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去九宮格講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_中国网

沈跃跃:

各位委员:现在开会。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共安排两场,今天上午进行第一场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今天的会议,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让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2024-03-07 09:02:45

沈跃跃:

下面,请14位委员分别发言。

首先请宁吉喆委员发言,陈群委员准备。

2024-03-07 09:03:50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宁吉喆: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硬道理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新成绩。一是经济增长符合预期,全年GDP同比增长5.2%。二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三是发展协调性继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五是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六是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七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同时必须看到,今年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一是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并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二是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并存,供求总量失衡,企业增产不增收。三是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四是实际困难和信心不足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预期偏弱。这些问题必须在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2024-03-07 09:04:42

宁吉喆:

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稳增长的政策。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必须强化逆周期调节。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必要时把储备政策投入实际操作。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价格稳定。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要围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以数字智能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增加面向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开拓城乡和区域发展空间。唯有扩大内需,才能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优势。要以全面扩大新型消费、传统消费、恢复性消费为基础拉动增长,以系统增加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利用外资为关键促进发展,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加强战略腹地建设为举措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兜牢民生底线为基准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开放转型发展上积极进取。以进促稳方能稳中求进。要谋划出台改革开放重大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动能。加快转换增长动力,由传统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转为科技创新驱动为主。加快优化经济结构,由三次产业各自增长转为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资源粗放使用转为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经营、房地产运行都要构建新的发展模式。谢谢大家。

2024-03-07 09:07:10

沈跃跃:

请陈群委员发言,易纲委员准备。

2024-03-07 09:10:21

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陈群:

各位委员,我代表民盟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强化落地执行 为基础研究打造可以“十年磨一剑”的制度环境。

2024-03-07 09:10:47

陈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具有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十年磨一剑”是基础研究的常态。为此,中央深改委2022年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倡导‘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攻关”。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真正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仍然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缺少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考核评价过于频繁,评价体系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上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上不符合基础研究实际的要求仍然较多等。这些都是阻碍科研人员勇于选择挑战性大、创新性强的课题,沉心静气、长期深耕的原因。

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水平提升,需加快中央文件精神的落地执行,制定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具体措施,为基础研究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可以“十年磨一剑”的制度环境。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力度。建立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强化有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同时为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留足空间,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找到有真正价值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深耕细作、长期坚持。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和评价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障科研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并在此基础上放手发挥学术共同体,特别是小同行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推动学术共同体逐步承担起科研评价的主体责任,从而实现由“量化考核”向“贡献考核”转变。对基础研究人员,完善“非升即走”考核模式,延长评价周期,使青年科技人员敢于承担周期长、难度大的科研。

三是改革科研管理方式。按照基于信任进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简化与科研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对基础研究经费预算的调整权限,使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拥有更大自主权的要求真正落实落地。

四是完善薪酬激励办法。健全基础研究人员薪酬保障机制,实施适度激励的薪酬体系,弱化绩效和待遇的关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明确科研人员“技术专家与责任人”的定位,让科研人员能够从十年坚守获得的成果中享有恰当的经济收益。

五是强化正向宣传引导。加强对“十年磨一剑”相关政策和科研事迹的宣传,增强基础研究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尊严感,推动形成支持基础科研、崇尚原始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学家肩负起科技创新重任。同时,加强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环境。谢谢大家。

2024-03-07 09:14:21

沈跃跃:

请易纲委员发言,司马红委员准备。

2024-03-07 09:22:07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 易纲: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凸显了中共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内容,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并对经济运行的部分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是总量上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足够的支持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前形势下要坚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比名义GDP增速略高的取向,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着力解决结构性的堵点、难点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向改善民生和促进消费倾斜,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和居民消费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切实推动全社会增加资本金投资。当前,市场上不缺资金,缺少的是能承担风险的资本金。从银行放贷的逻辑来讲,如果企业资本金筹不来,贷款也上不去。当前要把增加社会资本金投资和融资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处理好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关系,研究推动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入市,畅通PE/VC的融资渠道和退出渠道等等。另外,我国金融体系中,比较有资金实力和信息优势的是商业银行。因此,建议资本实力强的大型银行选择一两家省分行在表内试点以投贷联动方式投资硬科技初创企业,并在监管和考核方面给予灵活性。

三是建议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允许房企依法合规动用一定比例的预售监管账户资金。当前,政策的重点首先是压实房企的主体责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然后才是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重点支持大多数房企特别是民营头部房企持续稳定经营,着力解决他们的流动性困难,支持房企把楼盖好,按质按时交到购买者手中。建议: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由中央财政或人民银行每年按预售监管资金余额的1%提取预售保险基金(估计约100亿元/年),先考虑以三年为限(2024-2026年),共提取预售保险基金约300亿元;允许房企主体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合规动用一定比例的预售监管账户资金,估计有约1万亿元的资金可由房企立即使用;如果将来房企出现烂尾楼,由预售保险基金以该房企动用资金为上限先行赔付。这一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资金撬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房企渡过难关,争取用三年时间过渡到以现房销售为主。同时,对房企预售资金使用开展专项审计,确保预售资金依法合规使用。

四是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要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前,我国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为1%左右,股票和债券市场方面個人空間,外资持有占比均在3%左右,要促进银行和资本市场外资占比稳中有升。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并在相关国际合作中提出中国方案。 谢谢大家。

2024-03-07 09:22:32

沈跃跃:

请司马红委员发言,车俊委员准备。

2024-03-07 09:25:23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主委,北京市副市长 司马红:

各位委员,我代表民建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作支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出产业交叉融合、互相联动的特征,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蕴藏巨大增长潜力,是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中共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迈上新台阶,加速聚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还存在区域布局同质化、产业组织形态不优、产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应利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层面统筹引导,着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容量大、链条长的优势,鼓励各地分工协作、突出区域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错位发展。地方优惠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适度,避免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总结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跟踪研判相关领域产能扩张势头,对重大项目开展窗口指导,注意区域协同和产业协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强东部地区科研能力建设,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构建全国“通功易事”分工体系。

二是多维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构建“链主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系统发展路径。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以大带小构筑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的“以点带线”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畅通“教育—人才—科技”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集线成面”格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建立集群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构建产业集群及配套体系“合面成体”格局。

三是与时俱进,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公布全国及各地方、各领域关键指标统计数据,编制统计年鉴,发布年度报告,便于地方掌握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交流协作,促进锻长补短。

四是统筹谋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步走战略。短期,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新动能。中期,构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孵化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争抢发展机遇的新优势。长期,在产业深度融合、区域合理分工、双循环与统一大市场有机互动基础上,构建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谢谢大家。

2024-03-07 09:25:50

沈跃跃:

请车俊委员发言,王路委员准备。

2024-03-07 09:29:07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车俊: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特别是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赋予长三角“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使命,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推动下,在国家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发展势头很好:以4%的国土面积、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万亿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均占全国1/3左右;“双一流”高校、发明专利数量约占全国1/4;两院院士数量约占全国1/5;进出口、利用外资占全国1/3以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均占据重要地位。现在的长三角,实现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社会服务互联互认、产业协同高效紧密,区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有幸深度参与其中,这些年也一直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体会:正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亲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才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对照“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新使命,还有不少深层次问题有待破解。比如,创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引领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基础研究、前沿布局等存在薄弱环节;产业综合实力有待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压力,世界一流创新企业还不够多;战略枢纽地位有待增强,轨道交通体系、海港辐射能级、海铁海河多式联运、机场群联动互补等还有很大空间。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三省一市”互补性很强,上海是龙头,江苏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力足,安徽科技创新也有一定特色,要责无旁贷勇扛使命,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建议:

