯鲜榨橙汁,也许会被酿成脐橙酒、脐橙醋,也许会被加工成脐橙饼等小零食。当地争取产业链项目资金1550万元,用于提升特优产业的加工、仓储和品牌建设。目前已培育脐橙精选及数字化加工企业78家、深加工龙头企业5家,开发出的脐橙精深加工产品有100多个。依托漫山的脐橙果园,乡村游方兴未艾,楚韵橙香小镇、脐橙离地运动小镇各具特色,屈原故里秭归脐橙乡村游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150条精品旅游线路。如今,秭归县的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大多数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对于“从有到优”的探索者来说,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抗风险能力不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一些帮扶产业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性较大,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坎。

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采取有利于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政策措施,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在顶层设计上,以《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为引领,《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新政策密集出台,覆盖强化财政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完善用地政策、加强项目管理等各类产业扶持政策。

在具体实施中,各级衔接资金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新一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包養选派到位,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机制深化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开展……这些支持举措,纵向包含了产前、产中、产后,横向覆盖了财政支持、金融帮扶、消费帮扶、社会帮扶等方方面面,将政府、社会、市场以及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拧成了一股绳。

政策利好层层释放,让“十大产业”如虎添翼,跑出了“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加速度,稳住了脱贫群众奔向富裕生活的自信心。

聚焦生产基地、产品加工、营销流通等重点工作,紧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科技服务、人才培训、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推动帮扶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才能把更多的产业增值留在当地,把更多的就业机会留给农民。

“我们观察到,目前,‘十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显活力。”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产销对接机制也更加顺畅。在延续和优化脱贫攻坚期各项消费帮扶举措的基础上,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与“十大产业”建立起精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特别是电商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新通路。2023年,“十大产业”累计销售额达1.45万亿元,其中电商销售额达1686亿元。

该负责人坦言,“十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总产值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电商销售额占销售额总量的比例也低于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这反映出‘十大产业’虽然集中度高,但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业加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营销能力建设、品牌形象打造等方面,仍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决策部署,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资源向脱贫地区汇聚,小农户深深嵌入产业链中——

为脱贫群众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贵州省印江县木黄镇,位于梵净山西麓,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边,凤仪村因为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梵天菌业”)的到来,走上食用菌产业农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占地600多亩的生态智慧农场中,黑木耳食用菌棒整齐地伫立着。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梵天菌业成功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可稳定高产的菌种。在农场中长期务工的村民就有21人,村民在基地学会技术后,自己也成了种植食用菌的能手。

有了科技支撑,小农户就能快速步入现代农业的轨道。近两年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产业科技先锋队等深入脱贫地区,开展科技帮扶;产业技术专家组、农技特聘员、产业技术顾问等制度,为“十大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大力开展人才培训,脱贫群众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能,产业发展带头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在政策的牵引下,向“十大产业”倾斜的不仅是科技服务,还有金融资金、社会资本、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是各类人才奔赴产业一线。

2021年4月15日,原任职于中央编办综合局财务处的冯立学驱车向北,奔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朝阳镇补龙湾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

“壮大肉羊产业,品种更新换代是根本之策。优质品种的小羊羔,每只能多卖200多元,能帮助村民增收不少。”冯立学积极引进“萨福克”新品种,2021年,中央编办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2022年中央编办又投入20万元,协调北京市东城区京蒙帮扶资金12万元,用于购买品种羊。为了引导农民接受新品种,村集体经济“先行先试”,发展肉羊养殖,目前已累计收益6万多元。这笔钱被用来保障村民日常饮水,过去每人35元的水费,现在都由村集体收入来“埋单”。

有了“领头羊”,“十大产业”就能走得蹄疾步稳。随包養着政府、社会的各类帮扶力量深入脱贫地区,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伍”也在基层的土壤中萌发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特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起来,农村电商户、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生产包養经营实用人才活跃在乡野间,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在“十大产业”的产业链上,共有89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万个农民合作社、15.8万个家庭农场,它们与小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利益联结形式不断健全,脱贫群众加快嵌入产业链条。

成效突出体现在一个点,那就是脱贫人口的收入正在不断上升。据统计,脱贫地区“十大产业”共带动人口数量约9934万人,其中脱贫人口约2480万人,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2600多元。

从“十大产业”出发,我们看到中国无数脱贫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蓝图。它们汇聚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之力,书写着奔向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九万里风鹏正举。让我们充满期待,“十大产业”再创新的辉煌!

“桃花经济”映红乡村振兴 西藏林芝嘎拉桃花村查包養網产业升级创收再提升_中国网

中新网林芝4月3日电 (赵朗贡嘎来松)近日,记者“寻访中国最美春包養網價格天之旅”林芝全域桃花慢直播暨生态旅游采风踩线活动走进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深入了解远近闻名的“桃花村”如何通过“桃花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创收再提升。

“桃花经济”映红乡村振兴 西藏林芝嘎拉桃花村产业升级创收再提升

  图为嘎拉村。贡嘎来松 摄

“桃花经济”映红乡村振兴 西藏林芝嘎拉桃花村产业升级创收再提升

  图为航拍嘎拉桃花村。贡嘎来松 摄

位于318国道沿线的嘎拉村,桃林总面积约为270多亩,有野桃树1253棵,享有“桃花村”之美誉。全村共33户149人,因其左右两边有大山围绕,又有潺潺的高山雪水流经此地,每逢春天,桃花夹岸而开,故又被当地人称为“桃花沟”。嘎拉村是林芝首届桃花旅游文化节的主会场,桃花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别包養網心得有一番韵味。

作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嘎拉村依托“桃花园”景区,大力发展观光、采摘,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年收入超过1300万元(人民币,下同),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林芝市巴宜区真巴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今年嘎拉桃花园从3月17日开园,到目前为止,半个月的时间接待游客约38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万元。3月31日桃花节开幕当天,桃花园接待游客约6000人,实现旅游收入约19万元。按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预计整个桃花季能够实现旅游收入约500万元,比去年增加约150万元”。

现在正值桃花季,嘎拉村每天游人如织,桃花园设置了移动咖啡、民族服饰旅拍、美食、林芝特产等摊位,还有响箭、骑马观光、网红打卡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桃花经济”映红乡村振兴 西藏林芝嘎拉桃花村产业升级创收再提升

  图为在桃花园内,游客体验骑马。贡嘎来松 摄

边巴介绍,为了提升游客体验,今年桃花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步道1800平方米,新增3个洗手间,增加拍照打卡点,同时合理规划园区的摊位数量,对村民进行统一培训,力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嘎拉村,记者采访了来自贵阳的陈女士,今年76岁的她已经是第三次进藏,这次是专门为了桃花节而来。陈女士说,独一无二的雪山桃花是最吸引她的地方,同时淳朴的民风民俗也让她深受感动,路过的村民时不时和她打招呼,提醒她缓步慢行,以防高原反应。

以花为媒,文旅搭台,桃花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让美丽的生态“颜值”转化为强劲的经济“产值”,让百里桃包養網花的动人美景转化为百万群众实实在在的收入。

嘎拉村村民乔次仁在桃花节期间负责为游客提供牵马观光服务,他说,现在愿意体验骑马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匹马每天的收入约五六百元。村民们在桃花包養網节期间的工资加上年底分红,人均年收入达到3.6万元。

来自四川的简晓霞是民族服饰旅拍摊位的负责人,她说,我们在桃花园做旅拍已是第四年,现在林芝的生态旅游越来越火爆,游客也越来越多。

“桃花经济”映红乡村振兴 西藏林芝嘎拉桃花村产业升级创收再提升

  图为游客体验藏装在园区拍照。赵朗 摄

嘎拉村以西50公里的久巴村,温室大棚里的无公害草莓新鲜上市,次仁旺姆带着20多筐草莓早早来到桃花园,游客在草莓摊位前品尝购买,络绎不绝。她说,现在来林芝旅游的游客,大多喜欢品尝本地味道,这些无公害草莓很受欢迎,供不应求。

