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拔节生查甜心包養網长向未来_中国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踏上雄安新区这片热土,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随处可见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一座高水平现代化的千年之城,正拔节生长。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包養網调,“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牢牢牵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牛鼻子”,河北省和雄安新区正奋力谱写“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的新篇章。

高质量建设,保持“千年大计”的定力

2月19日,雄安新区56个项目集中开工,新一年建设扎实推进。

雄安新区起步区东西轴线项目建设现场,塔吊升降、机器轰鸣、工程车穿梭。不远处,“金芦苇”造型的中国中化大厦已建至27层,即将迎来封顶。中国中化大厦是中国中化未来的总部基地,建成后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新区聚集。

“春节假期错峰休息不停工,每7天大楼‘长高’一层。”中建二局三公司中国中化大厦项目经理刘琛介绍,项目运用智慧建造管理理念,应用多项创新技术,确保高质量建设。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河北省和雄安新区始终把高标准高质量贯穿各环节,统筹抓好重点片区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

自成立以来,雄安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92个,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712公里,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新建水利工程堤坝315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冬去春来,白洋淀冰消雪融。芦苇荡深处,水鸟嬉戏,激起阵阵波光。

河北省统筹全流域“一盘棋”治理思路,按照“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推进、系统性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淀区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逐步提升,已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

“这几年栖息白洋淀的野生鸟类越来越多,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从候鸟变包養網成留鸟。”安新县爱鸟志愿者齐明,常年在白洋淀观测拍摄鸟类。目前,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水平进一步提高。野生鸟类有27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70种;野生鱼类有48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

涵养绿色之城,雄安新区累计造林47.5万亩,郊野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高品质休闲设施投用,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7%,“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初具雏形。

高水平管理,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在悦容公园一角,一座建筑外立面呈拱形,与湖景水面中的光影共同构成眼睛的包養行情造型。包養这里是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是建设数字城市、打造“云上雄安”的中枢。

中心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操控着键盘输入指令,巨幅环形大屏上出现一棵生机勃勃的“智慧生态树”。这棵“树”由新区的各个数字化平台构成,各项数据、图表滚动,实时展现着新区各类智能化应用场景。

“假设某户居民是独居老人,并且数据显示其长时间没有用水记录,平台将自动触发预警,提醒社区人员上门了解情况。”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姚凯旋介绍。

这样的智能监测与关怀,正是雄安新区推动智慧管理的缩影。

围绕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新区构建了块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一中心四平台”汇聚超过280亿条城市运行数据,实现全域实体城市与数字孪生城市的深度融合,让每栋建筑、每条道路、每个社区的管理更加“耳聪目明”,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解决好雄安新区干部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新区建设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养老驿站,眼瞅着快到中午,居民李敬和招呼几个老伙计走进社区食堂。选餐、交费,简单操作,就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60周岁以上的老人在这吃饭能打折。”李敬和说,从家里出发,甭管是商店、饭店还是学校,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

雄安新区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四业并举”,着力解决好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

作为新建片区,容东片区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一呼联应”工作机制:建立管委会领导、机关干部分包社区责任制,促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下沉;依托“社区—楼院—楼门”三级网格化治理体系,推进社区治理向楼院治理、楼门治理延伸。

“每个楼门建立微信群,社区工作者、楼门长、物业管家共同入群管理,建立群众问题需求清单,逐一销项解决。”南文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伟肖说。

2023年以来,容东片区通过这一新机制协调解决居民需求、诉求400多件。

高质量疏解发展,紧锣密鼓,初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功能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包養網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这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心和使命。

“不跑腿、不见面,在网上就能办理各项手续,还有工作人员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办,太方便了。”近日,落户雄安新区的中矿金石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雄安新区推出“一企一策一团队”服务,帮助企业线上预审申请材料,免除企业奔波往返;推出住房、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等10项政策,完善承接疏解配套政策,助力北京疏解单位高效落户新区。

雄安事,网上办,方便办。“新区重塑17个部门813项事项的网上办理流程,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行政审批改革组组长靳惠介绍,目前政务服务网办率、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率、不见面开标率均达100%。

时尚亮丽的酒店式公寓、管家式服务环境……在容东片区,有一个大型建筑群,汇集商务办公、会展中心、精品公寓等六大业态。它就是雄安新区首个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城市功能区——雄安商务服务中心。这里,可为疏解单位提供定制化办公空间,还依托企业服务超市提供政务审批、税务、社保等服务,满足疏解单位落地的全流程需要。