一是以更高站位推进一体联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强区域战略对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二是以更大力度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统筹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加快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三是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加快制度型开放,赋予长三角地区内的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路径。

四是以更深层次机制创新打造发展共同体。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深化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跨区域衔接,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谢谢大家。

2024-03-07 09:29:37

沈跃跃:

请王路委员发言,孔昌生委员准备。

2024-03-07 09:33:53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王路:

各位委员,我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材料是人类时代划分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材料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底层与先导技术。新材料科技创新将发挥引领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变革、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作用。我国已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材料产业体系,正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但新材料产业还面临科技创新质量不高、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全生产要素配置尚需加强等问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材料产业快速聚集,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材料产业集群与区域合理分布,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创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此巩固扩大新能源产业领先优势,推动生物制造提质增效,发挥人工智能对新材料产业的赋能效应,打造新材料带动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为此,建议: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材料发展新动能。强化新材料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省级实验室为补充的新材料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覆盖新材料主要门类和重点产业聚集区的科技创新布局。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项目为牵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材料科技主攻方向要聚焦:先进基础材料领域,聚焦提质升级,加速国内急需高温合金、纳米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战略材料领域,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加速钙钛矿电池等高效新能源材料迭代,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卡脖子”关键材料供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前沿新材料领域,聚焦原始创新,加速非粮生物基新材料替代塑料等研发应用,以原创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变革。推进材料基因组工程,以数字化赋能推动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形成新材料发展的大布局。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头部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产业集群。完善创新投资机制,组建科技创新联盟,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合理布局新材料产业,进一步促进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把材料决定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功能拓展到全球产业链之中。

三是发挥制度优势,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把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中之重,统筹谋划中长期战略部署与近期重点安排,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形态,让科技、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和人才、资源、数据等要素保障更加聚集新材料发展领域。谢谢大家。

2024-03-07 09:34:27

沈跃跃:

请孔昌生委员发言,徐晓兰委员准备。

2024-03-07 09:38:10

河南省政协主席 孔昌生: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进度和质量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時租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在观念上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产业形态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路径上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现就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前沿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球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种业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农业集成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水平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建议加快建立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培育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不断增强民族种业国际竞争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推广畜禽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支持覆盖耕、种、管、收、储全环节的农业“大铁牛”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推广,加快农业数字化集成技术综合应用,助力打造科技型农业。

二是以“链式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要效益。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既有“接二连三”融合不够等问题,还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挑战。建议鼓励从农资农机、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各环节,在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联接协同,共建产业标准,降低成本和风险,增强产业韧性。支持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到农业主产区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对标国际大公司,打造知名品牌,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乃至“卖标准”转变。

三是以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种地兼业化”等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建议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效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多元经营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有序推进小田变大田,探索完善“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复合经营模式,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支持探索创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比自己种地收入更多,不搞“大呼隆”,不人为垒大户,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四是以培育新型农业资本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把农业做成现代化大产业离不开现代农业资本。建议加快完善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强化农业保护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产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信贷资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让新型农业资本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谢谢大家。

2024-03-07 09:38:43

沈跃跃:

请徐晓兰委员发言,蓝绍敏委员准备。

2024-03-07 09:48:27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 徐晓兰:

各位委员,我代表致公党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培育新型消费 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促进消费作出重要论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调研发现,我国消费提质升级呈现新趋势、新特征:消费层次由低品质消费向中高品质消费升级转变;消费途径由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消费形态由商品消费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消费观念由从众向“从众+个性”转变;消费类型由生存向兼顾发展和享受转变;消费方式由传统向绿色和数字转变。

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新型消费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以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导向,对消费者、商品、场景之间的关系进行联接和重构,催生了消费新政策、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区域、新生代。

当前,新型消费在“谁消费”“消费什么”“如何实现消费”等方面还存在难点堵点,建议打造“供”“需”“促”协同发展的消费共同体,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在“谁消费”环节,从需求侧入手,围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性别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需求,培育新消费群体,拓展新消费领域。“Z世代”(指互联网世代的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新“银发族”的悦老、适老消费,新“城市人”的住房、养老托幼消费等需求各有不同。其中占我国总人口的19%的“Z世代”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主力,他们是数字化原住民,追求个性、注重体验、乐于尝试。可以发展定制消费品和时尚消费,开展音乐节、艺术街区等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鼓励国潮风与非遗产品、老字号相结合,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宣传,为激发年轻一代的消费潜力提供契机。

在“消费什么”环节,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提供丰富多彩的消费品和消费形式,供不同群体消费者选择。发展消费新形态,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健康发展,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大绿色低碳优质消费品供给。强化数字技术对消费新业态的赋能作用,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智慧养老、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托育”等消费新业态。示范推广一批消费新场景,带动新兴产业落地应用,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在“如何实现消费”环节,从消费环境、消费政策、消费能力等方面入手,打通限制消费实现的痛点、堵点,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教育等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通过增加灵活就业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全体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在時租會議消费升级中的推动作用。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对线上线下融合、虚拟商品和服务、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领域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教學場地消费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取消不合理限制和限购措施,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领域。谢谢大家。

2024-03-07 09:48:54

沈跃跃舞蹈教室:

请蓝绍敏委员发言,赵静委员准备。

2024-03-07 09:51:41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蓝绍敏: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提高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由于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机遇等原因,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不够平衡。2023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产量合计10834亿斤,占全国77.9%。7个主销省(市)产量合计597亿斤,占全国4.3%,需要大量调入粮食。一出一入,构成了国家粮食安全格局的重要框架,决定了保护种粮积极性的极端重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提高地方种粮积极性。我们深刻认识到,粮食主产省(区)的强大产能和巨大产量,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坚强领导和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其中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功不可没。多种粮、种好粮,保证市场充足供应、保证口粮绝对安全,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同时,由于粮食生产投入大、利润少,产粮区聚集经济要素的能力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能力受限,大多数粮食主产省(区)发展水平低于主销省(市)。以黑龙江省为例,67个县多为农业县,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国平均的27%。很多种粮支持政策需要地方配套。黑龙江省依安县2023年配套粮食保险资金2000万元,占县财政收入5%,获得的产粮大县奖励只占财政支出的0.94%,平均1斤粮1分钱。“粮财倒挂”“种收失衡”是我国粮食净调出省从2003年的13个减少到目前5个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建立这一机制,是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保护政策的重大突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硬道理的重大创新。建议在政策设计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纵向与横向统筹,扩大“增量”。把中央纵向支持政策与省际横向补偿政策结合起来時租,加大产粮大省、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支持力度。纵向稳定增长、横向探索推进,让主产区钱袋子更鼓、获得感更强。