在林芝,拥有艳丽桃花的不止嘎拉村一处。为了盘活“桃花经济”,林芝每年都举行桃花旅游文化节,今年已是第21届,“桃花盛宴”带动林芝经济节节攀升。

林芝市旅游发展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旦增桑珠表示,今年1-2月,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11.83万人次,接待收入1438.64万元。各类旅游业主体累计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为6864人次,实现转移就业收入1476.26万元,更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旅游钱、过上了好日子,享受到了旅游业发展的成果,一大批绿水青山通过发展旅游正在成为“金山银山”。(完)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丨长三角去九宮格“神奇动物”在哪里_中国网

2024年4月1日在浙江长兴扬講座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扬會議室出租子鳄。

近年来,由沪苏浙皖合抱時租空間而成的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这片经济发展活舞蹈教室跃的热土为野生动個人空間物提供了栖息生存之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苦难与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查包養行情:白玛_中国网

白玛老人(左)和老伴多吉卓玛在家中喝酥油茶(3月27日摄)。

白玛1942年出生于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一个牧人家庭,属于农奴中的“差巴”。他回忆,那时家里要为贵族放牧1000多只羊,得到的报酬仅仅是不够糊口的食物,记忆里小时候很少吃饱过,冬季只能用烂衣服裹脚充当鞋子。

195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包養,白玛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好生活奋斗。70年代,白玛和同伴为向北寻找草场,在羌塘草原深处的嘎措包養網湖边建设了新家园——双湖特别区嘎措人民包養公社(今双湖县嘎措乡)。1989年,白玛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随着双湖县实施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工程,白玛老人住进了山南市森布日生态搬迁安置点的二层小楼,安享晚年。白玛说:“现在我孙包養網女嘎桑玉珍一年在合作社里的分红就有20头羊、一头半牛和5万元现金。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包養網

“公交便民驿栈”去九宮格共享受欢迎(体验·民生一线观察)_中国网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莲宝路的公交便民驿栈。

王 超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本版聚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反映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

——编  者

3月,行走在家教場地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北街,柳芳公交场站北侧,一处蓝白相间的果蔬摊格外打眼。

定睛细看,这处摊位不太寻常——头上连了“天线”,脚底长了“轮子”。原来这“小型菜场”是由一辆公交车变身而来,车厢顶部的几个大字——“公交便民驿栈”分外醒目。

小小“公交便民驿栈”这道城市里独特的风景线,将如何小樹屋启迪城市治理?记者近日走近公交便民驿栈,解码新业态背后的新实践。

何以吸引客流?

便利又便宜,驿栈选址有巧思,合作运营更专业

“豌豆两块五,西葫芦一块九,耙耙柑五块六……”清晨7点,柳芳公交场站北侧,工作人员敞开车窗、支起時租會議货架,路旁停驻的一辆公交车摇身一变,成为一处“生鲜商超”。

30平方米左右的车厢里,分成4个档口。三层货架上,青绿鲜嫩的菠菜、翠绿带刺的黄瓜、饱满红润的西红柿一溜儿排开,琳琅满目,甚是热闹。不一会儿,附近街坊三三两两聚拢过来。

“这里位置便利,果蔬价格也便宜。”家住附近的李奶奶送完孙子上学,遛弯儿的工夫顺道走进驿栈,挑选蔬菜,“这儿的果蔬水灵,价格也比周边的超市便宜,我隔两天就会来买一趟。”

说话的工夫,前来采买的居民络绎不绝。“每天上架的品类不少于120种,当天上货当天就能售罄。”装袋、称重、结账……售货员范师傅忙个不停,早7点开门,一直忙到晚10点闭店。

“便利又便宜”,老百姓的心声里,凝结着运营者的心思。

选址有巧思。以驿栈为圆心,向南,紧邻柳芳公交总站,来往车次频繁;向东,不足百米便是地铁站,人流量大;再向外扩,1公里内辐射5个大型社区的上万户居民,还有学校、医院分布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方便了市民,也保证了客流。”北京公交便民驿栈项目运营负责人吴宏伟说,他们曾在路口实地测算,驿栈所在路口每小时约有上千人流量。

运营更专业。“驿栈采取公交公司和专业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吴宏伟解释,前者的场站资源叠加后者的供应链资源,使销售的商品价格比市场价低10%—20%,为居民带来了实惠。

公交车变身便民驿時租場地栈,让场站的边边角角变成“金边银角”。以柳芳便民驿栈为例,自去年3月底开业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累计服务人群约21万人次,销售蔬果总量近35万公斤。“日营业额能达到1万元左右,相当于一家80平方米左右果蔬超市的水平。”吴宏伟说。

创意从何而来?

缺什么补什么,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公交服务转型

成熟一个、运营一个。如今,公交便民驿栈的探索正逐渐推开。

“近一年来,已投入运营或试运营的公交便民驿栈项目达23处,覆盖北京7个城区,累计客流约73万人次。”吴宏伟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柳芳、马官营、南湖渠等多个栈点不打烊,供应不断档,货品不涨价,2月10日至17日,便民驿栈客流量就超过1.6万人次,成为不少市民街坊的“心头好”。

栈点数量在增加,服务品类也在扩充。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马官营公交场站西南角,4台公交车改装而成的便民驿栈里,不仅果蔬、肉类、冷饮等商品一应俱全,营养早餐、自助洗衣、十元理发等便民服务也应有尽有。经过拆围栏、铺地砖、修台阶、安座椅等一系列整治,曾经封闭在场站的内部边角焕然一新,成为一方整洁的街角公园。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周边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我们不断延伸驿栈的服务触角。”北京公交集团基建行政部业务主管杨跃告诉记者,去年7月,集团开展大调研,发动职工进社区、访居民、做调研,半数受访者希望在家门口开办果蔬店,餐饮、理发、缝补等需求紧随其后。正是根据这些需求,项目团队“一栈一策”丰富更新驿栈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加精准的便民服务。

散落在北京多个城区的公交便民驿栈,在加速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同时,也记录下传统公交转型的身影。

2022年,北京市商务局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挖掘交通场站、公园、园区等空间资源”,强调“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梳理、开放所属空间资源,布设便利店(社区超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我们拥有700余个公交场站,遍及城区各个角落。以此为契机,通过整合边角资源打造便民平台,不仅能补齐社区便民服务短板,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还将助力公交从城市公共交通提供者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型。”杨跃告诉记者,目前,以公交场站为支撑,1對1教學以便民驿栈为主体,通过为市民提供从交通出行到生活休闲的一站式服务体验,一个个以场站为中心的微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如何持续发展?

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公交公司跨界经营,新业态是否可持续?变身“小菜场”的公交车,未来将驶向何方?

“公交便民驿栈既解决了老百姓买菜难的问题,又拓展了公交业务服务,实现了多方共赢,为城市空间创新利用做出了新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事实上,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中,除了公交车的改造,各地还有许多创新探索。比如,人私密空間防隧道被改造为科普长廊,人行步道变身成“潮汐摊区”……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盘活内部资源,提升空间利用率,实现“一点多用、一店多能”。在马亮看来,推进这些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把闲置的空间、时段和资源最大化利用,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再开发和再利用。

如何让新业态可持续、有优势,不沦为“昙花一现”?