高质量疏解发展,紧锣密鼓,初见成效。中国中化总部、中国华能总部加快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已于2023年秋季开学开诊,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的雄安校区于2023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首批疏解央企总部、高校、医院和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等陆续落地建设,中央企业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

首批4所疏解高校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邀请河北工业大学等9家省属高校、河北钢铁集团等12家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等9家科研院所加入,一起成长。

新春伊始,第二批疏解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陆续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白洋淀畔春潮涌动,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继续书写着未来之城的精彩故事。

高原儿女阔步新时代——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查包養发展成就综述_中国网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 题:高原儿包養網女阔步新时代——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3月春风,吹开新绿,雪域高原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走进“西藏民主改革包養網排名第一村”山南市克松社区,一幢幢漂亮的藏式独院映入眼帘,而这里曾经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钦格勒的庄园。现年82岁的洛桑卓玛老人曾经是庄园里的“朗生”(西藏农奴的一种)。“农奴主把吃剩的骨头扔给狗,为了能尝一口荤气,我不得不和狗去抢。”她的童年充斥着无尽的黑暗和痛苦。

一滴水里观沧海。洛桑卓玛悲惨的经历是广大农奴被剥削被压迫的缩影。

历史上,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65年前的195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开,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迁,也开启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安乐且普享权利的历史新纪元。

65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摆脱苦难枷锁的西藏人民,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历史伟业,昂首阔步新时代,正在创造西藏历史最辉煌的篇章。

“能够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我这一生没有遗憾了。”洛桑卓玛布满皱纹的嘴角露出欣然的微笑。

享受平等与自由——民主改革让高原儿女真正享有各项人权

坐落在日喀则市江孜县境内的帕拉庄园,是目前西藏保存较完整的农奴主贵族庄园,也是近距离观摩旧西藏贵族日常生活的最佳场所。

走进这个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庄园,映入眼帘的是三层的楼房,从下到上分别是牲畜圈、农奴干活场所、庄园主生活起居的住所。象牙筷子、银质餐具、劳力士手表、兽皮大衣……展柜存放的上百件庄园主的生活用品,彰显着这个庄园主人曾经的地位和权势。

在奴隶制几乎绝迹的20世纪中叶,世界上最大的农奴制却还存留在青藏高原。

资料显示,当时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财富,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却挣扎在生死线上。

今年82岁的拉巴仓决,来自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65年前,她曾是帕拉庄园的农奴,每天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干活稍有懈怠就遭毒打,生病也得不到及时救治。

与拉巴仓决境遇相同的农奴,在帕拉庄园还有3000多人。他们渴望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人生。“我们是领主家的生产工具,连大声说话的资格都没有。苦日子看不到尽头,每天想着天降菩萨拯救我们。”拉巴仓决说。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给腐朽的农奴制敲响丧钟,百万农奴获得解放。

长江学者、西藏大学教授次旦扎西表示,民主改革最根本的进步是人的发展进步,西藏人民真正享有了各项人权和基本自由。

流传至今的一张珍贵照片,定格了当时的历史瞬间:熊熊烈火烧掉契约和债据,翻身农奴载歌载舞,庆祝翻身解放。

1959年8月,西藏墨竹工卡包養網县的翻身农奴们兴高采烈地焚烧三大领主的剥削文契。新华社发

“被农奴主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我们,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山南市扎囊县哲木社区现年80岁的达瓦至今清晰记得民主改革时期的风云岁月。

随着民主改革在农村、牧区、寺庙、城镇等陆续展开,侵犯农奴生存、婚嫁、流动、居住、劳动、人格尊严、接受教育等权利的制度枷锁被砸碎。

从此,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屹立世界屋脊。

投身建设与发展——高原儿女谱写壮丽奋斗诗篇

春风轻拂,雅砻河谷迎来了春耕季。一大早,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哈鲁岗村的村民便忙碌在田间地头。昔日的“乞丐村”旧貌换新颜,辛勤劳作的身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哈鲁岗村只有24户,民主改革中,政府把附近的20多户乞丐和无家可归人员安置在这里,“乞丐村”之名由此而来。

村民多吉欧珠的父辈曾沿街乞讨至颇章乡,民主改革后便在哈鲁岗村定居下来。“一根朽木做拐,一个破麻布口袋装粮,衣衫褴褛地沿街乞讨,这是旧西藏时期乞丐潦倒穷酸的形象。父亲告诉我,他们这些乞丐生活非常惨,能吃上一口糌粑就很满足了。”多吉欧珠说。