二是测算与分析结合,定好“标准”。通过流通渠道梳理、统计数据采集、专家意见汇总、部门宏观研判,综合考虑主产区的总产量和调出量、主销区的自产量和销售量、粮食的品种、人均占有量、种粮的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按多大量补”“按多少钱补”等核心标准。

三是直接与间接兼顾,建强“产业”。引导主销区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支持域内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共建粮食生會議室出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和营销网络,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政策与法律衔接,强化“刚性”。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基础上,指导主销区出台地方法规,把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形成举国共担粮食安全重任的浓厚氛围和稳定格局。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主产省区,重任在肩。我们将全力打造“大粮仓”,坚决当好“压舱石”,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谢谢大家。

2024-03-07 09:52:07

沈跃跃:

请赵静委员发言,陶智委员准备。

2024-03-07 09:58:02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赵静:

各位委员,我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应用、市场开拓,每个阶段都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如同活水,浇灌科技的种子、浸润创新的土壤、催生新产业的幼苗。

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作出部署,各地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我国科技金融取得新成效,包括信贷、债券、股票、创投、保险、担保在内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能力有效增强。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与建设科技强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为此,建议:一是创新支持方式。整合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形成科技信贷、创投联动和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专项投入机制,推动投入结构优化与方式转变;重点加大财政对贴息、担保贴费、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股权投资,灵活运用奖补、风险补偿、权益让利等方式,提升政府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是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确保国家相关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深化“新三板”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新三板”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功能和作用;支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三是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懂技术、知产业、通周期”的科技金融人才,又要形成“懂资本、懂规则、懂市场”的企业科创人才。不断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机制,以优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为科技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的共同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行业信息公开性,打破信息壁垒,形成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筛选识别、风险研判等能力。完善科创企业的估值体系,既避免“泡沫”,又让优质科技成果的价值凸显出来。

五是坚持支持发展与防控风险并重。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和容错机制,优化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投资生态环境。发展监管科技,推进中国特色“监管沙盒”(指受监督的安全测试区)机制试点。构建科创企业行业风险判断标准,建立与发展科技金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风控机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政策实施过程的一致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谢谢大家。

2024-03-07 10:00:59

沈跃跃:

请陶智委员发言,南存辉委员准备。

2024-03-07 10:03:4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智:

各位委员,我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发言的题目是:创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 提升自主培养科技人才水平。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达635.4万人年,居世界首位。但在整体质量和结构上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仍有差距,根据《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中国大陆入选人数为9013人(排名全球第4),只有美国81155人约1/10。此外,科技人才结构还需优化,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博士毕业生占比不足70%,从事基础研究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仅占8.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学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积极探索育人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为此,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探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将“本—硕—博”作为一个整体,试点培养方案一体,课程衔接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建议允许高校在完善分流机制的前提下,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年限内,试点“3+X”弹性学习年限和动态流转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应加大对“英才计划”“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等专项的统筹力度,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培养。选拔具有创新潜质,有志从事科研的好苗子,根据学生禀赋特长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针对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探索。

第二,试点探索项目制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当前已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学”时代。21世纪以来,诺贝尔奖中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的比例超过40%,特别是诺贝尔化学奖,近2/3具有跨学科特征。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将“交叉学科”设置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建议试点在高校设立集成多个学科的特色培养项目,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对课程、师资、平台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支持学生“多学科”培养、“多指标”评价,推动育人模式由直线型、分散式向矩阵型、集群式转变。

第三,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培养体系。大学天然具备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的优势。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生占比超过30%。建议鼓励高校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育人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培养科研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置源自实际问题的高阶挑战项目,引导学生选定研究方向,为开展持续攻关打好基础。此外,科教融合不能脱离硬件载体,应支持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通用、开放、共享的科教协同平台,为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科研训练提供硬能力支撑。谢谢大家。

2024-03-07 10:05:31

沈跃跃:

请南存辉委员发言,马建堂委员准备。

2024-03-07 10:08:13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

各位委员,我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的题目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民营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七成以上,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循环不畅、转型动能不足等压力。要贯彻落实好2023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民营经济31条”)等支持政策,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发挥民营企业创新重要作用,筑牢新型工业化科技基础。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机制,支持行业头部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项目顶层设计、重大决策。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成立产业科创引导基金,搭建科创孵化园等创新平台,加强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应用验证平台,构建开教學場地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将应用场景确定为产业链能力培育的重大资源列入政策支持序列,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在项目中使用。

二是聚焦民营企业绿色智能转型,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让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继续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建设以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统筹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和再制造产业。

三是维护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环境,激发新型工业化市场活力。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底气,要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把这个优势更好发挥出来,激发消费潜能,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统一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要素、能源等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加强各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项目协调衔接,推动区域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优化工业电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并通过持续的政策优化降低民营企业综合税负和运营成本。优化市场监管方式,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对新行业、新赛道更多采取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让企业敢想敢闯敢试。

冰消雪融春色至,扬帆激浪正当时。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一定能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2024-03-07 10:09:13

沈跃跃:

请马建堂委员发言,夏杰委员准备。

2024-03-07 10:17:27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马建堂: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让以人为本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失能老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约为1/5,总数5000万人左右。这些失能老人难以独自生活,照料的家人身心俱疲、不堪重负,不少老人则因照护不到而生存质量下降、生命尊严有失。因此,更好地满足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减轻家人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要多渠道增加长期护理人员的供给。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多靠家人承担,具有专业知识的长护人员极为短缺。建议,一是将有意愿的农民工和失业人口进行必要培训后,精准提供给有需要的失能老人。二是扩大职业学院医疗卫生、长期护理、医养照护等专业招生规模,培养有意愿进入长期护理行业的医务人员、专业照护师、康复治疗师、医养照护人员等,满足中高收入家庭失能老人护理需求。三是加大对家庭护理人员和护理介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长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介绍机构的规范化水平。

二要大力支持社区向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受我国大部分家庭收入水平和文化的影响,居家护理仍将是失能老人照护的主要方式。建议地方政府在新建小区设立社区照护服务站,支持老旧小区把相应场所或租用的临近房屋改造为社区护理站,由社区服务站派人入户向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政府对社区照护机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三要鼓励失能老人辅助器具的生产与使用。为方便失能老人的生活,减轻照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建议,一是鼓励科研单位研发更多的失能智慧产品,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多智慧和普惠的解决方案。二是制定专门的失能辅助器具目录。我国2014年首次发布了康复辅助器具目录,但康复器具着眼于病人功能的恢复,而失能辅助器具则着眼于失能人群人体功能的辅助,所以需要专门的器具目录以指导生产。三是对生产失能辅助器具的企业实行低税政策,也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放定向消费券,鼓励失能老人家庭购买和使用。

四要推动长期护理险扩大试点范围。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自2016年启动试点后,已扩大到49个城市。但试点城市偏少,试点城市保险范围也限于城镇职工;筹资渠道单一,多为医保个人账户划转和财政补助为主;给付项目偏少,支付对象大多限于长期重度失能人群和在医疗机构、专门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建议尽快从试点城市转向全部城镇,从城镇职工推广到全部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推广到农村;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尽快建立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医保统筹基金划转、政府财政补贴和公益慈善基金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给付项目要在科学精算和科学失能等级评估基础上,将适当的居家照护、中度失能的医院照护、养老机构照护纳入支付范围。