一方面,有赖于社会治理持续创新。

“对于公交便民驿栈这类新业态,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马亮提出,与此同时,也要为此类创新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和包容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更多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其中,使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更加便民惠民。

“在改装的公交车上售卖生鲜尚属首创。每个栈点的规划、建设、运营都需要与多个部门对接办理相关证照及许可。”吴宏伟期待,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促进便民服务业态的相关九宮格细则,助力公交便民驿栈在更多街道社区落地。

另一方面,经营主体也需积极作为。

“项目运营一年来,基本实现‘微利可持续’目标。要想走得长远,必须形成规模效应。”杨跃介绍,下一步,公交集团将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努力确保“开一个成一个”,将驿栈打造成为基于公交网络的全方位智能服务平台,力争未来完成全市上百个栈点建设,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19日一早,在一声声叫卖吆喝中,安河桥驿栈开启试营业,这是海淀区第三家、北京市第二十四家公交便民驿栈。全新升级的两辆公交车沐浴在晨光里,扮靓了街巷、聚拢了人气,为更多邻里街坊带来便利。

鲜花赠逝者 清明查包養app寄哀思_中国网

4月2日,在北京长青生命包養纪念园包養網 花園内,生态包養網葬逝者家属手持花束参加公祭活动。

当日,为缅怀历年来骨灰海葬、自然葬逝者,“2024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举行,逝者家属及社会各界群众为生态葬逝者敬献花束包養網,寄托哀思。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包養網  

扎根沃野 “微”查覓包養價格观巨变_中国网

【编者按】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催人奋进。奋斗路上,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讴歌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深入践行“四力”,必须扎根基层,深耕调查研究。2022年起,新华社河北分社选派年轻记者赴新华社定点帮扶县——新河县农村挂职锻炼。数月时间,每位驻村记者与村民同吃同住,与群众一起干农活、话产业、谋振兴……他们用心用情体悟,用笔和镜头记录,以小切口、小故事观察大时代、大变迁。

驻村更要“助”村

新河县寻寨村是一个典型的冀南农村,以前这里水旱灾情频发,土地贫瘠,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人则留守务农。虽是传统农业村,但这里也是寻寨镇政府驻地,且处在连接新河和巨鹿两县的交通要道上,所以这里集镇熙攘,人气颇旺。
  2022年元旦刚过,记者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100天的驻村挂职锻炼。初进村子,见到的第一个人便是于胜斌。他是寻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村委会主任。多年前,老于开过面粉厂、办过种植园,还经营过驾校。后来,他抛下生意回村当上支书,致力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老于爱种地,开过面粉厂的他,对种小麦情有独钟。针对村里水旱灾情频发,他带领大家维修灌溉机井,找来农技专家维修保养农机。很多盐碱地、低洼地,现在变成了能灌溉的可耕地。
  传统农业种植收益低,乡村振兴光靠这个还不够。2019年,县里力推“牧原养殖”,这是一家集饲料、育种、养殖、包養網價格屠宰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老于四处跑办,帮助村子成功入股分红。
  寻寨村是新河县第一大村,全村共1696户4517人,有耕地4800多亩。
  在乡村,鸟叫、鸡鸣、犬吠……一切都可以成为天然的“闹钟”。早上7点,街口卖酥鱼的店主就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在这里的3个多月,记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搬着水盆、拎着板凳、系好围裙、戴好套袖,坐在店门口等着顾客。
  小店紧邻顺丰快递站点,有不少骑电动车从外村来此取件的顾客,听到吆喝声,也会顺便买上一条鱼回家。店主介绍,赶上逢年过节,一天能卖出四五十条鱼。每天经营十几个小时,除夕也不打烊。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面,是他追逐梦想的舞台。
  从卖酥鱼的小店出发,一路向北,3公里的路上,日用百货、文具图书、水果蔬菜、银行服务……各式门店沿街而设,堪称整个乡镇的“CBD”。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寻寨的种植养殖业乃至农产品加工业都还发展得不错。村里有个占地300多亩的农业生态园,谷物、蔬菜、园艺作物和水果,一应俱全。近几年,园区还搞起了淡水鱼养殖,为周边居民提供农业观光、采摘和垂钓服务。
  用脚步丈量土地并非易事,刚来寻寨村3天,记者的两双袜子就都磨出了洞。无奈之下,从网上下单了一包袜子,只隔了一天,快递就寄到了村里。
  如今的农村,物流便利程度不比城市差。电商兴起,村里人“迷”上了网购,寻寨村快递服务站点就有6个。为了找到快递站点,初来乍到的记者,随便一绕,微信步数记录又能多出1000步。
  寻寨村之大,两双袜子走不完。乡村振兴之道,更需一步一步体会。
  虽然驻村只有100天,但记者深感,要驻村,更要“助村”。长期以来,相较于城市社区,乡村经常给人留下“衰落”“冷清”的印象。如何让老龄化程度日深的乡村重焕生机,是每个驻村工作队员必须直面的难题。
  70岁的郑联果是村里的独居老人,子女在外务工,虽然没啥负担,但她总觉得生活缺少滋味。鉴于村里剩余劳动力多是妇女和老人,驻村工作队利用村集体的闲置房屋建了个手工车间,帮助她在家门口找了个活计。在村里组织的手工活技术比武中,她在规定时间内缝的袜头多,顺利地将米面油这样的奖品收入囊中。
  59岁的脱贫户于西民种了一辈子庄稼,这几年因为腰伤干活不便。驻村工作队帮他在养殖场找了份饲养员的差事,负责开着小车给牛运送草料。如今,他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收入3600元,比外出打工攒下的钱都多。
  53岁的村民程翠台,丈夫卧病在床无法外出打工,驻村工作队就把眼镜盒加工材料送到她家中,等她加工好后,由专人上门回收。
  在新河驻村时,记者看到,驻村工作队员放弃双休日、节假日,千方百计帮助脱贫户就业找门路,自己的亲属却可能还在家待业。他们一年难得见到父母几次,却天天能见到帮扶户。他们把村里当作自己的家,把驻村工作当作家务事来做。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故事。记者在这里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真实场景,看到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给欠发达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冯维健)