西藏民主改革,犹如一束光,照亮了多吉欧珠一家。他家分得了房子和田地,还有很多牛羊,家人也穿上了能遮体的衣服。

如今,多吉欧珠一家人曾经居住的土坯房已变成藏式二层小楼。在多吉欧珠的家里,墙壁上张贴的一排排奖状格外引人注目。

多吉欧珠高兴地介绍起孙女阿珍的一项项荣誉,“阿珍学习非常努力,学习成绩很好,将来她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教育之变,是西藏之变的重要体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11019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409所,在校学生94.4万人。

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的门巴族小伙次旺江措,2018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回到家乡后,我开过养鸡场和花生油加工厂。”他说,看到家乡的人气越来越旺,2023年初在墨脱县德兴乡德兴村开办了一家以石锅鸡为特色的餐馆,仅在一年内收入就达十几万元。

西藏墨脱县,被喜马拉雅山三面环抱,山高林密,路途险峻,物资运输曾经只能靠人背马驮。“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墨脱的人们,才知道对路的渴望有多么强烈。”今年40岁的白玛曲珍对家乡墨脱的路有着独特的情结。

白玛曲珍扳着手指头算着11年前去北京的艰难行程:“从村到县,到市,再到北京,一路步行、乘汽车、再坐飞机,3000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6天!”

拼版照片:左图是墨脱县雅鲁藏布江上的藤桥(20世纪80年代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顾绶康 摄);右图是2020年11月5日拍摄的派墨公路米林段公路。新华社发

2013年10月31日,“高原孤岛”墨脱实现第一条公路全线通车。十余年来,通往墨脱的道路持续改造升级,墨脱群众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便捷。“路通了,人多了,产业兴旺了。墨脱现在可是热门旅游打卡地了。”白玛曲珍自豪地说。

墨脱之变,折射出西藏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2019年底,西藏累计实现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2023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包養行情总值突破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5万元和2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32万公里,“复兴号”列车驰骋高原,国际国内航线达154条;西藏电网清洁能源总体占比超90%,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2023年,西藏转移农牧民就业64.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6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

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高原儿女阔步新时代康庄大道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回族商人马尕东和他的藏族妻子扎西央宗的服装店里,进出的顾客不断增多。能说一口流利藏语的马尕东,1988年从甘肃来到日喀则,1991年与扎西央宗组成家庭并育有两个孩子。

该社区现有547户1547人,经商者众多,是一个藏、汉、回、蒙古等13个民族聚居的“大家庭”。近年来,随着服装生意越做越好,马尕东还对周边县区的部分农牧民开展服装制造技术培训,带动他们学习技能、增收致富。“现在日常从事加工服装的人员,做得好的一年能赚10万元左右。”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已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共识。“只要团结奋斗,就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江洛康萨社区党支部书记次旦央吉说。

3月的林芝,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绵延百里超过300万株的桃花次第开放,成为林芝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成为林芝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桃花经济’让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成为网红打卡点,也让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

鸟瞰桃花掩映的嘎拉村(无人机照片,2023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帆 摄

西藏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李桑说:“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我们将全面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继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城市庭院绿化行动,切实守护好这一方净土。”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西藏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高度重视西藏发展,亲切关怀西藏人民,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从2019年到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连续5年实现百亿级增长,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5年增速全国第一。

——西藏人口由民主改革时的122.8万增长到2023年的364万,包養人均预期寿命由民主改革时的35.5岁提高到如今的72.19岁。

——西藏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历史文化名村4个;已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6项。

——2023年,西藏边境乡、村硬化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7%和87%,建制村用电覆盖率、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6.5%。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大学教授拉琼说:“这些历史性成就取得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踔厉奋发,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新的历史。65年来,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各族儿女正昂首阔步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勇毅笃行。(记者边巴次仁、白明山、王泽昊、陈尚才、李键、杨帆)

教育部公布查包養行情本科新增24种新专业,释放了哪些信号_中国网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其中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录内专业达816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提到,此次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有四大特点: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区域需求、强化交叉融合和突出就业导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新增专业的“智能化”色彩浓厚,如新增了材料智能技术、农林智能装备工程等专业。此外中国古典学、咖啡科学与工程、足球运动、马术运动与管理等专业也特色显著,吸引了网友的关注。

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 新专业“智能化”趋势显著

2023年,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早已释放了多重信号。其中提到,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方案》强调,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在新增的24种专业之中,工学门类有着明显的交叉融合改革趋势。如在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的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智能海洋装备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的智能视觉工程专业等。