2024-03-07 10:18:27

沈跃跃:

请夏杰委员发言。

2024-03-07 10:23:41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夏杰:

各位委员,我代表全国妇联发言的题目是: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二十大报告对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作出明确部署,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妇联组织要促进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到,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普惠托育服务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但家庭的入托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据2022年有关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婴幼儿3200万左右,有入托需求的家庭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入托率仅为6%左右;全国千人口托位数为2.57个,与到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仍存在公立托育机构少、“一位难求”“挤不进”;民办托育机构收费高、良莠不齐,家长“送不起”“不敢送”等问题。

二是保障妇女享有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在制定实施促进妇女生育和就业平衡的积极措施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建立了针对就业性别歧视的联合约谈机制,但妇女在生育和就业平衡方面仍面临困难。调查显示,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问题。有职业中断经历的女性中,因“生育或照料孩子”而中断的占60%。近83%的全职妈妈有再就业打算,期待提高就业技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

三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在营造支持生育的良好环境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支持生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但支持生育的良好环境还需全社会共同营造。各地出台的生育友好政策的知晓度和落实力度有待提高,用人单位建设生育友好工作场所的积极性有待增强。育儿责任主要由妇女承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3岁以下孩子白天主要由母亲照料的占63.7%,夫妻共育的理念亟待强化宣传普及,并普遍践行。

为助力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的普惠托育服务。建议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部署安排,加大公立托育服务机构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托育服务建设,使广大婴幼儿家庭享受到“托得起、托得到、托得好”的照护服务。

二是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育龄妇女就业。建议进一步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关性别平等就业的规定,在招工招聘中进一步消除性别歧视。充分发挥生育保险保障作用,稳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再就业信息和指导、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工作方式等,帮助生育妇女重返职场。鼓励用人单位、社区等设立“亲职岗”,提供灵活弹性的工作岗位。

三是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环境。广泛宣传父母育儿假等生育支持政策,将生育友好纳入用人单位社会责任范围,对创建生育和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的用人单位先进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倡导夫妻共担、父母共育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际。谢谢大家。

2024-03-07 10:24:01

沈跃跃:

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进行完毕。现在休会。

2024-03-07 10:30:38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去九宮格講座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_中国网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小樹屋       奋力谱写中国教學場地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

新华社长沙3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牢牢把握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在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和省长毛伟明陪同下,先后来到长沙、常德等地,深入学校、企业、历史文化街区、乡村等进行调研。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18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该校前身是创办于宋代的城南书院,近代以来培养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师大家。习近平参观青年毛泽东主题展览,了解学院发展沿革和用好红色资源等情况。在学院大厅,习近平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他说,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時租場地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德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德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8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德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随后,习近平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考察。这是一家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中德合资企业。习近平听取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介绍,察看企业产品展示,了解材料性能测试情况和电池生产流程。他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这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欢迎更多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发展。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时,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九宮格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时,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19日,习近平到常德市考察调研。位于沅江江畔的常德河街历史悠久,曾毁于1943年的常德战役。近年来,常德市复原老河街风貌,将此地打造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当天上午,习近平来到常德河街,察看各种特色小吃、特产、特色工艺品,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并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详细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城市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习近平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田间,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田间,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习近平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家教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随后来到种粮大户戴宏家中,察看农机具和春耕物资准备,并前往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他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他勉励基层干部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群策群力,不断干出让农民群众认可的实绩。

离开时,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欢送总书记。习近平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定会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举措,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和需求,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掌声在村庄久久回荡。

21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分享汇报,对湖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九宮格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习近平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湖南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建设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习近平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习近平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习近平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小樹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李干杰、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20日上午,习近平在长沙亲切接见驻长沙部队上校以上领导干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长沙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3月20日上午,习近平在长沙亲切接见驻长沙部队上校以上领导干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长沙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并同大家合影留念。张又侠陪同接见。

去九宮格聚會中国气象局首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业务运行_中国网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李红梅)近日,通过业务运行准入,中国气象局首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正式业务运行。

首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包含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的10个台站,涉及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环境),均满足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的观测系统组成及性能要求等。此次业务准入工作持续近一年,并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

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高级工程师娄梦筠介绍,与此前的温室气体观测會議室出租站相比,首批准入运行的台站技术标准高,直接对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及欧洲综合小樹屋碳监测系统等温室气体监测指标。业务运行及质量要求高,观测过程质量保证对标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系统及仪器精度教學場地高,能够实现对温教學場地室气体浓度的准确、精見證密测量,以及对温室气体超低浓度变化的灵敏监测。通过严格把关,首批申请业务运行准入台站仅1/4通过评估。首批高分享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的正式业务运行,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局于2021年成立国家级温室气体及碳舞蹈教室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建成了我国碳中和行动有效性评估系统,并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去九宮格會議室_中国网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质生产力”一词广受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全国各地如何抢抓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积极作为,用好条件基础

“现在,从小区到地铁站,我已经习惯乘坐自动驾驶小巴了。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自动驾驶小巴的‘粉丝’。”家住江苏省无锡市的90后市民王斌说。

记者在无锡调研发现,物联网走进生活、促进生产,正催生出更多数字化新场景、新应用,推动制造、物流、交通、家居、医疗、农业等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数字生活的便利。

物联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无锡聚焦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重点领域,加快科技攻关及科研成果转化,物联网蓬勃发展,产业实力突出、链条结构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品牌效应凸显。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已覆盖无锡市交通、环保、医疗、安全等300余个细分行业。

“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已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将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对物联网要素资源进行专业化整合,推进集群强链、补链、固链,推动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新质生产力。”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主任陈大鹏表示。

这是一个缩影。放眼全国,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目前,全国各地正抢抓机遇、积极布局——

江苏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广东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加快培育未来产业;重庆发布《重庆市工业产业大脑建设指南(1.0)》《重庆市未来工厂建设指南(1.0)》,聚焦制造业细分行业,重塑产业组织形态和资源配置模式……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专家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新质生产力诞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中。数小樹屋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民营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发展新质聚會生产力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殊途同归,壮大创新产业

今年1月,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量子计算机的整机运行效率大幅提升;2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宣布存储容量是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诞生……如今,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表示,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当前,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与人才众多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杨德才建议,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卡脖子”技术约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始终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夯实科技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的基石。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和重要驱动力量,大模型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日益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说,要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航空工业光电所研究员羊毅认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教學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的时效性。加快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全要素支撑。

“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使原创性教學、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小樹屋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算力、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必将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波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机遇,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杨德才说。

时不我待,提升传统产业

无人驾驶的矿卡在矿山中作业,工业机器人“不知疲倦地”挥动着机械臂,智能搬运机器人“勤快地”往返穿梭……当前,依托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纺织、装备、采矿、电力會議室出租、钢铁等传统产业正焕发出数字新生机。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赋能作用,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董事长齐光鹏说。