脚步丈量乡村巨变

作为冀南平原上一个10多万人口的小县,新河县是红军名将董振堂的故乡,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历艰苦奋斗于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2022年6月,记者来到新河县寻寨镇南杜兴村,开启为期4个多月的挂职锻炼。南杜兴村田间是最普通的玉米小麦和淳朴包養網心得农民,平平无奇的它恰恰代表了中国最普遍意义上的农村。
  记者打小在乡镇长大,出门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但深知熟悉不等于理解,去地里不等于接地气,看到事实更不等于了解真相。在挂职蹲点调研期间,记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跟着瓜农街头卖瓜、开拖拉机收玉米、摊晒秸秆喂牛羊、和村镇干部彻夜长谈,用脚步丈量中国乡村十年巨变。
  走访脱贫户是驻村第一件事,热心的村支书邱英亮找来一辆自行车,没想到我第一次骑就扎了胎。中午回村步行变推车行,到了农户家已是满头大汗。相比十年前,33户脱贫户家家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他们说“不愁吃不愁穿,看病报销不少,子女上学补助很多,帮扶单位还常来看”。
  天气炎热时,村民往往凌晨四五点就起床下地,下午太阳热乎劲过了再下地。清晨六点,邱瑞东夫妇把化肥和麦种抬上拖拉机,记者坐在拖拉机翻斗里的小凳子上,和他们一起穿过大地升腾起的薄雾驶向田间。撒化肥、旋耕、播种……四亩地仅用半天时间,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是邱瑞东以前难以想象的。十年前,邱家四亩口粮田全靠一头牛,仅耕地就需要两三天时间。
  南杜兴包養網村沙质土地居多,过去靠人畜耕种,乡亲们看天吃饭,贫穷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愈加高质高效,无人植保机喷药、大型机械深耕精耕、灌溉管道铺到地头,邱瑞东家的小麦、玉米亩产分别由改革开放前的二三百斤涨到现在的千余斤。
  邱瑞东还记得幼时一家六口挤在三间青砖土坯房里,冬冷夏热,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在邱家小院在离村口不远的顺发巷,四间正房、四间偏房,葡萄藤架在小院上方,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与晾晒的金黄色谷子相辉映。
  从农忙全家上阵到一个电话农机全包,从地里刨食到家门口打工收入可观,从地窖储水到纯净水24小时供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这十年,也是邱瑞东一家梦想逐个实现的十年。
  农田里总有真学问。在以西瓜闻名的沙里王村有次采访记忆犹新,这家人种20亩地,6亩沙土地用来种瓜,好地种玉米小麦,种瓜收入明显较高。记者脱口而出:“种瓜这么挣钱为何不多种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调研农村特色种植养殖,记者跟着农户卖了一车瓜之后就明白了:西瓜集中上市情况下,爷爷、父亲和孙子需要三辆三轮车兵分三路去卖,以避免积压。
  在过去,规模效应弱、产品与市场脱节等往往成了特色种植养殖发展瓶颈,如今新河县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越来越多村民从中受益。寻胡路村的皇冠梨、刘秋口村的“鱼菇大棚”、白穴口村的千亩浅水莲藕、宋亮庄村的百亩黄韭种植基地……近年来,新河县先后培育打造了精品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葡萄等20个特色产业基地。
  乡村振兴需要能够真正实现“造血”功能的产业发展,还离不开敢想敢干的致富带头人。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瞅准时机,选择从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返回相对贫瘠的乡村,用稚嫩肩膀、清醒头脑、过人勇气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一对“85后”夫妻回南杜兴村从事多肉大棚种植,借势电商经济搞起直播带货,旺季销售额相当可观。他们告诉记者,虽然多肉种在盆里,但也要放置在地上,只有接地气才能更好存活。多肉植物原生环境较为恶劣,不多浇水,它们反而会将根系扎向潮湿的地底。这跟记者工作何其神似,如果脱离了基层、脱离了农村、脱离了群众,不光是远离了赖以汲取养分的土壤,更是失去了不忘初心的精神源泉。
  记者的住所隔壁就是镇长办公室,值班时总是灯火通明。刻板印象里,往往越小的地方生活节奏越慢,偏偏这里乡镇干部的节奏丝毫不输一线城市白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知不觉写下近几万字驻村笔记,记者也深切领悟到,为什么说只有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才会有神?为什么说直抵现场、直抵事实、直抵真相,才能直抵人心?为什么说受众在哪里,新闻工作者的主战场就在哪里?答案或许就在万里路途、在群众身边、在泥土和露珠里。

(杜一方)

东董村刮起新风尚

今年3月底,记者来到新河县西流乡东董村,开启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驻村挂职锻炼。“东董村共有380户、1110人……”一串串数字,是对东董村最初的印象。
  记者打小在城市长大,对于农村生活可以说是毫无了解。但是驻村工作给了我深入认识乡村的机会。传统乡村正有一股新风尚迎面扑来,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休闲娱乐、村民就业、农业产业等,一切都在呈现新气象。
  4月初的一个傍晚,我和村支书脱秋国在支部整理支部会议记录。突然,楼下响起了激昂的旋律。我随口问:“书记,楼下广场在干什么?”村支书回答道:“现在天也好了,村民们晚上就来文化广场唱歌、跳舞。”
  每当夜幕降临,东董村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在音乐声中,村里的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大屏幕里播放的《西游记》相关故事引来众多小朋友围观;棋盘边上更是挤满了围观的村民。
  从最初的不好意思到如今的自信满满,现在来跳广场舞的村民越来越多。“广场上的活动很丰富,大人小孩都喜欢来这里,而且都是乡里乡亲,共同话题也多,能在一起唱歌、跳舞特别开心。”村民脱淑娟说。
  文化广场热闹了,村里的麻将机则凉了下来。过去随处吆喝一声就能攒个局,如今寻遍全村都难凑齐“一桌牌”。
  西流乡宣传干事杨璐璐说:“现在文化广场上的活动很丰富,无论是跳舞、唱歌,还是打球、下棋,村民有丰富多样的娱乐选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放松身心的方式,也增进了邻里乡亲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东董村,不仅是体育运动,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里还建成了村史馆、“脱脱文化园”等群众文化阵地。
  55岁的东董村村民脱文通表示,如今的日子越过越好,每一天都过得既充实又有收获。
  日子好在哪儿?家门口打工,收入有保障!每天清晨6点,脱文通都会到村东头的大棚基地忙活,除草、施肥、浇水,他干得格外起劲。“以前想工作没机会,现在工作都到了家门口,咋能不抓紧?”
  脱文通快人快语。趁着休息间隙,脱文通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以往,他直叹气。人到中年,老伴已经去世,还有一个孩子上大学,自己没手艺出去打工,只能靠种地为生,多年前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多亏了村里引进了这些好产业,地里的活儿我都熟悉,有信心能干好。”谈起现在,脱文通声音洪亮了很多。他算了笔账,自己在大棚务工,每月平均收入2000余元,一年保守估计收入也有2万余元。
  “我如今55岁了,守着家门口,一年赚2万多,上哪里找这样的好事?”脱文通笑着说。
  “在咱们村,只要想干活,不愁没工作。”东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脱秋国说,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羊肚菌和葡萄大棚等,样样都有收益,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50万元。
  清晨,记者和新河县农业农村局驻西流乡东董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唐振红行走在东董村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小麦出苗齐全,叶肥根壮,长势喜人,绿油油的麦苗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农田,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盎然。
  早上六点,技术人员就在田地里调配农药,并把勾兑好的药剂倒入无人机药箱。伴随着一阵阵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在他们的操控下,沿着麦地匀速飞行,雾状的农药随着气流均匀地散落在田间地头。
  30亩地仅用十多分钟就完成了打药,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是唐振红以前难以想象的。他说:“以前这30亩地,如果使用人工打药的话,可能需要几天时间。”
  “世青哥,你们的‘智慧方舱’筹备得怎么样呢?”每周记者都会来到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负责人张世青聊一聊“智慧方舱”的准备情况。
  每当张世青谈到“智慧方舱”的未来优势,他总是不自觉地笑起来,不善言谈的他开始侃侃而谈。“‘智慧方舱’能够通过5G网络远程管理内部空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在不同季节为不同食用菌品种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进而实现稳产、高产。”
  如今,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并在东董村、南马庄村、田村安放了“智慧方舱”。作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单个方舱占地面积40平方米,年产值约5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为村民提供10余个工作岗位。

(张玮华)