北京科技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材料智能技术专业是典型的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与工程、先进制造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依托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通过跨学科、跨领域以及研发平台的深度融合,突破学科壁垒,培养掌握材料先进计算设计、前沿实验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层次卓越人才。

在新增专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智能视觉工程专业的布点高校。该校公开信息显示,该专业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空间+光学+信息+智能”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除了新增专业之外,记者发现部分高校新增专业点的培养方案中也突出了“智能化”的特点。如北京服装学院新增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点,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时尚和智慧生活三大方向,搭建以“智能工程”为核心的跨学科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以智能工程、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为切入点,围绕基于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专业布局而展开。”北京服装学院教务处处长赵洪珊说。未来,该专业将融入课程实验(工作坊)、工程与设计的融合实训、创新设计与开发的综合实践,满足信息产业、纺织服装行业、时尚创意产业等领域对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人才需求。

新增特色学科专业 凸显高校人才分包養行情类培养

教育部官网信息显示,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

记者梳理发现,有30所高校获批增设足球运动专业,包括河海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其中在北京体育大学发布的2024年足球运动专业招生简章中显示,面向全国拟招生30人。

获批包養網新增的中国古典学吸引了网友的注意。“未来,学生可以研读《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琴房研习古琴,在资料室搜检满蒙藏语的文献,在竹简上临摹出土简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吴洋介绍,“中国古典学专业不仅要培养精通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人才,还在探索把中华文化实践纳入课程体系,打造知行合一、学养深厚的人才。”

在课程上,中国古典学专业设置了《周易研读》《春秋三传研读》《史记研读》等原典研读,其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术数》了解古代天文、历法、占星等知识,体会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世界观。“在‘国学热’的背景之下,中国古典学专业的学生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包養網吴洋说。

部分新增专业与地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密切相关。云南农业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开办咖啡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点。据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院长杨学虎介绍,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国家特设专业,一级学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学制四年。

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地点,设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的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安排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基础课程以及《咖啡风味化学》《咖啡加工学》《咖啡烘焙与品评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建设了23家实习实践基地。“未来,云南农业大学将重点围绕咖啡品质形成机理、咖啡可控发酵、新型特色咖啡产品研发、咖啡副产物创新利用、咖啡生产装备集成包養網以及咖啡功能性成分挖掘等方面开展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咖啡新文化。”杨学虎说。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观察,从近两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调整政策来看,坚持需求导向、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专业调整的大方向,而新增设的专业集合了高校的优势资源,有着较好就业前景。

教育部官网信息显示,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新增1673个、撤销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总的来说,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大规模专业撤销是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常规性变化,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一直在进行。”储朝晖认为,未来,高校一定要瞄准市场和技术的新变化,与企业紧密合作,与国家重大项目相结合,配备相应的师资和教学条件,调整教学方向,从专业分层设置和分类培养的角度去满足社会不同人才需求。(杨洁 樊未晨)

吴之凌:探索低碳发展新路_查覓包養價格中国网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石市市长包養平台推薦吴之凌表示,黄石既是滨江城市,也是工业大市。2023年年初,湖北省委赋予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包養增长极”的目标定位。吴之凌代表说,黄石全面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积极建设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争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排头兵”。

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长江经济包養網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们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将生态修复治理与生态价值转化一体推进,黄石生态环境不仅变美了,还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大量客流、消费流。”吴之凌代表说,通过修复整治,昔日的污泥港华丽蝶变为湿地公园,磁湖边上的旧村落也被改造成为“未苏湾”网红景点,百年华新水泥厂旧址已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黄石已探索形成“无废矿区”、固废利用“厂内+厂外包養網”双循环等多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模式,把传统意义上的废弃污染物“点石成金”变成“城市矿山”,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过百亿元,入选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无废城市”建包養網比較设名单,走出了一条低碳循环的发展新路。


鲜花赠逝者 清明寄查包養經驗哀思_中国网

包養網

4包養月2日,在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内,生态葬逝者家属手持花束参加包養網公祭活动。

当日,为缅怀历年来骨灰海葬、自然葬逝者,“2024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包養园举行,逝者家属及社会各界群众为生态葬逝者敬献花束,寄托哀思。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包養

  