专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杨德才看来,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同时,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蔡继明表示,要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调发展,统筹协调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未来产业培育。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劳动者队伍革新才能推动生产力飞跃。一方面,要引导传统劳动者提升素养,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保障农民工等群体的权益;另一方面,要加速培养智能劳动者等新型劳动者队伍,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数字素养。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专家表示,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记者 刘坤 本报通讯员 范子溪)

云南一男子被查包養網站比較曝泰国性侵未遂施暴 回应:她是黑导游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云南一男子被曝泰国性侵未遂施暴 回应:她是黑导游  

女子所发自己被打的照片包養網價格

“人是我打的,我承认,但是我没有脱她衣服,就是因为她偷包養拿我钱包才打她的。”王某说,自己并没有用金钱引诱包養網或者暴力强迫对方同自己发生性关系。他还说,对方根本不是在泰国留学的学生,而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专门做黑导游的。对于王某所说的这个问题,记者反馈给了女方,但未获任何回应。

据王某介绍,事发后第二天,李某还给他叫来了一名新导游,并和他“装可怜”,目的是希望王某给她2万元人民币医药费了结此事。遭到拒绝后,她便在微信上威胁,声称要包養用网络披露王某的“恶行”。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查包養網站比較现 出生人口数据喜中有忧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出生人口数据喜中包養有忧

今日社评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2017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包養策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

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特别是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比重继续上升,“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也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诸多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形成的挑战已不容回避。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面二孩”于2016年起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确实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两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事实上,“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对生育意愿的调查也显示,在已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主要原因是现有“一孩”家庭,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少且必然不断下降。

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某些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在二孩人数增加的情况下,2017年出生人口仍低于上一年,显而易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包養網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2017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这表明在生育观念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整体生育意愿正在被进一步压低,少子化趋势未能缓解。如果任由出生人口减少,将直接导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比重均不断下降,将使得我国人口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随着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以及一孩出生数量的下降,在2017年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包養的比重超过一半,首次形成了“剪刀差”。这一“剪刀差”提醒有关部门,当前不但要继续坚持“全面二孩”政策,而且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福利政策,让广大育龄夫妇首先“敢于”生下第一个孩子。

“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我国生育政策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推出必要的补充、配套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这将有助缓解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劳动力短缺等潜在问题,保障人口的代继更替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良性运转。

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将上线 拖欠水费也可能影响信用查包養app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原标题:信用采集将更加立体——拖欠水费也可能会影响个人信用

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采集信息将更细化、更全面、更精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更为注意维护个人信用状况,包養因为当申请贷款时,无论是房贷、车贷还是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大多数都先会去查看个人征信报告。征信报告上一旦留下负面记录,就可能会对信贷获批造成影响

“拆东墙补西墙”、以卡养卡、发生严重违约后销户来“洗白”……这些不诚信行为将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试运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可能将于近期正式上线。届时,对上述失信行为的约束将更严格。

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与旧版有哪些差异?征信报告升级会对个人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围绕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学者。

征信维度更加多元化

“从目前看,新版征信报告试运行较为理想,包養平台推薦未出现较大问题。整体内容和栏目在试运行阶段应该变动不大,至多在一些小问题上根据试运行的情况进行相应修订。”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何南野表示,个人征信数据更新和建设是一件颇具难度的事情,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因此,央行征信中心推出新版征信报告,肯定是经过诸多考虑之后,慎重作出的决定。

一方面,过去几年,国家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很多方面已实现了全国联网与互联互通,个人重要信息归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近几年,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让个人信息更趋完善,征信维度具备了多元化基础。同时,新时期经济发展对个人征信报告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更有效、更全面、更精准地反映个人信用情况,如何快速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信用社会,成为征信行业当前重要任务。

那么,新版个人征信报告与旧版最大不同在哪里?何南野透露,可以概括为三大变化,即更细化、更全面、更精准。

首先是更细化。新版个人征信报告,个人信息将更加细化。除旧版个人基本信息之外,新版个人信息将更加完整,还可以查看配偶信息。同时,职业信息也更完整,信息量与个人求职简历相当。更细化的信息,将使个人信用情况更为一目了然。

其次是更全面。新版个人征信报告,维度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比如,还款记录延长至5年,将记录详尽的还款信息、逾期信息;新增还款金额,逾期或透支额也将标注出来。除借贷等金融信息外,新版征信将纳入更广泛的信息,如电信业务、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欠税、民事裁决、强制执行、行政处罚、低保救助、执业资格和行政奖励等信息。

如此,征信报告更能反映个人的信用情况,增强个人征信报告的公信力和实际应用度,这也是新版个人征信报告与旧版报告最大的不同。

最后是更精准。新版的个人信息更加细化和全面,使得个人信用状况可以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将变得更有针对性,风险管理更加精准,可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新版个人征信报告里的信息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任何地方的失信,都可能会被新版个人征信报告记录在案。当个人申请贷款时,无论是房贷、车贷还是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大多数都会先去查看个人征信报告。因此,征信报告上一旦留下负面记录,可能会影响信贷获批。

还有市场人士比较发现,“上午离婚下午买房将成为过去”。在旧版征信报告中,假设夫妻双方共同还款,男方主贷,那么女方征信报告中不体现负债;而新版征信报告中,作为共同借款人,夫妻双方征信报告中均会体现负债。

“现在,不少城市在二套房认定时都实施‘认房又认贷’政策,如果夫妻双方负债记录都出现在征信报告中,那么夫妻双方已经购房的,将来离婚后,非主贷人再次买房仍将被认定有房贷,就会无法享受首套房的低首付、低包養利率的优惠政策。”一位市场人士说。

“如果将水费缴纳等情况记录在内,我觉得挺好,这样征信涵盖的数据、收集的维度都更加多、更加广,有助于更全面地判断、评价一个人的诚信水平和信用情况。”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征信大数据就要数据足够多、足够大,这样才能够更加立体地刻画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诚信水平。

何南野同样认为,新版征信报告对个人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他提醒说,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非常注意个人的信用情况。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机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需要在个人征信报告中加入更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養網排名的内容。“只有让征信报告维度更全面,方能更好地促进个人提升信用意识,从而促进整体信用社会建设。”何南野说。

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毋庸置疑,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将会收录更多个人信息,因此也引发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心。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各方应做好哪些工作?