行走新河看“新”变

初冬时节,寒气渐浓,冀中南平原上播种不久的冬小麦已经出苗,站在田埂上望去,满眼新绿。两个月前,记者来到河北省新河县驻村调研,那时的田间地头还是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与平时采访不一样,驻村让记者有了更多时间,在蹲点村和周边村庄走访,真切感受新河农村的新变化。
  记者第一次见到脱淑玲,是在西流乡南马庄村的“智慧微工厂”。当时,她正和其他村民一起采收成熟的榆黄蘑。“智慧微工厂”由两个菌菇车间组成,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远程管理内部空间的温度、光照等条件,在不同季节实现稳产高产。单个车间年产值约5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为村民提供10余个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我和老伴儿年纪都大了,出去打工不方便。以前从没想过还有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家里的事儿都不耽误。”脱淑玲说。
  村党支部书记孙立岭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不小。墙刷白了、道路硬化了、路灯架起来了,还修建了敬老食堂和爱心超市,可以说从里到外来了个大变样。”
  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民生事业提质,南马庄村月月都有新气象,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临别时,孙立岭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县里以南马庄村为基础,谋划了涵盖26个村的南马庄片区,要构建‘南马引领、百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新河之前,记者就听说这里盛产眼镜盒,从村集体产业到家庭工坊,继而延伸出多个现代化企业。一个小小的眼镜盒为何能培育出产值超20亿元的“大产业”?
  “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去一趟前保居庄村。”新河县眼镜盒行业协会会长苏新建说:“20世纪70年代初,新河镇前保居庄村以集体名义创办了眼镜厂,新河县的眼镜盒产业就在其中一间简陋的厂房里发展起来了。”
  站在村口望去,前保居庄村似乎也没什么大不同,只是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停着小汽车。
  “生产眼镜盒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妇女、老人一边照顾家务一边就把工作做了。”苏新建说,现在周边的村民也都来前保居庄村的眼镜厂打工,眼镜盒产业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走着走着,碰见了年轻小伙儿李耀武,他今年才28岁。“我们村很少有年轻人出去打工,因为家里就有产业,收入兴许比外面还要高。”李耀武说,村里像他这样一家两代人乃至三代人接续做眼镜盒的不在少数。
  新河县眼镜盒产业以简陋的生产条件起步,以低成本优势逐步打开了全国市场。近年来,眼镜盒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皮革、纸箱、铁板、模具等配件产业也蓬勃发展。
  据介绍,目前,新河县有400多家眼镜盒加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每年生产眼镜盒7亿多只。多个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以海外订单为主要销售渠道,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西流乡苏章村,当地人告诉记者,有一个林晓养殖场,是一对年轻的大包養網学生夫妻创办的,干得风生水起。
  到了养殖场,30多亩林地上,养着12000只鸡和鸭,从无人机视角看去,很是壮观。此时,韩营营正在给鸡鸭喂食。第一眼看去,她的衣着朴素,甚至还有点破旧包養網。“天天和鸡鸭打交道,我不化妆,也很少穿新衣服。”她倒是不在乎这些,大大方方地给记者讲起了自己和丈夫创业的故事。
  “2008年毕业的时候我才24岁。年轻人嘛,雄心满满,就想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但父母肯定不同意呀,我们背负着很大的压力。”韩营营说,“2011年,我们返乡创业,从500平米的厂房、2000只鸡起步。”
  想法好、热情高,不代表事情就能一帆风顺。
  2019年,厂房失火,一夜之间损失上千只鸡,经济损失30多万元。“好多困难都意想不到,我们也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说到动情处,韩营营眼里不禁泛起了泪花。
  这些年,这对“新农人”赚来的钱大多用于扩大养殖规模。韩营营说:“现在我们还缺一个响亮的品牌,这是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回到住处,记者翻开《古今新河》一书,上面记载,新河县曾称堂阳县、蒲泽县等,后因境内漳河每次变迁都成为一条“新河”,遂得此名。
  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在这片36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新河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

(苏凯洋)

蒙山沂查包養網心得水间 村村有好戏——山东省临沂市聚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掠影_中国网

八百里沂蒙山层峦叠嶂,无数秀丽乡村散落其间。临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山东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从3000年前城池初建起,这座“琅琊故郡、文化名城”便承载着齐鲁文化的精粹,沿时间长河奔流而下。

徜徉其间,你会想起“躬耕田园、大德务农”的农耕文明,也会忆起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刘洪等琅琊名士,更会铭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如今,这些文化根脉衍变的创意,正通过“村村有好戏包養”的形式,联动着沂河水系与沂蒙山区,由点连线成面,润泽着蒙山沂水间的万千乡村。

以文聚力 “小戏小剧”凝聚乡村人心

“演出就要开始啦!”冬日时节,夜幕降临,循着欢快的乐曲声,越来越多的村民聚集到蒙阴县北路文化广场上,一场“小戏小剧汇报演出”热闹开演。红色戏剧《彭大娘》、互动小戏《就应该这个样》、沉浸式短剧《家乡美、丰收忙》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村村有好戏,农民当主角。与以往下乡演出的专业文艺团体不同,这次汇报演出的成员,全部来自垛庄镇梦想艺术团,核心的16位成员全部是当地的文艺爱好者和农民。

梦想艺术团团长王现顺说:“过去,村民能踏踏实实看完整场剧目都不容易。如今,村民挑大梁演绎全场,演的都是农民关心的事儿,已经成为艺术团演出的常态,受到大伙儿的欢迎。”

如今,钱袋子鼓起来之后,拥有更多精神财富正成为中国农民的新期盼。“2022年以来,临沂不断创新群众文化供给方式,从‘送文化’转向‘种文化’‘育文化’,启动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让群众演群众看。从红色文化到传统文化,从群众为美好生活的奋斗到党员干部为民初心的坚守,都通过小戏小剧中的真挚情感、精巧设计、质朴语言等一一展现。当前,临沂又将相关资源力量整合,聚力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工程,以此为主要抓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彬说。

在常路镇大常路村党支部书记秦立安看来,小戏小剧不仅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也给村庄治理打开了新思路:“我们村有1437户,涵盖41个姓氏。以包養網前,村里讨论一件事,往往众说纷纭。这两年,村里的剧团不定期创作各类剧目,内容大都是身边事,小戏小剧蕴含大道理,村民自编自演感触深,民心民意凝聚在一起,村庄各项工作更好推进。”

近年来,临沂一直在探索小戏小剧创演新路径,以乡村振兴为题材,推出了以《梦圆茶溪川》《遍地樱花》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小戏小剧。为拓展丰富优秀剧本和演员,去年以来,临沂在山东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展演工程,围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大批温暖明亮、启智润心的优秀作品。目前,临沂已推出100多部情景小剧,将更多贴近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送到了群众身边。

以文铸魂 “沂蒙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费县,创作于抗战时期。如今,经过80多年岁月的洗礼,歌曲依然能唤醒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传递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无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工作,也有无数沂蒙人民为了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涌现出了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今,临沂将这些散落在蒙山沂水间的“红色故事”拾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来到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一处路标指示牌引人关注:“将军故居”“八路军山东纵队通讯处”“战时指挥所”……仿佛在“诉说”着村里昔日荣光。“乘着乡村振兴大潮,西墙峪村从2020年起,通过吸纳社会资本,积包養极争取资包養金,实施‘红色记忆’工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投资295万元新建红色记忆馆,修缮将军故居,打造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2022年,西墙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自豪地说。

西墙峪村的蝶变故事,是“沂蒙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11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委宣传部、学习时报社联合主办的红色文化论坛在临沂举办,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代表等共380余人参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真正用心用情用力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锻造于伟大历程、蕴涵于革命传统、凝结在红色资源、凝聚在红色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树军在论坛开幕式上说。

张晓彬介绍:“近年来,临沂将沂蒙精神融入乡村文化传承,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地做好成果转化,强化乡村文明风尚培育,使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让沂蒙精神在塑造美好乡村未来的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文兴业 “文旅融合”点亮乡村经济

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采摘园笑声不断,千亩茶园热闹非凡……依托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今年以来,莒南县八方来客不断,青山绿水“流金淌银”,农民的荷包装满了文旅兴旺带来的红利,一个个村庄迎来美丽蝶变……

“这是莒南探路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带来的新图景。”莒南县委书记黄慧林说,“近年来,莒南以‘生态’为底色,以‘资源’为支点,以‘特优’为品牌,以‘融合’为路径,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融活,让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共建共享,让广大农民既赏‘好风景’又享‘好钱景’。”

2022年以来,莒南新建提升乡村旅游道路500公里,以旅游线路为牵引,串联7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和56个文旅节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实施天马岛、莲花湖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山水田园旅游骨干项目,打响“灵山秀水·乐游莒南”品牌,构建起“全景莒南、全域旅游”的大格局。

无独有偶,在山东第一个系统开发的AAAA级古村落景区沂南县竹泉村,竹编、手工纺织、手工针线、摊煎饼、粉皮制作、活字印刷、捏面人等传统技艺,在老手艺人的手中现场展演,吸引无数游客近距离观看和动手体验。