广西西林:实施“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_中查包養網站比較国网

时下,在广西百色市西林县的驮娘江两岸,正值砂糖桔果树春梢、开花管护期,村民在果园里除草、施肥、浇水、剪枝,满山嫩绿,生机勃勃,呈现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走进广西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村平寨屯,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清心静雅……乡间道路宽敞整洁,农家小院别致宜居,似一幅景美、村净、人和的“富春山居图”。

“是党支部组织我们自己弄的,现在路又宽又平,家家户户都干净整洁。”村民吴尚群自豪地说,“我们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住着很舒心。”

这是西林县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蜕变的剪影。

“我们以环境整治为‘先手棋’,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创无违建’等行动,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西林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立足绿色发展区功能定位,紧扣‘产业先行、产村融合,共建共治、和美乡村’的建设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柑橘类水果20.87万亩、茶叶9.6万亩、油茶17.3万亩、杉木等林木159.45万亩。”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37%。

古障镇央达村,山顶林木、山腰茶叶、山脚水果、房前蔬菜、房后桃李花开,是当地绿色产业发展一大特色。

“我种有砂糖桔9亩、茶叶4亩、油茶2亩、杉木30亩。2023年人均纯收入31200元。”村民王兴仁说,包養網去年装修进了新房。

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央革村支书韦文兵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通过强化组织引领,团结村民平等协商、谋划生产发展,转变了群众“懒”思想,增强了法治观念。如今,全包養村种植沙糖桔、茶叶、油茶、杉木等绿色产业1.66万亩,户均约33亩,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也改变了以前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盗窃抢劫等问题,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

“和美乡村建设,不是基层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力量的‘大合唱’。”西林县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说,西林县推行“大数据+网格化+指尖+脚板”乡村治理模式,开辟了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包養網

普合苗族乡新丰村,每家每户大门旁都挂着网格员服务联系卡,上印二维码,下书“有事@我,码上服务”。

“这个二维码,功能可不少!”普合苗族乡新丰村党支部书记熊章乐介绍,新丰村开展智慧党建,推进“市域治理·西合党建”5G+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码上服务”功能,群众足不出户便可扫码“点单”反映诉求,网格员“接单”后及时处置,由群众进行星级评定。

“之前村里的水管坏了,我们用手机扫家门口的二维码反映,村上很快就派人来修好了。”村民王文花欣喜地说,“码上服务”易操作,办事快,很实用。

“乡村和美善治,既要减轻群众的负担,更要转变群众的旧思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该县开展移风易俗整治行动,“移”除了旧观念,“易”出了新风尚。

“去年我家白事只宰了2头牛,相比以往大大减少,省了近10万元,减轻了经济负担。”八达镇周帮村苗族群众杨华荣说。

“以前比阔气、讲排场,自从我们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规定操办流程、宴席标准、礼金上限等,村里人都很支持!”周帮村支书杨辉介绍,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村里修订完善了‘一约四会’,把红白喜事操办、村容村貌治理、乡村文明建设、纠纷排查化解等做了详细规定包養網,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驻村第一书记贲永恒说。

和周帮村一样,西林县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积分制”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

足别瑶族苗族乡央龙村,在村部“三务”公开栏前,时常有群众前来查看自己积分情况。“遵守村规民约记10分、参与治安巡逻记10分、卫生清洁记10分、叠衣被记5分、外出务工记5分、发展产业记5分……”村民张春林指着公开栏的积分表介绍。

“积分制让工作可量化、有抓手,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大热情’。”驻村第一书记黄耿亮告诉记者。

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新民屯通过党建引领兴产业、重文化、优治理等方式,实现了荒地变良田、茅草屋变小洋楼、“坑洼路”变成“舒心路”包養網的美丽蝶变,建成产业兴、农民富、民风好、村庄美的“幸福苗寨”。

宜居宜业,“塑形”当先;和美乡村,“铸魂”为要。在西林县,“四治融合”的治理效能不断释放,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凸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通讯员韦奇 李高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线上讨论度高,线下客流量大——“网红城市”持续上新_中国去九宮格講座网

在冰城哈尔滨看松花江上升起的热气球,到广东江门吃一份《狂飙》同款猪脚面,来贵州榕江打卡“村超”,前往上海跟着《繁花》的脚步一起citywalk……这些“网红城市”给予游客以更新潮的旅游体验,也让大家看到一座城市的蓬勃生命力。“网红城市”究竟是如何红起来的?游客在其中的体验如何?这些城市如何将“流量红利”转化为长久的城市竞争力?