“央行建立个人征信报告有别于一些社会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在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应会考虑得较为周全。”董希淼说,“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欧盟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有非常全面且比较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一旦违背了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在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我国要加包養快立法,实施更好的保护举措。”

董希淼建议,完善信息保护立法,构建信用共享环境。在基本法层面,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权利属性以及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原则,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依据;在规章制度层面,在基本法框架下,在金融、通信、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在行业自律层面,引导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建立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从业规则,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机制。

何南野也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从国家的角度,加快立法进程和加大惩处力度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首要之策。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家层面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信息泄露和买卖行为进行明确界定,明确罪名、量刑起点、相应的处罚等。

从企业的角度,个人信用授权使用机构应强化法律意识、合规意识与隐私保护意识,在对个人信用的使用中,注重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

同时,在日常商业行为中,应尽量减少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从源头上杜绝信息搜集过度问题的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如在网络注册、实名验证时谨慎填写个人信息,身份证号、账号、手机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切勿随意泄露;应强化信用提升的意识,在金融工具使用、日常生活中,注重信用的维护,勿产生信用污点;应常规化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一旦发现非正常原因导致的不良信用问题,应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以免不良信用影响日后生活。

查包養網站英媒:嫁妆依旧盛行印度,新郎越“好”陪嫁钱越多_中国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随着印度男性教育和工作条件的包養網比較改善,结婚时要求女方出嫁妆的情况也更加普包養行情遍。

英国广播公司(BBC)29日报道称,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弗吉尼亚州大学研究人员对1930年包養至1999年间印度国内7.4万多桩婚姻数据进行梳理后发现,当代印度嫁女陪嫁妆传统仍非常盛行。研究人员还发现,嫁妆金额与新郎的“质量”呈正相关,新郎教育层次越高、工作越好,要付出的嫁妆金额也会越高。

具体数据显示,截至1999年,在九成婚姻中,女方都要陪嫁妆。此外,1950年至1999年间,印度婚姻中的嫁妆总值接近2500包養網排名亿美元(1美元约合包養7元人民币)。讽刺的是,早在1961年印度就出台了《禁止嫁妆法》,将嫁妆定为非法行为,但仍有不少印度女性因嫁妆遭受家庭暴力,甚至因此死亡。(汪品植)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调查包養查:城乡融合,如何解开四道改革难题?_中国扶贫在线_国家扶贫门户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调查:城乡融合,如何解开四道改革难题?-新华网

农为邦本。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对各地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考验。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自2019年底启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以来,不少地方的首创精神值得称道。同时,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改革难题也显露无遗。

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未来该怎么走?改革深水区暴露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破解?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与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组成联合调研组,赴部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进行了调研。

之一:城乡同“框”,五维发力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副司长吴越涛

2019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各试验区积极探索、大胆突破,积累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意义的经验做法。

1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顺利开局

半月谈: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开局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吴越涛:一年多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改革试验工作,城乡融合发展配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顺利开局。围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等试验任务,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改革重点。试验区着眼于破除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农村产权和工商资本入乡等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致力于探索改革的实现路径和形式。

二是为面上改革提供成功经验。试验区是改革的“前哨站”和“侦察岗”,关键在于总结、提炼和复制推广成功经验,进而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全局。

三是为基层探索搭建有效平台。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验,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2

差别化试验,充分调动基层首创精神

半月谈:正如您所指出的,差别化试验、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是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的突出特点,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

吴越涛:201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作为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名称中特别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就要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必须要在体制机制层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11个试验区分处东、中、西、东北四大片区,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任务设置方式,每个试验区承担5项改革试验任务,主攻当地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几项重点难题。

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试验区改革方案由省级政府牵头组织片区内的地级市共同编制,改革实际操作的主体权限下放到区、县(市)一级。在这个过程中,灵活的授权方式和高效的授权路径是关键。针对涉及突破现有制度规定的重点改革事项,既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具体性问题,也可探索用“清单式批量报批”的方式解决系统性问题。同时,借助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平台,对试验区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提炼升华,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共同形成新的制度和政策文件,分批次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3

将城与乡放在同一空间框架

半月谈:试验区改革实践为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积累了哪些经验,带来了哪些启示?

吴越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将城与乡放在一个空间框架内进行思考,进一步打破思维禁锢,系统推进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创新。

一是尊重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建立以试验区为改革主体的四级联动分布式改革框架。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以问题为导向在地方上探寻突破口和改革路径,充分调动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放手去干。

二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不断完善改革授权通道和经验推广的制度安排。方案提出改革授权,实际上就是要推动改革自上而下同频共振。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完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试验区能否取得试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保障农民利益的制度,让相对弱势的农民能够对改革满意,让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与市民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四是坚持增量驱动,不断寻找改革最大公约数。城乡融合发展,本身是一个“1+1>2”的命题,需要全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通盘考量。试验区通过创新探索,更大尺度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吸引社会资本与技术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地参与城乡融合发展,使乡村资源价值得到有效、可持续变现,从而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改革模式。

五是建立清晰明确的容错纠错机制,不断营造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氛围。通过科学划定容错底线、制定免责清单,给基层干部松绑,形成可持续的改革动力;通过建立合理参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干劲,形成鼓励基层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氛围。

半月谈:在试验区改革实践基础上,您认为下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应重点突破哪些方面?

吴越涛:一是要加快城乡之间人、地、钱、技四大要素的双向流动。二是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三是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四是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五是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农耕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保护。六是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只从城市的角度来想问题,必须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第一导向。尤其在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相关制度设计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新一轮的失地农民。在后续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设计中,做好风险研判,设置好兜底机制。(执笔:高远至 任峰 杜衡)

之二:面临四道改革题

半月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联合调研组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步入深水区,涉及的底层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显露,突出表现在土地改革、户籍制度、财政金融、建设主体4个方面,需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理念、授权放权,推动城乡之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合发展。

1

土地制度改革还差“最后一公里”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缺乏积极性。沿海某地一区委书记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府和农民都没有积极性,区里还得靠土地过日子。从调研情况来看,入市与否对农民的直接收益影响不大,关键是县级财政与村集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大规模入市还可能冲击既有的土地价格体系,对县级财政影响更大。因此,迫切需要在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根据入市土地不同用途收取不同比例的调节金、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统筹控制入市土地数量和节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安排,为入市找到动力机制。

宅基地改革难以推进,缺乏相关制度配套和保障。宅基地改革是当前建设用地储备最大的一块,也是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最大的潜在动力。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目前正加快推进宅基地改革,其中英德市西牛镇通过“两补一交”的方式,实现了宅基地的有偿收回、有偿使用,初步探索了宅基地整合优化利用的创新模式,有效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通过创新探索也只能实现宅基地有限的“本地价值”,很难承载高端要素导入的功能。进一步挖掘这一战略资源的外部价值,需要突破一些现行关键制度,比如资格权认定、权益退出机制等,但在改革授权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地方党委政府很难推进这一改革。

国土空间规划约束,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不足的突出矛盾。调研组在西牛镇小湾村看到,韭菜、竹笋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如火如荼,助推了乡村产业快速发展,解决了村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但村支书诉苦道,几个项目等着落地,放眼看去大片空地,就是没有可用的,主要都是基本农田。据了解,类似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在沿海一些省市较为普遍。当前,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大家期待这一轮规划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2

户籍制度改革面临双向流动困局

快速市民化为城市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最为直观的表现,是人口快速流入为学位带来巨大压力。调研组在嘉兴调研时了解到,目前该市教育学位不够了。这是人口快速流入对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压力的一个缩影。这些来到城市的居民,由于老家的宅基地、承包地等权益的潜在价值,很少愿意在城市落户。有的让女方落户到城市,带孩子在城市上学,一个家庭在城乡两头有户口。