沂南县委书记侯占夫介绍,沂南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着力塑造“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城、休闲胜地”特色文旅品牌。围绕文旅融包養網合,充分发挥“红绿古泉”资源优势,整合资金、土地、部门政策向文化旅游倾斜,探索出红色文化带动“常山庄模式”、创意兴田园“朱家林模式”、“两山”理论“马泉模式”等五大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

蒙山沂水大潮涌。临沂市文旅局局长高思圣介绍:“临沂正以举办2024山东省旅发大会为契机,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实施‘激活蒙山’‘夜游沂河’‘沂蒙乡愁’等重大项目,构建‘红绿蓝古今’旅游产品体系。去年以来,创建AAAA级景区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8个、乡村旅游重点12个、景区化村庄60个,各项乡村旅游创建均列山东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文旅项目20多个,计划总投资额度超百亿元。”

总书记的两会时间丨记者手记:信心和力量来自人查包養網民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手记:信心和力量来自人民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施雨岑

人民大会堂,人民的殿堂。从空中俯瞰,它“山”字形的建筑平面,正是“人民江山”的生动写照。

当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3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30余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整个工程10个多月就全部完成,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见证了把命运“操在自己手里”的人民力量。

它静静矗立,包養網经历多少风雨,见证多少辉煌。

今年,我们将迎来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的光荣时刻。时代的步履愈发铿锵。

70年前,一名记者在报道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时写道:“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

这一幕,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如此熟悉。

从2013年至202包養網4年,习近平总书记59次参加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面对面听取数百名代表委员发言。他们同样来自田间地头、来自工厂车间、来自科研院所、来自边关军营……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面对扎根农村、应用数字化技术来种大田的“80后”,一句由衷的点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包養網好!”,给多少“新农人”以莫大鼓舞。

今年,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巾帼电焊工孙景南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你是大国工匠。”总书记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星火成炬。无论是“新农人”,还是工匠,正是各行各业劳动者、奋斗者、奉献者的缩影。是他们垒筑起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底座。

这些年,人民的殿堂里,定格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温暖瞬间。

“总书记对基层情况很了解”“问得很细”“非常平易近人”“讲话还很风趣、接地气”……这是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过的代表委员们的共同感触。

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包養網 花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在人民中间让我觉得踏实,同人民在一起让我有力量。”

这是始终如一的本色,更是坚定不移的追求。

春秋代序。人民当家作主的初衷始终不改,一代代人继往开来,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今日之中国,正推进着前无古人的事业,14亿多人口的文明古国迈进现代化,必定是人类历史的传奇。

最伟大的,也是最艰难的。

过去一年,形势不可谓不复杂,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困难也不可谓不繁多。“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信心,不仅写在政府工作报告实打实的经济和民生“账面”里,也写在人潮涌动红火热闹的“市面”里,更写在铆足劲加油干的“人面”里。

今年全国两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热的话题了。我们见证着党的创新理论又一次丰富发展的生动过程。

去年在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一重大论断,此后又在几次重要场合进行深入阐释。这次两会,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

比如,坚持重点论,抓住牛鼻子和主攻方向,紧扣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要求“掌握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又如,坚持两点论,先包養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连续两天“下团组”都叮嘱同样一句话:“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从这些深邃的思考、生动的论述中,我们不难领悟到贯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

事实上,纵观10多年来的全国两会,正是通过这一国家重要议政殿堂,一系列极富远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人民领袖同代表委员的深入互动中酝酿、提出、完善、成熟。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

知之弥深,行之愈笃。

2023年7月赴江苏考察,在南瑞集团的生产车间里,面对朝气蓬勃的企业员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勉励:“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在苏州平江路,同苏绣传承人交流时,总书记感慨地说:“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立志高远、脚踏实地,沉心定气、久久为功,致广大而尽精微,个人成才如此,国家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现场聆听代表委员们的发言,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这样的“韧性、耐心和定力”——

来自东南大学的崔铁军代表告诉总书记,自己37年来就潜心钻研两件事:一是研制自主可控的专用电磁软件,二是完全在国内完成的电磁超材料。

他头发已经花白,依然豪情满怀:“我今年59岁,正是做科研的壮年,我将坚持战斗在科研一线。”

在博物馆工作了35年的宋燕代表说:“将践行‘择一业终一生’的文博初心,当好历史文物的守护者、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政协联组会上,谈及这些年抓生态环保的宝贵经验,总书记语气坚定:“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光在那儿批评、指手画脚,而是真正行动,解决一点是一点。”“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

“我是崇尚行动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的原则。

无论风吹浪打,风雨无阻前行,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这是最朴素的成事之道。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迎着全国人大代表们的目光,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东大厅的墙壁上,两幅毛泽东主席诗词书法作品格外醒目。其中一幅的第一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另一幅的最后一句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信心和力量来自人民。

国新办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情况举行发布查包養網站比較会_中国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12月28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和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谢应君: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请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先生,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先生,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郭兰峰先生介绍情况。

2023-12-28 10:01:32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郭兰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各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心、关注。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几年,我们会同有关方面,包括有关部门和广东省、香港、澳门,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不断完善“1+N+X”政策体系。比如,在重点领域方面,有关部门围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商务、金融、民航、文旅、中医药等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文件;在重点地区方面,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横琴和前海方案,报请国务院出台南沙方案、河套规划,等等。

2023-12-28 10:05:34

郭兰峰: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要求,今年11月份,李强总理主持召开了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议通过了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文件,其中既包括重大合作平台的规划政策文件,也包括重点领域的指导性文件。

总的来看,这次通过的文件和包養網前面出台的大湾区有关文件,一以贯之、一脉相承,都是着眼于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都是为了支持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自身作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这里,我先简要介绍4个文件的情况。

2023-12-28 10:10:20

郭兰峰:

一是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近期出台的《横琴规划》是贯彻落实《横琴方案》的一个综合性规划,近日经国务院批复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横琴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文件紧扣这个初心使命,充分发挥了“指挥棒”作用,明确了几个目标,包括在横琴就业的澳门居民数、在横琴居住的澳门居民数、在横琴生产经营的澳资企业数,以及在横琴的澳资产业增加值等,着力把横琴的工作引向为澳门服务的初心。

二是关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规划》是落实《前海方案》的系统全面安排,近日经国务院批复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

《前海规划》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突出深港合作、服务香港,紧紧围绕服务香港来制定政策、谋划改革、布局项目,全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二是坚持聚焦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家都知道,香港现代服务业是香港的优势产业。前海合作区是支持香港优势行业开拓内地市场的重要载体,为此《前海规划》在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23-12-28 10:20:19

郭兰峰:

三是关于《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从“特别”二字,大家可以感受到这个文件含金量很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市场准入体系和市场环境。近期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印发实施。

《横琴特别措施》聚焦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医药健康、专业服务和其他领域等6大领域,这都是澳门未来要发展的重点产业,由此部署实施了一批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旨在为横琴量身打造便捷的市场准入政策安排。

四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营商环境行动计划》,重点突出了“三个结合”:

一是宏观着眼与微观着手相结合,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开放环境这“四大环境”,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出了部署。同时,结合大湾区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二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提出“四大环境”的建设目标,同时聚焦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作出有针对性回应。三是一体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专门设立一章,对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作出部署,同时注重发挥功能平台引领带动作用。

这4个文件我简单介绍到这儿。下一步,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全力抓好文件的贯彻落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谢谢!