信息传播,造就“网红城市”

戴着传统狍角帽的鄂伦春族人,牵着驯鹿走上中央大街,引得网友连连赞叹;胖成球的白狐狸乖巧地趴在游客怀里,眼睛舒服地眯成一条线,网友笑称“质疑纣王、理解纣王、成为纣王”;哈药六厂开放免费参观,芭蕾舞演员在富丽堂皇的大厅翩翩起舞,网友大呼“这下谁还分得清哈药六厂和卢浮宫”;还有精致的切片冻梨摆盘、索菲亚教堂上空的人造月亮……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哈尔滨火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据新浪旗下微热点研究院数据,自2023年12月下旬,哈尔滨旅游的信息推送开始发力并保持领先优势,全网信息量超千万条,同比增长4倍。

在社交媒体推动下,哈尔滨线下旅游同样火爆。据哈尔滨市文旅局大数据测算,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4倍和7.講座9倍。春节期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

哈尔滨爆火,不禁令人想起此前出圈化身网红的城市:重庆、湖南长沙、山东淄博、四川理塘……这些城市特色不同、风格各异,它们以多样化的城市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一座城市为什么会成为网红?

在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王昕看来,在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空间文化现有认知基础上,挖掘、放大空间和文化活动特色,从而形成该城市的标志性文化概念。这种文化概念借由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形成大众对城市的“不在场关注”和“在场体验”。“例如喝一杯茶颜悦色,排一顿文和友,这些都是长沙的标志性消费符号。”王昕表示,不在长沙的游客通过网络围观进行“不在场关注”,来到长沙的游客通过打卡拍照上传社交媒体的方式分享“在场体验”,这一过程循环传导,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成为自发参与和打造“网红城市”的重要力量。

“新媒体加九宮格速发展的时代,社交媒介构建了一种无需面对面也能交流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网友都有描述一座城市的权利。关于它的信息流动起初可能杂乱无序,但慢慢汇聚到一些节点上,这些节点最后就会成为关于网红城市的‘话题’。此后,叠加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高速传播,一个具有话题度的城市就会以很强的冲击性和爆发力形成一座‘网红城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黄琢玮分析。

黄琢玮以团队调研的例子作解释,“比如网友经常讨论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陕西凉皮等,但最终爆发的聚焦点是在‘长安’,也就是说作为‘网红城市’的西安,其话题、关键词是‘长安’。”黄琢玮表示,在社交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网友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长安”会联想到大唐盛世,说“南京”会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旅游尚未成行时,这些想象就会在脑海涌现,无比丰富,也加强了“网红城市”的话题度。

文旅融合,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如何博得更多游客欢心?“网红城市”深谙个中门道。

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著称的福建泉州,结合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了体验非遗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活动项目,游客欣赏木偶戏之余还能亲自尝试操控;同时,当地增设夜市、增加梨园戏、南音及高甲戏等剧团的夜间演出场次,为游客夜间旅游开拓了更多可能。

兼具老牌旅游城市和“网红城市”双重身份的云南大理,如今正在精心塑造与“咖啡”有关的城市文化。现在游客前往大理,不光可以望苍山、观洱海,还能坐下来品尝不同品类咖啡,细细感受“咖啡之城”的魅力。

对于那些因影视剧而火的网红城市,政府别出心裁,让游客在打卡影视剧同款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整体城市风貌。网剧《隐秘的角落》拍摄时在广东湛江赤坎老街取景。赤坎老街所属街道邀请文史专家为志愿服务队进行培训,以便志愿者向游人讲解老街历史和文化底蕴。

去年古装剧《长月烬明》收视率喜人,细心的网友发现剧中墨河蚌族公主桑酒和东海蛟龙冥夜两个角色,恰好对应安徽蚌埠的两大地标建筑——张公山公园河蚌姑娘雕像、龙子湖講座畔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因此纷纷涌教學場地入蚌埠。蚌埠顺势开设《长月烬明》旅游专线,并在热门地点设置角色立牌供拍照留念;蚌埠市博物馆还开发了电视剧联名定制徽章。在与剧集联动之外,蚌埠也大力宣传当地特色小吃,一盘小龙虾、一杯冰酒酿、一份烧饼夹里脊,有网友直言:“我特意来蚌埠看冥夜和桑酒,吃了‘皖C三件套’,这个假期过得很开心。”

不难发现,一座网红城市无论因何走红,都在尝试走文旅融合的路径,让旅客在“网红城市”的“话题”“关键词”之外留下更多记忆。

“很多外国游客就是在旅游中认识我们中国历史文化的。文旅融合能够将优秀历史文化与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相结合,展现中国优秀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式。”黄琢玮认为。