农村户籍含金量高的背后,是权益退出机制缺乏。调研组在浙江宁波了解到,农村户籍人口连续几年不降反升,村民不愿意退出户籍。在宁波,目前进入城区生活, 即使不落户,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影响不大,所以客观上也没有落户的实际需要。但根本上看,还是农村户籍的权益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比如宁波有些村庄宅基地退出补偿才1万~2万元,根本达不到村民的合理预期,这也是农村闲置资源难以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才下乡的卡点在于社员资格开放存障碍。当前的政策框架下,农村社员资格无法对外开放,返乡人才难以真正“落户”农村。虽然政策提出“允许返乡人才和创业人员与村民合作建房”,但这一政策没有实施细则,操作上与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冲突,难以落地。清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要真正激活乡村资产,关键要推动返乡人群资格权的认定与开放,目前之所以很少退出,主要还是因为宅基地不值钱,而不值钱的根源在于缺乏流动性。当前迫切需要在试验区探索相关改革授权,真正让返乡人群融入乡村,激活沉睡的资产,并转化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3

涉农财政、金融制度有待完善

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资金不足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突出短板。总体来看,目前真正可用于农村建设发展的财政资金规模相对有限,单纯政府投入方式难以持续,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好项目,也缺乏其他方式的融资手段。

涉农资金整合复杂度高,执行层面风险大。广东省2018年底推出《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试行)》,通过2年时间,累计实现600亿元的资金整合,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涉农资金整合困局,并在2020年8月进一步发布了修订版。但在清远调研时,基层干部反映,资金整合在操作层面依然有巨大风险,面临不少制度上是否合规的问题,需要基层干部的担当。

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文件在落实中面临挑战。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目前还没有更为详细的执行细则出来,尤其考虑到当前县域财政压力较大,这一调整是否会对当前的县域财政带来冲击、如何制定真正可行的操作细则面临巨大挑战。调研组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发现,虽然当地经济条件较好,但财政压力依然很大,基层普遍担心这一政策成为空头支票。

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尚未形成有力的社会资本引导能力。调研发现,农村金融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政策引导问题,更需要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和能力建设。在全国大部分区域,农村贷款难依然普遍,迫切需要在新一轮城乡金融体系改革中,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主体,围绕特定融资群体,开展精细化深度服务体系构建。

4

乡村建设责任主体能力不足

村庄在乡村建设发展方面往往缺乏统筹规划能力,难以形成合力,尤其是乡村产业、业态发展本身难度就大,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开发建设的动力和意愿不强,缺乏市场自发的动力机制。

基层组织能力不足,难以代表村民利益,更难以保护村民利益。

一是村集体领军人物缺乏。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桐乡市濮院镇永越村等发展相对较好的村庄,有一个共同特点:村干部能力强、讲情怀,可以把村庄资源组织好,把各方面力量动员好。基层如何挖掘和培养更多的领军人物,是下一阶段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有待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代表村民利益的主体机构,在未来土地交易和对外合作中是一个主体身份,同时在对内的财产性收益增值过程中,也承担着分配职责。

乡村建设需要引入专业化市场主体,并配套相关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如何设计好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的利益保障机制,成为破解发展难点的关键所在。当然,也需要一定的产业基金、财政资金的鼓励和引导。(执笔:吴亮 高远至 杜衡 任峰 刘浩)

之三:城乡共享社会: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当有机统一

半月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联合调研组

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中,城市化战略与乡村建设如何协同?一些城市过去热衷于“摊大饼”,不断“消灭乡村”。如今,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已经成为共识。建议在长三角等较为发达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中,通过构建“城乡共享社会”,在城与乡的框架内包養網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让现代化的美丽乡村成为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县域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起点。

1

县域单元发展面临困惑

处于城市圈、城市群框架内的县域单元,有很多发展机遇,也有较多困惑。

产业和人才被大城市虹吸,一些县城面临产业空心化问题。县城产业难升级、人才难聚集,主要原因在于与周边大城市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大城市集中了土地、人才、产业、资金、公共服务等优势资源,县城只能承接大城市产业的梯次转移,较普遍面临产业空心化的窘境。大城市周边县域的产业如何升级,新动能方向何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思考和再定位。

县域资源不断向县城集中,县域内部极化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县市学习借鉴大城市发展思路,将全域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进一步抽吸乡镇发展资源,不断扩大县城规模。调研组发现,一些靠近县城的村庄,土地指标被县里拿走,成为“没地、没钱、没人”的“三无城郊村”,有些还形成环包養县城贫困带。此外,城乡接合部不断出现的农村城镇化社区,与乡村社区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两种治理体系在这一空间如何融合、如何实现有效治理面临挑战。

人才下乡和资本下乡遇到瓶颈。土地指标都被大城市、县城上收了,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多集中于大城市,形成“人往高处走”的空间架构和城市化发展格局。许多干部群众表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下乡和资本下乡,但因为要素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优质发展资源很难沉到下面,反而是不断“向上走”,城乡二元结构反而被强化了。

2

构建“城乡共享社会” 已有先例可循

2019年,桐乡市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浙江嘉湖片区。该地以构建“城乡共享社会”为发展理念,探索以较小化成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将县城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心,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部门人员“县聘乡用”,持续强化公共服务向乡镇、村庄辐射延伸。

——将乡镇作为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培育垂直行业冠军。乌镇文旅产业享誉全国,洲泉镇的化纤、橡胶、机电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濮院镇是羊毛衫生产和批发基地。

——将美丽乡村作为产业链、价值链起点,推动乡村资源城乡共享。位于洲泉镇湘溪村的华腾牧业,通过生猪养殖融合庄园经济的整体布局,“猪舍里”已成为长三角的知名打卡地。

——将数字技术作为三农新基建,推进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建设。谭家湾云上试验农场内各农业场景中的关键要素数据已“上云”,实现种植、追溯等全流程自动化。农民还能实时与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交流互动,为全国“上云”的各涉农主体提供跨区域综合赋能服务。桐乡在推行“一证一码”追溯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加快布局农产品智慧供应链。

3

探索“共富”实现路径

构建“城乡共享社会”,不是为了做大“总盘子”而先牺牲某一方利益,然后再进行利益补偿,而是重新定义和挖掘不同层级的资源优势,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现城乡双向赋能。这为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新模型,推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在县域这一空间节点上的有机统一。

将“城乡共享社会”作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内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创新。“城乡共享社会”是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行出现后的社会发展新形态。建议进一步围绕“城乡共享社会”的发展规律、构建原则、实现路径、发展目标、评价标准等展开深入研究,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将“城乡共享社会”作为城市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模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创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政策和空间上将城乡界面打通,提供了政策创新通道。建议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框架下,优先在发展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和创新动力较强的地区,以建设“城乡共享社会”为导向,给予地方改革授权,推动政策集成创新。

将“城乡共享社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业态优化布局的内在逻辑。一是在空间规划和空间布局上,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扁平化、网络化布局。建议在省级、市级土地指标分配上,合理向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倾斜,单列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用地计划,针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项目给予优先保障。二是在乡村合理布局一些面向县域乃至城市圈的特色医疗和教育、文化项目,促进产业、资金和人才下乡,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内部资源要素的分布式安排。三是加快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补上乡村物流短板。在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中,进一步加大农村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供应链与新兴产业链加快融合。(执笔:吴亮 高远至 杜衡 任峰 刘浩)

之四:来自一线的微改革

1

浙江湖州:城乡医疗“融”起来

一张统一的医疗数据网,让湖州市原本不平衡的城乡医疗资源走向融合,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互联互通:信息“通”起来了