2023-12-28 10:29:21

谢应君:

现在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3-12-28 10:30:44

中国日报记者: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内外资企业都高度关注,大湾区营商环境尤为如此。请问,《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在推动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环境方面有哪些考虑?聚焦企业关切作了哪些部署?谢谢。

2023-12-28 10:30:54

郭兰峰: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很清楚,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很难谈到一流的湾区和城市群,它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现状和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经营主体的意见。聚焦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对“4大环境、1大工程”作出部署。

一是市场环境方面,提出以统一高效、竞争有序为目标,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比如,研究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准入限制,推动横琴、南沙、深圳等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实施,清理取消港澳企业面临的差别化待遇。

二是政务环境方面,提出以规范便捷、公开透明为目标,规范行政许可运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涉企服务,推进政务数据共享。比如,推动湾区信息资源共享互认、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推动“一网通办”“免申即享”,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投诉处理机制。

三是法治环境方面,提出以公平公正、健康发展为目标,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比如,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协作,探索允许港资、澳资企业选择港澳作为仲裁地。

四是开放环境方面,提出以循环畅通、合作共赢为目标,提升“引进来”吸引力,增强“走出去”竞争力,建设国际人才高地,促进包容普惠创新。比如,充分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推动大湾区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

同时,《行动计划》还聚焦加快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在提升跨境通关便利度、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跨境便利执业与行业标准共通、便利港澳居民来粤发展生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扎实抓好《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及时协调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确保提出的举措早落地、真管用、见实效。谢谢。

2023-12-28 10:32:00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请问近年来广东省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谢谢。

2023-12-28 10:32:28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张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对广东营商环境建设的关注和关心。大家知道,广东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标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根据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广东连续4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广州、深圳纳入全国首批六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到目前为止,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到1800万户,这里面企业有778万户,占全国1/7。

我们取得的成效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湾区市场互联互通更加顺畅有序。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等政策落地实施。医师、教师、导游等八个领域实现了执业资格互认,已经有3200多名港澳的专业人士获得内地注册的执业资格。粤港澳三地共同发布食品、中医药、交通、物流等领域110项湾区标准,以及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服务业领域15项“湾区认证”项目。

二是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以“数字政府”改革来牵引提升政务服务提升,依托“粤商通”“粤省心”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达、免申即享”。广东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五年全国领先,比如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网上办”的比例已经达到96.21%,“一次办”比例达到99.86%。

三是法治环境更加健全完善。出台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多措并举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四是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正式启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一大批超过百亿美元的外资项目顺利推进。今年1-11月广东进出口总额达到7.52万亿元,约占全国1/5。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势头迅猛。

刚才郭兰峰同志已经对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作了介绍,对于广东来讲,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行动计划部署的“4大环境、1大工程”,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落实,促进大湾区营商环境迈上更高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在深圳、横琴试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监管体制改革意见出台。二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扩大“湾区标准”清单,加快推动“湾区认证”工作。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推进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三是发挥重大合作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在要素流动、产业合作、跨境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谢谢。

2023-12-28 10:32:39

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前海合作区建设的特点在于促进深港合作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请问,《前海规划》围绕这两方面作了哪些部署?谢谢。

2023-12-28 10:48:39

郭兰峰:

谢谢你的提问。你关注的这两个特点,是前海合作区的“立身之本”。第一个特点体现了前海合作区的初心使命,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实现这个初心使命的主要领域是现代服务业。前海合作区的全称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是地名,深港是深圳包養和香港,现代服务业则是一个领域,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前海合作区全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力这样一个初心。现代服务业是香港最优势的一个产业,《前海规划》是对2021年9月出台的《前海方案》具体落实的一个“工笔画”。我举几个例子:

一是在突出深港合作方面,我们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跟有关地方一起充分听取了香港各方面的意见,包括香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香港的企业、行业协会、香港高校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前海规划》,同时征求了香港特区政府的意见。在规划内容上,我们设计了一些指标,立足于用这些指标引导前海合作区建设。比如,“港资企业数、香港居民就业数、在港澳提供跨境服务政务服务的事项”等,都是围绕着香港、香港居民、香港企业设置的,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希望推动深圳和香港之间建立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联系纽带。在法律领域,允许港资企业选择香港法律来解决合同纠纷,也可以选择香港作为仲裁地。在城市建设领域,文件明确继续实施前海新出让的产业用地向港资港企倾斜的政策,探索深港合作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在财税领域,明确对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个人所得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也就是说香港居民在前海工作跟在香港工作税负是一样的。

二是在聚焦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我们在文件中设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境外专业人士备案执业人数”等具体指标,明确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商贸物流、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也提出了具体支持举措。比如,在财税领域,对前海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适时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在便利执业领域,推动具有港澳或者国际职业资格的金融、税务、规划、文化、旅游等领域专业人才,经过备案或者注册后可以在前海提供服务,等等。谢谢!

2023-12-28 11:00:59

深圳卫视记者:

据了解,现代服务业是香港的主导产业之一,请问香港在推进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联动前海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谢谢。

2023-12-28 11:11:5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 陈国基: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香港特区政府全力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要战略,我们很期望与粤深政府贯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的功能。“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深圳前海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非常感谢中央最近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指出开放建设合作区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香港凭着“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以及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深化港深合作,落实《前海总规》,香港将继续发挥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空枢纽的优势,助力前海加快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

在金融方面,港深两地一直紧密合作,早前作出联合发布,我们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的联动发展。我们支持《前海总规》提出进一步举措,以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资金双向流动桥梁的地位,并且助力内地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关举措包括积极推进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前海企业利用香港平台融资、开拓海外业务、发行绿色债券;以及促进金融科技合作。

在法律方面,香港是国家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汇聚国际法律人才和企业,前海更已实施“港资港法港仲裁”。我们将继续发展香港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积极争议解决服务中心,配合《前海总规》推动深港跨境法律规则衔接,并支持具有大湾区律师执业证的香港律师,担当当地律师事务所的法律顾问。

在专业服务方面,我们支持前海推出更多“先行先试”的政策突破。例如在建筑及相关工程领域,前海将支持已经备案执业的香港专业机构和人士,在规划设计等阶段提供服务,并扩大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范围。此外,前海将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香港会计师展开非审计业务。

长远来说,香港正全力建设北部都会区,作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节点,深度对接大湾区规划,包括发展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这个枢纽在洪水桥一带,跟前海合作区只是一湾之隔,将来更有港深西部铁路的连接优势。香港将联通前海,在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领域促进高端经济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并推动更多前海企业,通过香港拓展海外市场。

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在“七一”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我们会继续发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为大湾区以及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谢谢。

2023-12-28 11:12:02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横琴建设涉及粤澳双方,社会各界特别是澳门方面高度关注。请问,《横琴规划》如何体现澳门关切?有哪些重点值得关注?谢谢。

2023-12-28 11:19:43

郭兰峰:

谢谢你的提问。横琴合作区是为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服务的,实施的是“四共”——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机制,横琴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澳门的关切。《横琴规划》怎么样体现澳门的关切?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在横琴合作区执委会中大概有31个澳门的工作人员,近期又新招了30个,执委会包括澳门这60多个人都参与了规划编制。

第二,我们跟澳门、广东方面经常一起沟通协商,特别是澳门和广东之间,他们离得很近,沟通起来更方便,对规划中涉及的重大问题,经常进行协商沟通。

第三,我们多次去横琴,通过各种方式听取澳门各界意见,包括澳门居民、澳门行政人员、澳门企业等。既然是为澳门服务,他们的诉求是最关心的问题。

最后,我们在文件规划成熟以后,又专门征求了澳门特区政府的意见,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来体现对澳门的关注。我举三个方面的例子:

比如,横琴合作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文件中我们明确打造融合互动的琴澳“一河两岸”合作轴带,这边是横琴、那边是澳门,推进琴澳从同源走向一体化,要求构建琴澳同城化的立体化交通体系,畅通澳门交通联系、开设轮渡航线、建设智能化口岸等。大家可能也注意到,这几天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拱北口岸东南侧相关陆地和海域由澳门实施管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