流量转化“留量”,实现长红发展

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长红发展是每个“网红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

去年5月,江苏省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通过其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刊发《淄博烧烤这么火,泰州可取什么经》,文章指出淄博对烧烤进行了久久为功的培育管理,从2015年开始持续规范管理烧烤市场,解决露天烧烤油烟污染、扰民等问题。淄博烧烤爆火后,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又执行政策到位,护航市场有力,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据此,相关专家认为,秉持游客至上的理念是城市发展旅游的重中之重,完善周到的公共服务是“留”住游客的重要一环。

更重要的是,“服見證务意识是长期形成的”,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表示,短期、集中为旅客作出改变,或许能解一个旅游旺季的燃眉之急,但建立更加平等的“友好型市格”、不断完善配套和公共服务,才会让“网红城市”红得长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黄琢玮建议从坚守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实现网红城市长红发展。“社会学有‘麦当劳化’‘迪士尼化’的说法,指的是标准化同时也会带来个性的丧失。”黄琢玮说,放在“网红城市”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模式格式化、千篇一律,比如名头响亮却无当地特色的网红奶茶,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的烤冷面、炸串等小吃摊位,写有“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某某城市”的路牌等,雷同的城市设计令游客审美疲劳,因而只有挖掘、彰显自身独特性,才能加强城市生命力。

“当网红潮流成为过去式,想留住客流量、保持长久吸引力,就要关注当地文化和本地人,因为这些是无法复制的。”黄琢玮表示,尤其是要结合本地特色挖掘一些大众化、网红化口味以外的景点。“比如珠海,网红景点集中在南端、靠近澳门那边,但北边的高新区、海边也非常优美,也有充满历史文化的古镇,这些景点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很多游客依靠小红书、大众点评等App上的推荐安排行程,结果就是随大流旅行。”黄琢玮认为,这在新媒体发展时代不可避免,因此一方面建议游客适当减少打卡式旅游,深入沉浸地感受旅游地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希望当地政府用好新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充分运用当地风土人情分享,创设优质文旅品牌,给广大游客一个“还想再来”的机会。(王晶玥)

去九宮格會議室草莓之乡开展“草莓放心购”食品质量安全检查活动_中国网

3月13日,参加专项检查的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和杨村桥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草莓冷链分拣中心查看草莓分拣及抽样检测。

近期,浙江省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在杨村桥草莓种植基地及草莓市场开展“草莓放心购”舞蹈場地食品质量安全系列检查活动。杨村桥镇政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跟1對1教學随执法人员开展监督、调研工作,助力草莓产业健康发展。

杨村桥镇被誉为“中国草莓之乡”家教場地,是以草莓为特色的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個人空間强镇。为提升草莓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杨村桥镇在建德市草莓冷链分拣中心(瑜伽教室草莓市场)设置冷库存储区和农残九宮格检测区等功能板块,还设立草莓小镇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专门服务莓农,保障草莓市场健康运行。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中央去九宮格共享部门集中公开2024年部门预算 严把支出关口 强化绩效管理(经济聚焦)_中国网

核心阅读

九宮格算公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央各部门均公开了部门收支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等9张报表,全面、真实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各部门预算安排,体现“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指导方针。

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不断加强瑜伽教室预算绩效管理,指导督促中央部门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严格绩效目标审核,做好绩效目标公开。

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提出,“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可以省的钱一定要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坚决防止大手大脚花钱、铺张浪费。”

3月26日,中央部门集中公开2024年部门预算。今年小樹屋的预算公开有哪些特点?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不断完善制度,有序推进公开

预算公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会监督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强化外部监督的机制性安排,对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會議室出租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我国预算公开取得新进展。一方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预算公开制度框架。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有序推进预算公开工作。通过细化要求、完善机制、加見證强考核等,组织做好中央预算公开,同时积极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预算公开。“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也基本实现‘应公开尽公开’。”该负责人介绍,地方各级政府2023年预算和2022年决算公开率均为100%,省、市、县级部门2023年预算和2022年决算公开率均达到99%以上。

今年,中央各部分享门均公开了部门收支总表、部门收入总表、部门支出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三公”经费支出表等9张报表。此外,各部门还对预算收支增减变化、机关运行经费安排、“三時租空間公”经费、政府采购等情况予以说明,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

为使公众找得到、看得懂、能监督,各部门的部门预算除在本部门网站公开外,继续在财政部网站设立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集中展示,方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财政工作。