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胡小军说,目前,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域全覆盖。

湖州还制订了浙江省地市首个数字化医共体总体设计方案,统筹推进医共体信息化运行。以集团为单位,统一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在全市统一建设医疗资源池,汇集医共体各单位住院、专家资源和检查资源,并与省级平台对接,建立涵盖全市各个医共体的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资源双向共享通道。

“任何一位社区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都能实时查阅到病人在全市各级医院就诊或住院时产生的诊疗信息。”湖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饶如锋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汇集了湖州市民自2012年以来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就诊产生的诊疗数据和健康档案,数据纵向流动能实时通达基层医疗机构。

统一管理:服务“全”起来了

湖州市居民对于“医后付”服务已习以为常。“看病做检查、配药,不需要跑来跑去付钱了,少排3次队,全部看完回家,在‘健康湖州’App上面一次性付费就行。”吴兴区织里镇晓河村的徐大姐说。

“健康湖州”上线以来,累计服务360.7万人次,减少患者付费排队次数1082万人次。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百姓就医的每个环节,有了更多贴心的便民服务。

疫情期间,依托城市数字大脑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湖州建立了全方位的联防智控体系,实时归集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门诊急诊数据和所有药店的配药数据,并通过城市数字大脑发送给基层进行摸排管控。

资源下沉:基层“强”起来了

从2019年7月开始,依托长兴县中医院放射科资源和互联网平台,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组建医学影像会诊、预约诊疗共享中心,所有分院影像分中心只需负责拍片,由中心负责统一给出诊断报告。

在医共体集团夹浦分院医技科工作人员陈宝珍看来,影像中心建成后,既方便了自己“拜师学艺”,又能让病人少跑腿,享受乡镇看病县里诊断的“增值服务”。

疫情期间,吴兴区埭溪镇茅坞村居家隔离人员通过“云视讯”网络平台与湖州市第一医院医疗保健集团专家视频对话。“我们在全市率先使用了云技术,提高了隔离人员管理效率,这完全得益于上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吴兴区埭溪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陈亚萍说。(半月谈记者 黄筱 屈凌燕)

2

包養網價格

河南鄢陵:沉睡农地“醒”过来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项改革任务。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让沉睡的农地资源“醒”过来,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当前,一方面是小微企业找不到生产用地,一方面有大量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盘活这些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入市是问题的关键。

根据国家、省、市安排的改革任务,鄢陵县决定先试先行。该县先对所有镇和行政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普查,摸清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底数和规划情况。2020年6月28日,鄢陵县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破冰入市,马栏镇李孟社区的两宗土地共34.136亩成功出让,交易额689万元。

鄢陵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在合理布局入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同时,将探索位置偏远、闲置废弃、零星分布的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出的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划定底线,严格程序

鄢陵县首先划定改革底线,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职能,设定在围绕乡村振兴规划,发展旅游、商业、工业等上,严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禁止农用地以建设用地名义出让、租赁。

为做好入市过程和环节控制,鄢陵县研究制定了多个政策文件和相关制度,在入市主体和入市地块的合法确认、入市方式及程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入市抵押贷款、纠纷解决办法等方面,都明确了具体操作步骤,确保了土地入市交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根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本和收益对比,鄢陵县实行差别化收益分配机制。在入市过程中,鄢陵县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民表决决定,逐级向上申请。入市项目获批后,村民就地价评估、入市方案、收益分配等再次执行“四议两公开”,由村民自主决策、决议入市。

实现多方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解决了村集体没收入、小微企业用地难等难题,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马栏镇李孟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会民说,计划将出让土地所获收益分成几部分使用,一部分用于修路等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计划投资建设物流仓库。

“再也不用到处租房生产了,终于有了自家的厂房用地。”获得这一地块使用权的企业主贾玲说,公司拿着土地证到银行抵押,银行当天就批了300万元的贷款。贾玲说,她的企业能带动马栏镇李孟社区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半月谈记者 刘怀丕)

3

广东英德:涉农资金“活”起来

把财政资金用在急需的地方

广东省英德市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曾长期靠转移支付“吃财政饭”,涉农投入支出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大。近年,英德市利用广东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的机会,通过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用活了钱、办成了事,推动了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英德市市长肖勇科介绍,2019年至2020年,英德市统筹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13.26亿元,集中用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

投入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英德市纳入规划整治的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包養治”。“改革实施以来,把财政资金用在急需的地方,用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用在老百姓最需要、最盼望、收益最大的项目上,真正提高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肖勇科说。

三个转变

钱该怎么用活用好?英德市副市长罗伟权介绍,主要从几个方面抓转变。

一是转变理念。改变以往“先安排钱、再研究事”“钱等项目”的模式,改而“先谋划事、再安排钱”,将项目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预算安排。成立市涉农项目入库评审小组,由涉农成员单位派出人员对申请入库项目进行联合审查,提高入库项目的质量。

二是转变思路、简化流程抓效率。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对现有工作流程、资金分配机制和项目建设流程进行优化重构,对涉农建设项目各环节流程进行优化、简化、再造。取消报账制,按要求对涉农奖补资金程序进行简化,对美丽乡村资金拨付手续进行简化。

三是转变管理办法强绩效。将绩效目标全面纳入项目库管理,各涉农单位按照“谁申请预算、谁申报目标”的原则,合理确定绩效目标,确保绩效目标能如期完成并对绩效目标负责。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把评价结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以及以后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钱用得好、用得有效果的,下一年度在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

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改革阻力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有的部门站在部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难以形成最大合力;有的部门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政策理解不透,对具体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畏难情绪;有的部门仍按照老一套开展立项、招投标、财审、报账等,既不利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又额外增加成本和费用。

当地干部建议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加大县(市)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提高县(市)级涉农资金的补助额度,赋予县级更大的整合自主权和空间。深入推进涉农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各地必要的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充分激发基层活力。

上级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特别要避免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后,上级部门仍是多头考核,要精简监督检查频次,尽量开展多部门联合的综合性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大整合范围。如英德市在前期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中,只要100%农户同意,即可由市财政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直接划拨到村集体。但根据新要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必须直接划拨到农户,此类资金能否整合、如何整合,还需要再探索。(半月谈记者 吴涛)

共同应答亚太发展“三问”查包養網_中国网

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亚太带到本世纪中叶?如何打造亚太发包養網 花園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亚太经合组织作用?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7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呼吁亚太地区领导包養人深入思考亚太发展的时代之问,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打造亚太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鉴往事,知来者。”回顾过往,正因顺应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合作中坚持开放包容的主旋律、共同发展的总目标、求同存异的好做法,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全球发展稳定之锚和合作高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亚太奇迹”。“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亚太合作的非凡历程带来深刻启示,应秉包養持合作初心,牢记历史使命,推动亚太合作再出发。

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面临多种风险挑战之际,面对亚太合作下一个30年将走向何方,习近平主席深刻洞悉时代发展大势,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导向、绿色发展、普惠共享的四点建议,再包養次为亚太合作指明前进方向。

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亚太,也用自身发展回馈亚太、造福亚太。中国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面对时代挑战,中国愿与各方携手共进,推动亚太合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朝着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目标不断努力,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