比如,澳门社会高度关注“分线管理”落地及人员、货物等要素跨境便捷流动的问题。横琴很快就要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理”。在规划中,“二线”封关以后,将实施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分类监管、风险监管,构建与横琴发展相适应的海关监管制度。同时,针对澳门居民关心的食品能不能方便进入横琴的问题,规划中提出要持续深化输入内地的澳门制造的食品安全监管合作,便利更多的澳门制造食品进入合作区。在这边工作的澳门居民,还是觉得澳门的食品好吃,希望让澳门的食品能进来。目前“分线管理”涉及的有关税收和海关实施细则正在抓紧报批,一系列便利措施将逐步落地。

再比如,澳门居民特别关注在横琴生活居住的便利性。目前,在横琴专门面向澳门居民建设的澳门新街坊已经开售,大概有4000套,小区配套建设了澳门特色学校、卫生站,还有长者服务中心。在规划中,围绕便利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居住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要建设更多趋同于澳门生活的街坊,推动澳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公共服务延伸到横琴等。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和在澳门本地生活配套要一致,养老、医疗、就业等这些要延伸过来,这样大家才会来横琴生活、工作。类似的措施还有很多包養行情,规划里都有明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体来看,这个规划通篇贯彻服务澳门、协同澳门,推进琴澳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谢谢!

2023-12-28 11:23:08

澳门日报记者:

《横琴规划》提出了横琴合作区2024年和2029年的具体发展目标,明确了八个方面任务。此前,澳门特区政府发布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对今后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策略等作出部署,请问横琴与澳门下一步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规划的贯彻落实,确保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谢谢。

2023-12-28 11:30:54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法务司司长 张永春:

谢谢记者的提问。《横琴规划》紧密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使命,对横琴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民生融合、城市建设等领域作了详细部署,是明确横琴合作区未来15年发展计划的统领性文件。《横琴规划》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和习近平主席对澳门的关怀和厚爱,也将为澳门产业多元和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对推动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澳门特区政府将和横琴合作区进一步加强合作,按照《横琴规划》订立的目标,充分结合《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以及澳门“1+4”产业发展策略,务实推进合作区建设,全力完成好《横琴规划》的各项任务。

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全力构建澳琴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全力推动合作区“四新”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并会融入更多澳资、澳企元素,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提供支撑。

在民生融合方面,将围绕民生热点问题,深度对接澳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打造优质生活圈,为澳门居民在横琴创业、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推动在横琴生活就业的居民大幅度增加。

在构建澳琴一体化发展方面,将以实现封关作为核心,促进澳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加便捷流通。

在优化完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体制机制方面,将与广东省合力保障体制机制运作更加畅顺,以更高效率推进合作区开发建设。

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合作区还将针对澳琴两地的企业和市民展开对《横琴规划》宣传解读,尽可能营造广泛支持合作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谢谢。

2023-12-28 11:31:08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前海规划》提出了四大定位、三阶段目标、六大领域发展任务,描绘了面向2035年的宏伟蓝图,请问接下来深圳市通过哪些具体举措落实好《前海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谢谢。

2023-12-28 11:31:25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 覃伟中:

《前海规划》出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厚爱,对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前海改革开放的巨大支持。深圳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等大力支持下,前海开发开放取得了积极成效,累计推出805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在全国推广,实际利用港资336.6亿美元,孵化香港创业团队600家。

接下来,深圳将落实《前海规划》各项部署任务,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围绕“四大定位、三阶段目标和六大领域发展任务”,认真制定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举全市之力高水平推进前海开发开放。

一是突出示包養網范引领,全力推动前海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围绕打造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定位,在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领域推出若干改革举措,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扩大贸易、航运、金融、法律事务等领域对外开放,建好用好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贸易能级。

二是突出互联互通,全力推动深港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深化深港合作专班推进机制,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等规划建设,落实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水平建设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持续提升香港居民在深商事登记、注册执业、就业创业、享受公共服务等便利化水平。

三是突出优质高效,全力推动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做优做强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打造风投创投、融资租赁、航运服务等集聚区,联动香港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推动设立国际船舶登记中心。加快建设海洋新城、“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推动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落地,打造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平台。

四是突出智慧宜居,全力推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再上新水平。对标一流创建宜居、韧性、智慧、枢纽城区,根据前海特点,规划“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的空间布局,塑造蓝绿交织、山海融城的生态格局,加快建设前海石公园、前海深港广场,推广光伏储能超级快充、车网互动、新一代宽带网络、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场景示范应用,加强国际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总之,深圳将全面落实好《前海规划》,深化深港更紧密合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2023-12-28 11:31:4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请问横琴合作区下一步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有什么具体安排和计划?谢谢。

2023-12-28 11:32:00

张永春: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特别措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立足澳琴一体化,从市场准入、产业协同、民生融合等问题着手,优化横琴合作区产业、行业的准入门槛,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创新性举措。

合作区作为落实主体,将尽快制定出台详细的落实方案,对每条措施提出细化指标和完成时限,清晰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加快落实,让澳琴市场主体早日享受到政策和市场红利。同时,将建立健全与《特别措施》相配套的体制和机制,在规划、资金、人才和土地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在《特别措施》实施过程中,横琴合作区将会持续了解市场主体的意见,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提出新的建议和做法,并同步做好风险防控措施,确保《特别措施》取得预期成效。

横琴合作区将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努力为国家开放探索新路径,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横琴经验。谢谢。

2023-12-28 11:32:18

谢应君:

最后一个问题。

2023-12-28 11:32:34

中新社记者:

我们看到这次发布的《横琴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中有很多措施突破力度较大,请问在推动构建市场准入体系和市场环境方面有哪些突出亮点?谢谢。

2023-12-28 11:32:53

郭兰峰:

谢谢你的提问。由于这次横琴特别措施的制定是立足于横琴开发的初心使命,构建更好支撑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市场准入体系和市场环境,促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下面,我从产业、民生等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中一些亮点,也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多宣传,特别措施里的很多政策,实际是很有含金量的。

一是着眼于横琴特殊定位,精准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大家都知道,文化旅游是澳门特色的产业,比较有竞争优势,所以在特别措施中专门提出,允许港澳导游跨境执业,放开澳门单牌营运车辆中的旅游客车出入横琴,下放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行政审批权限等针对性举措,积极引导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着眼于优化“澳门新街坊”等民生设施服务,便利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创业就业。比如,文件中提出完善琴澳双向跨境转诊合作机制,优化转诊流程,更好解决澳门居民看病就医现实困难。又如,允许在横琴特定区域布设澳门政务服务智能终端,在横琴居住的澳门居民不回本岛就可以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允许布设澳门银行内地分支机构的电子智能柜台及服务窗口,方便居民取钱存钱;支持使用澳门元缴费支付,解决澳门居民便民需求。

三是着眼破解市场准入梗阻,推动集聚更多国际优质资源。文件中,为更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实施“居住在澳门、工作在合作区”“科研在澳门、转化在合作区”这种模式。还有研究建立合作区科研试点单位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对合作区科研设备、样品、试剂、耗材等物资入境免于强制性产品认证。再比如,充分发挥横琴便利通关优势,吸引葡语系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先进技术资源高效汇聚,支持建设横琴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搭建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平台。

四是着眼于规则衔接改革引领,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发挥横琴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在与澳门和国际规则制度衔接上下功夫,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文件中提出,支持重点行业企业联合成立在澳门注册、在合作区运营的国际绿色能源认证中心,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葡语系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认证业务。

文件中很多措施在国内其他地方是没有的,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做好落实工作,我们将包養網和广东省、横琴合作区,特别是跟澳门特区政府一道,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不断提高经营主体和澳门居民的获得感,更好助推横琴开发开放。谢谢。

2023-12-28 11:33:09

谢应君: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2023-12-28 1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