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提高预算精准性

“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指导方针,体现在了今年的中央部门预算安排中。

集中财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2024年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8.6%,扣除重点保障支出后仅增长0.3%,其中重点保障国防武警支出、科技教育支出、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等支出项目。同时严控一般性支出,尽可能压缩中央部门支出,大力推动各部门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做好部门履职经费保障,坚持有压有保,提高预算精准性。比如,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行政运行经费2024年预算数比2023年执行数减少674.96万元,压减4.8%;财政部行政运行经费2024年预算数比2023年执行数减少1821.28万元,压减3.94%。

“对于中央单位人员工资等支出,按照定员定额管理的要求,严格按照工资政策和人数安排;对于必需的水电、物业、采暖等费用,制定完善公用经费实物定额标准,确保相关支出处于合理区间。”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强化预算约束防止铺张浪费。推动中央部门精简不必要的节庆、论坛和展会,更加节约高效地举办会议、开展培训和调研。严格执行会议差旅等费用开支标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比如,审计署进修及培训支出2024年预算数比2023年执行数减少22万元,压减1.2%。

“实事求是保障合理需求,但也要防止大手大脚。同时,要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防止资产闲置浪费。”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按季评估中央部门过紧日子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

“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可以降低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能够把倡廉关口前移,同时提高公共产品投入产出率,回应社会公众关切,增强政府公信力。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花钱必问效。近年,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指导督促中央部门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严格绩效目标审核,做好绩效目标公开。2024年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原则上应将一般公共预算一级项目、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表按照不低于项目数量60%的比例向社会公开。

根据要求,项目绩效目标必须涵盖政策与支出的主体内容,体现项目主要产出和核心效果。同时将绩效目标审核嵌入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在审核绩效目标形式完整性的同时,强化对内容相关性、适当性、可行性的审核。

比如,生态环境部此次公开了信息化运行维护、国际组织捐款、实验室专项经费等14个项目的2024年绩效目标表。怎样体现求“绩”问“效”?拿实验室专项经费这一项来说,绩效目标表列明了该项目年度总体目标、绩效指标,年度总体目标为文字描述,绩效指标则具体量化为产出指标、效益指标;产出指标的细分项数量指标要求“发表文章、专利、专著≥55个”“申请科研项目1个”等,细分项质量指标要求“成果验收合格率≥90%”。

“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从制度角度确保腾出资金用于民生,推动整体预算改革向纵深挺进。”白景明表示,实践充分证明,预算绩效管理有效督促了中央部门用准、用好财政资金,也使公众能更好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推动治理效能提升。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扎实做好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夯实部门和单位主体责任,强化绩效目标审核,促进绩效目标质量进一步提升。”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和去九宮格交流湖南的故事_中国网

新华网记者 潘子荻 张芮绮

【学习进行时】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市考察。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梳理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与湖南的故事。

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和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四次到湖南调研,并時租會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审议,一直关心着湖南的改革发展。

“还是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3年1時租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调研。因为那儿比较偏远,一位老太太见到总书记,还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察觉出十八洞村的难题:人不多,全是老人、孩子、妇女,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去了。

“在深山老林里搞工业项目,没人才,没市场,成本又高,不容易发展起来。”总书记提出对策,“还是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这总能办得成。”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总书记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从此,“精准扶贫”传遍全国,成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中,湖南地处中游,至关重要。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时,前往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

过去,这里常年砂石乱堆、污水横流,给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2017年,岳阳全部取缔沿长江岸线和洞庭湖君山水域原有的3小樹屋9个非法砂石码头,并开展复绿工作。

考察中,总书记走进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站,察看实时监测系统。“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分享“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总书记的嘱托字字千钧。

“这种誓言,我们一直传承下来了”

2016年10月,纪念红军九宮格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了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20年9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专程来到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

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半条被子”的故事。总书记说:“共产党人自己有一条被子也会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绝不是口号,不是做秀,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而且这种誓言,我们一直传承下来了。正是这样,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

“今天天气虽冷,但我心里是热乎教學場地的”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冒雨来到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行销全球。

秋风秋雨,气温骤降。“今天天气虽冷,但我心里是热乎的。”面对精神抖擞的企业员工,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创新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

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对湖南,总书记寄予厚望。

“真是人才济济啊”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有一座延续千年的古老学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

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九宮格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看到这所千年学府依然焕发生机,青年学子朝气蓬勃,总书记非常高兴。

总书记向同学们妙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古语,强调“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总书记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共享會議室殷殷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